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脱贫攻坚的中国力量

2021-04-19厉彦林

党员干部之友 2021年4期
关键词:延安攻坚干部

□厉彦林

孙大勇/图

中国人自古敬畏和崇拜力量。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精卫填海那是神话力量,“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雄心壮志的力量,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嫦娥探月工程”、港珠澳大桥通车彰显出科技力量,量子计算、5G 通信、人工智能是信息技术的力量。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身在何方、从事何种工作,我们心之所系——中国;立足之地——中国;手中紧握——中国力量。

胸口窝装着太阳,既温暖自己,更能温暖他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 年新年贺词中特别叮嘱,“我时常牵挂着奋战在脱贫一线的同志们,280 多万驻村干部、第一书记,工作很投入、很给力,一定要保重身体”。扶贫干部行走于贫瘠之地、群山之间,走近乡土和乡亲,扎根在乡村、生活在农家,种起了脱贫攻坚的责任田、试验田、丰产田、良心田,在完成人生淬火历练中,向扶贫前线发起最直接的冲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我国脱贫工作的成绩,是在一批批扶贫干部直接带领下拼出来、干出来的,浸透着扶贫干部的心血、汗水和智慧、力量。扶贫干部,他(她)们都是血肉之躯,是儿子、女儿,是丈夫、妻子,是爸爸、妈妈,是女婿、儿媳,有的还是爷爷、奶奶,这每个社会角色,都承担着一份法律的、道德的责任。当接到奔赴脱贫一线的号令,就立即抛家舍业,成为冲锋陷阵的战士和头拱地过河的“卒子”,奔向脱贫攻坚第一战场,千身份、万称呼,变成“扶贫干部”一个角色。牢记肩上的责任和使命,怀揣一颗忠诚、赤诚、真诚的心,“不怕流汗流泪甚至流血,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来贫困群众的幸福指数”,闻鸡起舞,日夜兼程,胼手胝足,既留下脱贫致富项目,又留下“不走的扶贫工作队”。面对各种问题和困难,当脱下西装换上农装,脱下皮鞋换上布鞋、摘下官帽戴上草帽、丢掉官话拉起掏心窝子的土话,看到群众的贫困状况就心酸、就心软,顿增责任感,真正感受到神圣天职的分量,最终用汗水、心血甚至生命为贫困群众栽下了脱贫的梦想和绿色希望。

“乡亲们一天不脱贫,我的心就一天也放不下来。”黄陵县扶贫第一书记刘鹏飞在日记里这样写道:我刚到村里入户调查时也有过冷遇,渐渐我意识到贫困户非常敏感,不经意间就会受到伤害、产生误解。于是我到村里任何人家里,不管凳子上、炕上有多少灰尘,就一屁股坐下,好像那些灰土根本不存在一样。你坐实了,他才会慢慢和你拉话。还有一次去柴××家,发现他家里的灯泡很暗,就自己花钱买了一个节能灯给装好,屋里亮堂,老人高兴地说:“你的灯,照亮了我的屋子,也照亮了我的心”,“吃苦我不怕,跑腿我不怕,别人说啥我也不在乎,我最在乎你是不是和我掏心窝子说话。”人是感情动物,感情贴近了,没了“隔心墙”,许多事就好办了。爱不陌生,也不遥远。暗夜里的一束光就能照亮一颗心,一盏灯就能点亮一个家园,人间大爱的温度能融化寒冷的冬天。

当然,扶贫干部在扶贫过程中,受委屈、落埋怨甚至挨批评也是家常便饭,大都无需表白、不能争辩,只好强忍着烂在肚子里。我在延安听到这么一个故事:说一位省领导深入贫困户家中调研,问道:“扶贫工作队的人来过你家吗?对你有过什么帮助吗?他们都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贫困户说:“没有。我连他们是光脸还是麻脸都不知道。”领导很恼火,当即责成县上查证处理。消息一出,所有人都感到震惊。经调查核实,扶贫干部已去过他家多次,还自掏腰包给过钱和物,后续工作正在跟进着。当问及“为什么要昧着良心说瞎话?”时,他轻松地说“我猜来人是个大官,我那样说,是想让大领导多给我点钱呗。”

脱贫攻坚的巨大成就,是中国共产党、新中国一枚巨大的沉甸甸的军功章,它归功于扶贫一线的广大同志。起初,脱贫干部有的水土不服,有的语言不通,也有各种干扰和困难,甚至有过迷茫和憋屈,但看到群众的贫困状况就心疼、心酸、就心软,就顿增责任感,就感到肩膀上神圣天职的分量,就用青春与生命诠释对党、对人民的忠诚,以共产党人的大爱和悲天悯人的情怀,筑牢了新时代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鱼水真情。干过基层的人都知道,只要把贫困群众当亲人,无论下村入户,还是处理什么事情,哪怕是在路上偶遇打一声招呼,坐在一条板凳上拉一会家常,一个锅里摸勺子、吃顿饭,甚至开一句不太文明的玩笑,大家都会感到无比的自然和亲切。群众有什么想法就不掖不藏,愿意和干部说,干群减少了隔阂,干部能大张旗鼓、挺直腰杆宣传政策,群众也就少了怨气,心就能想到一起,就能干在一起,就能早早扔掉“贫困帽子”。扶贫干部身上的雨痕汗渍,各级扶贫办的灯光见证了一切。不少扶贫干部累病了、累得住院了,甚至累倒在工作岗位上,打这场硬仗也是有牺牲的。截至2019 年6 月底,全国有770 多人牺牲在扶贫岗位上。许多贫困群众脱贫后说:“一个人、一家人日子过好不算好,全村人、所有人日子都过好了才算好。我们能有今天,是扶贫干部按的穴位,点的引信。”

为众人抱薪者,不能冻毙于风雪。为自由开路者,不可困顿于荆棘!历史和人民永远铭记着你,因为你为中国的脱贫攻坚流过血和汗,为贫困群众脱贫拼过命!

