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启示
2021-04-18胡新蕾
胡新蕾
摘 要: “五四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增强大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担当, 激发大学生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爱国情怀, 提升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新时代,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遇到的挑战,必须找准“五四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 用“五四精神”的历史厚度涵养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高度,用“五四精神”的时代高度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的创新力度,用“五四精神”的情感温度唤醒新时代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度。
关键词:五四精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21)01-0012-04
2019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强调,“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继续发扬五四精神,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不辜负党的期望、人民期待、民族重托,不辜负这个时代。”[1]我们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立足于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充分发挥“五四精神”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
一、重温与积淀:“五四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
(一)“五四精神”可以增强大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担当
在人类发展历史上,1840年一笔划过,短暂易逝,但在中国历史上,1840年是让中华民族倍感难堪的一年。《南京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不再是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的国家,也是从这一年开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无数仁人志士的不懈追求。但是,无论是太平天国领导的农民起义,洋务派的洋务运动还是维新派的戊戌变法亦或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均以失败告终。珍贵的是,他们在屈辱中不断抗争,在失败中寻找希望,在磨难中寻找方向,终于取得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可是,巴黎和会却无视作为胜利国的中国,将战败国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当时的中国真正诠释了“弱国无外交”的千古定律,这让当时的中国青年愤懑不已,他们无法忍受懦弱无能的政府,不堪面对“国已无国”的境地,挺身而出,作为五四运动的先锋,打出“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收回山東权利”“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废除二十一条”“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口号,痛打章宗祥,火烧赵家楼,五四运动一触即发,同时也掀开了中国人民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新篇章。“五四精神”也由此孕育,那就是“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 [1]。
只有创造过辉煌民族,才懂得复兴的意义;只有历经过苦难的民族,才对复兴有如此深切的渴望。“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2]大学生要勇敢担负起“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将“五四精神”薪火相传,将自己的青春投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潮当中,不要辜负自己,也不要辜负这个时代。
(二)“五四精神”可以激发大学生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爱国情怀
“五四精神”的核心是什么?爱国!“五四精神”所彰显的爱国主义精神,既体现了进步青年想要彻底破除封建社会桎梏的迫切希望,也承载了知识青年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压迫的决心,更彰显了爱国青年不甘心国家被人随意践踏,想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独立的殷切期望,是对帝国主义的怒吼,是对国人彷徨和沉睡的呐喊,更是对中华民族复兴的深厚情怀。基于这样的爱国情怀,“五四精神”被深深烙上了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烙印,将热血青年的爱国运动跟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赋予了救亡图存、救国救民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大学生爱国精神的最佳“打开方式”是什么?是是否能够以理性的思维、包容的心态和发展的眼光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是否能够助推中国以强大的底气实现百年以来我们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理想;是是否能够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谱写世界和平发展的新华章,如此等等。“五四精神”可以为大学生注入奋发有为的精气神,激励他们奋斗新时代,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贡献力量;“五四精神”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内生动力,即便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苦难重重,挑战满满,也依然具有迎难而上、披荆斩棘的勇气。
(三)“五四精神”可以提升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基于此,在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的较量和博弈当中变得尤为凸显,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更好地在国际竞争中掌握话语权,因此,在新时代,我们要以更大的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更大的决心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上下五千年,风云多变幻,多少内忧外患,多少朝代更替,但中华文明不断,中华文化不坠,中华民族不亡,堪称世界文明奇迹。”[3]新时代大学生要努力做好中华文化的“代言人”“传承人”,从中华文化中汲取滋养身心的养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五四精神”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打破了旧思想传统,建立了新的思想体系,引领工人阶级成为推动历史和文化进步的社会力量”[4],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篇章。新时代大学生要透过“五四精神”认识到,中国人血液里面流淌着中华文化的精髓,大学生要自觉谱写文化自信的青春之歌,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二、问题与挑战: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难点
(一)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冲击
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局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进程的推进,各个国家的文化交流交锋也变得更加频繁,文化多样性亦日益凸显。文化多样性带来社会思潮的多元化,日益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状况。
2017年,“佛系”这一网络词语迅速走红。“佛系”来源于日本某杂志,其含义是不走心、看淡一切、按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的态度[5]。随后又衍生出了“佛系恋爱”“佛系追星”“佛系星座”“佛系购物”“佛系父母”“佛系生活”“佛系青年”等一系列词语,折射出“佛系”这一词语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接受。“佛系”作为一种亚文化,它的出现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必须引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大学生如果抱有佛系心态,对生活、事业无所追求,对未来无所期待,以“一切随缘”作为生活衡量标准,经常把“都行”“都可以”“随便”作为待人接物的常用语[6],长此以往,大学生群体会变得逃避责任、懒惰怯弱、安于现状、失去斗志,又如何能担当起民族复兴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任?
