APP下载

鹿族中的“黑金贵族”

2021-04-19○文/

绿色天府 2021年2期
关键词:栖息地自然保护区种群

○文/ 安 易

黑 麂

别称: 乌金麂、蓬头麂、麂子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哺乳纲

亚纲:真兽亚纲

目:偶蹄目

科:鹿科

属:麂属

种:黑麂

说起黑麂,也许大家对它并不是很了解,是因为数量稀少,在动物园也很少展出。它外貌似鹿,属鹿科,因为皮毛显著呈为黑色而得名,是我国特有的物种,也是一级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也许大家第一次看到它时,感觉这像小鹿一样的黑色动物并无什么特别的,也不如一般的鹿类长得漂亮,但是大家不知道,它可是鹿科动物中的“黑金贵族”。

黑麂是我国的特有的动物,它没有亚种的分化,分布范围也十分狭小,目前仅见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等地。黑麂主要栖息在海拔为1000米左右的山地常绿阔叶林及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灌木丛中,相比于其他的麂类,黑麂的栖息地海拔比较高。黑麂时常在初春的茅草丛中寻找嫩草;夏时生活在地势较高的林间,也会在凉快的阴坡或水源充足的附近,在高山草甸偶尔也能看到它们的身影;冬时则是从海拔高的地方向下迁移,在有积雪的时候被迫下迁移到山坡下的农田附近,主要在温暖的阳坡活动。

黑麂主要活动在早晨和黄昏,大树下或者在石洞中成为黑麂白天主要休息区域。它们有游走觅食的习性,在一定的范围内来回觅食,直到它们吃饱为止。黑麂活动时有个特别的习惯,当他们在陡峭的地方活动时,它们常常会踩踏出特定的小道作为较固定的路线,但在平缓的地方则是不同,路线随意且不固定。黑麂经常雄雌成对的活动,较隐蔽且具有领域性,它们通常只在特定的领域范围内活动,并且黑麂还会游泳。黑麂是胆小而怯懦的,对外界有着很强的恐惧感,稍微有些响动,它们就会立刻跑入灌木丛中隐藏起来。它们主要以草本植物的叶和嫩枝等作为食物,食物种类多达近百种,包括伞菌、三尖杉、矩圆叶鼠刺、杜鹃、南五味子、爬岩红等。曾有报道称,在它的胃内发现过一些碎肉块,表明它偶尔也会食肉,这在鹿类动物中也是绝无仅有的。

黑麂的繁殖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全年都可以繁殖。雌麂的性成熟周期为8个月龄,妊娠期为6-7个月,每胎只有1仔。雌性黑麂产后就可以进入发情和怀孕阶段,估计每4年内能产3胎。哺乳期内少数雌麂又开始怀孕,但大多数雌麂在断奶后才发情,寿命10-11年。根据2013年合肥野生动物园黑麂的繁殖资料统计,圈养条件下育龄母麂平均每12个月产一胎,多数在11-13个月,少数仅6-9个月。母麂的孕期在240天左右,哺乳期2-3个月,极少有两年三次产仔现象。圈养条件下黑麂多在9至11月交配,4至7月产仔。

在上世纪50年代之前,中国动物学者大多认为黑麂数量有很多,但通过多次的调查发现,黑麂分布的区域比较狭窄,数量是十分稀少的。在国外,许多国家动物园都想获得黑麂并进行展出。根据记载,外国只得到过4具黑麂标本。到目前为止,黑麂的活体从来没有在其他任何国家动物园展出过。即使在中国,也只是曾在一两个动物园展出过一两头。因为在野外黑麂很难发现,捕捉活体更难,被国际上公认为最为珍贵的鹿类之一。

导致黑麂分布区缩小和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是黑麂需要高山密林的生活条件,然而这一条件的满足使山区的开发,过量采伐森林,其生境受破坏,使黑麂分布区变得狭小。根据目前资料显示,分布区仅限于27.5°-31.0°N,117.0°-121.50°E之间的4省39个县的范围以内,分布区的缩小意味着种群数量的减少,且偷猎现象仍较严重。目前,野生的黑麂主要有2个分布中心,一个是在安徽南部,另一个在浙江西部,总数仅有5000-6000只,并且已经在这2个中心区建立了清凉峰、牯牛降、九龙山、凤阳山等自然保护区。

2003年3至12月,浙江省开化县内的古田山自然保护区对黑麂的分布、种群密度和保护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发现,古田山自然保护区的黑麂主要栖息在海拔800~1000m的区域,同时根据样带法估计保护区内黑麂种群密度,结果表明区内黑麂平均密度为3.30±0.45只/km2。根据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在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中,黑麂种群密度存在极显著差异。从整个保护区来看,不同季节黑麂种群密度变化不明显,食物空间分布的季节性变化可能是黑麂对海拔高度选择变化的重要原因,影响黑麂种群在该区稳定生存的主要因素为森林面积的丧失和偷猎。

据调查,位于浙江省遂昌县西南部的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面约有黑麂350-450余只,黑麂在九龙山的分布呈现出分布广,数量多,种群密度高的特征。近年来通过不断加强保护力度,改善生态环境,扩大栖息地面积,九龙山自然保护区已经成为我国黑麂最重要的分布中心,是黑麂全国最大野生种群的集中分布区。九龙山自然保护区对于拯救、维持和发展黑麂这一物种种群的持续生存和发展具有其它保护区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科学家们在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把收集不同季节黑麂的新鲜粪便进行GPS定位,从粪便中提取全基因组DNA,并根据染色体进行性别鉴定,从而分析黑麂家域的特征,探讨家域的季节变化规律。据九龙山自然保护区负责野生动物的工程师介绍,这个项目的研究,将为评价黑麂的生存环境质量,确定栖息地面积等研究提供重要的依据,在黑麂的种群生态学和保护学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的合肥动物园从1978年就开始了对黑麂的饲养和繁殖,标志着保护黑麂物种繁殖进入人工繁育的阶段。通过动物学专家们的多方面的努力,第一胎圈养条件下繁殖的黑麂在1989年出生了。由于分布面积的不断缩小,栖息地破碎化让野生黑麂的数量不断减少。我国通过大力加强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建设,正在持续保护和改善黑麂的生存环境。

猜你喜欢

栖息地自然保护区种群
山西省发现刺五加种群分布
林业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策略
北极新海冰制造项目
BEAN SCENES
“最大持续产量”原理分析
走进四川大熊猫栖息地
由种群增长率反向分析种群数量的变化
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获批
阅读理解
何群:在辛勤耕耘中寻找梦想的栖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