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好宗旨“三问”
2021-04-19沈小平
□ 沈小平
韩 潇/图
“要经常问问自己,我们是不是在忙着与党的根本宗旨毫不相关的事情?有没有一心一意在为老百姓做事情?是不是在围绕党和国家中心任务而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发表在2021年第4 期《求是》杂志的重要文章《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的讲话》连发“三问”,每一问都触及灵魂、直逼人心,催人深思、发人深省。总书记的宗旨“三问”,问的是初心使命,问的是为政之道,是对党员干部的深刻教育和深切期望。
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人民至上不是一句空洞口号,必须落实到具体行动中,每句话、每个行动、每项政策都要以人民利益至上,以万家疾苦为重,每出一策都要考虑是否有利于千家万户、有利于民生。作为以服务人民为天职的党员干部,在日常工作尤其是作出重大决策时,出发点和落脚点的问题必须想清楚、弄明白。只有回答并解决好宗旨“三问”,才能确保我们做的事情正是党和人民需要我们干的,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答好宗旨“三问”,最根本的是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都是经过广泛调查研究,征求各方面的意见,从全国大局考虑作出的决策,都是一切为了人民的部署。只有时刻关注党中央关心的,坚决落实党中央强调的,在“国之大者”中找准坐标,把工作放到党和国家中心任务中思考,自觉坚持在大局下行动,才能顺势而为、有所作为,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符合人民根本利益。在这个问题上,党员干部必须头脑特别清醒,多打大算盘、算大账,少打小算盘、算小账,经常主动向党中央看齐,校准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善于把地区和部门的工作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大棋局。这样,才能做到既为一域争光,更为全局添彩。
答好宗旨“三问”,最核心的是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党的初心恒心皆是为民之心,就是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党员干部要清醒认识到,从人民利益出发,用好人民赋予的权力,把造福人民的实事办实,把造福人民的大事办好,把造福人民的难事办妥,这是一份承诺,更是一份忠诚。这就要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把为老百姓做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一心一意为群众做事情,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努力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这样,才能真正把人民至上刻写在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之中。
答好宗旨“三问”,最关键的是着力办好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能不能紧扣群众所思所想、所期所盼,把惠及民生的好事办好,真正办到群众心坎上,既是对党员干部宗旨意识的检验,也是对其群众工作本领的考验。一些地方不断加大民生方面的投入,用于民生的钱投下去不少,党员干部也忙前忙后十分辛苦,可群众就是不买账、不说好。究其根源,主要还是谋划思路、制定政策缺少“泥土气”,结果好事没有办好。党员干部要心里装着困难群众,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多了解困难群众的期盼,尤其要从最困难的群体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着眼,通堵点、疏痛点、消盲点,切实解决好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育、就业、社保、医疗、住房、环保、社会治安等问题。这样,才能真正成为群众的贴心人,干的活、出的力群众才会认可。
民者,国之根也,万事之本也。答好宗旨“三问”,始终做到以百姓心为心、以人民福为福,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就一定能换来百姓的真感情、真信任,凝聚起亿万人民同心同德、奋勇前行的强大力量,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凯歌行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