近几年,网络快餐文化以它传播速度快、传播及时的特性快速得到大学生的青睐,并迅速侵占了大学生的碎片化时间。但是,网络快餐文化传播的内容纷繁复杂,一些内容对思想尚未成熟和定性的大学生来说很容易造成误导,也对新媒体语境下如何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挑战。
再者,网络泛娱乐化思潮也日益影响着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泛娱乐化指的是以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为核心,以互联网、电视、电影为传播媒介,以内容粗浅空洞甚至大肆作秀等方式,通过‘戏剧化表演,放松人们的紧张神经,从而寻求快感的一种娱乐现象。”[7]伴随着“泛娱乐化”快速传播,一些大学生纷纷将“男神”“女神”“网红”“主播”变为自己的崇拜对象,利用虚拟的网络平台消费疏解自己的苦闷,进而陷入非理性状态下物质消费带来的快感,丧失了大学生理应具有的理性思辨能力,出现价值观错位和人生观扭曲等不良倾向。
总之,多元化社会思潮的蔓延,对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的挑戰和要求,如何尊重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同时,成为大学生人生路上的引路人和知心人,是需要深入思考的。
(二)创新思维能力与创新精神缺乏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是新时代对大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
但是,目前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方面遇到很大的阻碍。就大学生自身而言,不少学生习惯于按照原有模式去思考,对问题的思考缺乏刨根问底的耐心和决心,往往浅尝辄止。在课堂上也是消极接受教师传递的消息,较少自觉主动地去思考和探索事物的本质;在课堂外也是依托网络平台,例如“百度一下”,敷衍草率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缺乏主动探索的意识;更是在学校特意安排的培训和讲座上,玩手机、看视频和听音乐等,缺乏求知心和好奇心。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而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都是在一次次的实践当中激发出来,迸发出“灵感”。新时代背景下,学生获取知识的平台众多,已经不满足于教师课堂上的知识灌输,实践平台的欠缺成为大学生无法大显身手的桎梏。
(三)政治参与意识与政治自觉不足
“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主题,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方向,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使命,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人民一道,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1]习近平对新时代青年寄予了深切期望,大学生作为新时代青年的中坚力量,要不负韶华,勇做新时代的追梦人,因此,新时代大学生必须具有浓烈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政治意识。
但是,事实上,大学生当中不乏有“政治冷漠”现象。一些大学生抱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对政治存在一定程度的无视无知,反而对娱乐新闻、明星事件比较关注。例如,2017年鹿晗关晓彤恋情曝光引起微博瘫痪,“2018年12月26日上午9点40分的新浪微博热搜:排名在前20位的内容,有11条与娱乐圈相关,且热度居高不下;排名前50位的热搜内容,唯有一条与政治稍稍挂钩,即“英国女王圣诞致辞”,排在当天的第33位,但新闻下方的评论内容多以讨论女王的衣着及发音为多。”[8]长此以往,这些大学生对国家的发展战略认识不清,又如何将大学生的个人梦与中国梦进行有机衔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添砖加瓦。
因此,高校应关注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贴合学生的专业特色传达我们国家的政策方针,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国家发展与个人成长休戚与共的关系,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三、厚积而薄发:“五四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
(一)用“五四精神”的历史厚度涵养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高度
五四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具有非凡的意义,它不仅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更是一场以学生为先锋的青年运动。这些学生不满当时的中国满目疮痍、民不聊生;更不满当时的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他们从心里面愤恨当时的中国状态,可贵的是他们并不安于现状,苦苦地探索寻觅救国的道路,他们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将自己的伟大抱负、满腔热血和崇高信仰投身于拯救国家和人民的事业当中。