国家努力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扶贫主体由“政府主导”到“多元协同”转变,在更大范围整合配置扶贫资源,形成扶贫开发的强大合力,提升了扶贫综合效益。很多有识之士、企业家、爱心人士“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不求任何回报无私地为贫困群众送温暖、办实事,弘扬了中华民族扶贫济困、守望相助、崇德向善的传统美德。各地培养造就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工作队伍,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源源动力,避免“水土不服”或“身在曹营心在汉。”

贫困群众知道自己处于贫困的境地,经历无数的坎坷、磨难之后,依靠政府、相信扶贫干部,在劣势中找出自己的长处,释放出了别人没有的力量,就能一步步走出困境,改变别人的印象。可以说,如果没有贫困群众自身的内力驱动,花再多的钱、下再大的功夫也没有好效果。

说到延安的退耕还林、脱贫攻坚,不能忘了给各级退耕办的同志记一功。退耕还林之初,延安各级成立了退耕还林办公室。这些同志长期忙在退耕第一线,每块退耕地不知走上多少遍,长期回不了家,衣服顾不上换,当地农民曾给他们编了个顺口溜:“远看是要饭的,近看是掏炭的,细问是退耕办的。”是他们用尽千言万语,宣传退耕还林;走遍千山万壑,实施退耕还林;深入千家万户,落实退耕还林;费尽千辛万苦,保卫退耕还林。慢慢地退耕办的同志把退耕的树看成了同命相连的亲人、命根子,偶尔看见因修路或建设砍掉一棵树、铲除一束草,都会心痛一阵子。延长县雷赤乡退耕办的白志庆,乡里的人都喜欢喊他“老白”,不仅仅是因为他姓白,更因为“山绿了,他的头发全白了”。20 多年,他天天往山上跑,宣传政策、丈量土地、管护林苗、忙栽忙补、兑现钱粮……不敢出一丝差错。他一个月4000 多元的收入,日子过得挺紧巴,当问及他的难处,他脱口而出:“我最犯愁是几千亩松树林的防火问题。现在这林子茂腾腾地长,都没多少缝隙了。春旱那阵子,我一夜一夜睡不着觉,就愁防火这个大事哩!”

真金不怕火炼,关键时刻最能培养锻造人才。能参与中华民族史上首次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的这场历史性变革,是人生一大幸事,将成为人生最美好的记忆和最宝贵的财富。扶贫工作队伍,不仅是我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一支强大劲旅,更是新时代培养造就优秀党政人才的重要途径,是执政骨干的庞大后备军。

邓稼先曾满怀深情地说:“如果要我再来一次的话,我还愿意再做中国西部戈壁滩上那一朵小小的马兰花!用我全部的生命凝聚成那一瞬间的光芒,用它照亮这脚下生我养我的土地,用它照亮这土地上繁衍生息的民族,用它照亮这民族用血与火所浇铸的共和国,还有永不停息的强国梦想!”

“人民美好生活”已触手可及,“中国梦”的宏伟蓝图竣工在即。我们生逢其时,能为此挥洒智慧和汗水,能亲眼见证和享受这一历史巨变,是我辈之幸运!

延安,中国革命的圣地,既是中国共产党人永远的红色精神家园,又是延安人民郁郁葱葱、美丽幸福的新家园。坐在延河边,仰视心生激越;俯瞰是视觉盛宴。还是静心倾听大地幽远深邃的倾诉,让思绪穿越如诗如画翠绿的树林吧:无论是大树还是小树,无论稼禾还是稗草,它们都在沉默中积蓄能量,在寂寞中等待破土,在延安这片土地上扎根、萌芽、吐叶、成长。摆脱苦涩与无奈,自由地舒展生命,顽强地活出自己的风格。那分明是延安人不事张扬的品格凛然站在山岗、崖旁,任逆风和尘土轻狂地抽打;那分明是延安精神的根须一缕缕深扎贫瘠的土壤,在咬紧牙关、无声无息地扎根;那分明是曾被捆绑在贫穷路途上的贫困人群,不远万里寻梦而来,拥抱了意外的欣喜与感动。人与自然如此亲密,晨风吹落吹散了多少贫寒、单调与哀伤,进入纯洁、澄清、净眸的境界。人类的聪慧巧妙,大自然的神来之笔,延安的无限风光和满山遍野的传奇故事,正随着游人的脚步和笑声越传越远……

猜你喜欢

延安攻坚干部
党在延安时期的学习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从延安整风运动说起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干部任免
《保卫延安》震撼播出
干部任免
信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