“五四精神”向我们传递了一股青春的正能量,但是我们还需要明确,“时代能够给青年提供机会,时世能够裹挟、推动青年的健康发展,但同时也会给青年带来失意、迷茫,甚至诱发青年的错误选择,促使青年走入人生的误区。是清醒的选择,还是误入歧途,起核心作用的是青年自身的理想信念以及根本的价值取向。”[9]当代大学生要在时代大潮的风云变幻中坚定立场,仍需要“五四精神”的引领。让“五四精神”的“敢为天下先”的激情和勇气流淌在新时代大学生的血液中,引导他们在风雨的考验当中勇立时代潮头,争做时代先锋。
(二)用“五四精神”的时代高度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的创新力度
“若用创新的术语来表达, 五四运动实质上是一场以“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为主导的伟大革命运动。”[10]面对当时中国的时局,如果没有破旧立新的勇气,如果没有创新的精神,如果没有冲破一切桎梏的决心,就不会出现声势浩大的五四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推动了思想领域的创新,很多青年学者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许多人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一些青年领袖也逐步成长起来,如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其次,五四运动也推动了社会领域方面的创新,一些青年学者到劳苦大众当中进行宣传和思想启蒙,号召他们摆脱愚昧,奋起反抗,促成了后来的工人大罢工热潮。再者,五四运动的创新还涉及到了政治领域,青年学生们大胆提出了“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进行了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将青年学者的政治觉悟推向了新高潮,青年学生和工农群众积极合作,为以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
“五四精神”成为一代代青年成长的精神动力,在一代又一代青年中不断地接力和传承。新时代的中国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当代大学生应该向前辈学习,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不断地磨练和淬炼,在涅槃重生中催生出更大更多的创新思维,解决我们这个国家在不断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三)用“五四精神”的情感温度唤醒新时代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度
1939年,在纪念五四运动20周年纪念会上,毛泽东同志针对中国青年指出:“‘五四以来,中国青年们起了什么作用呢?起了某种先锋队的作用。”[11]五四运动是使得青年作為先锋力量登上政治舞台的标志性事件,自此,在“五四精神”的指引下,一代代中国青年饱含着对自己本民族的尊重、信赖和喜爱,满含着对五四青年先驱的尊敬,把自己的命运跟祖国的繁荣发展紧密相连,在中华大地上挥洒自己的青春热血,自愿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行动、效力和献身。
五四运动唤醒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政治觉悟,那就是一个国家只有强大起来才能战胜强权,正所谓“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大学生理应接过时代赋予的接力棒,像1919年的五四青年前辈一样,自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奋斗,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在“五四精神”的指引下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当中,自觉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
————————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6.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35-36.
[3]蔡利民.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N].光明日报,2018-6-7(2).
[4]何兢.传承五四精神 增强文化自信[J].人民论坛,2019(5):135.
[5]吴建宏.“佛系”青年现象的本质及其出路[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8(4):115.
[6]孙淑秋.佛系心态对新时代大学生的影响及其对策[J].教育评论,2020(2):53.
[7]刘博雅.“泛娱乐化”现象下的青年文化教育[J].人民 论坛,2019(9):141.
[8]翟月.新媒体时代政治家如何接近年轻人[J].新闻传播,2019(7):156.
[9]陆士桢,王志伟,刘庆帅.从五四运动100年看青年与时代的关系[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9(2):15.
[10]石国亮.五四青年的创新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3):12.
[1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