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小学德育实效性教学的理念及方法

2021-04-18杨晓红

学周刊 2021年13期
关键词:小学德育理念方法

杨晓红

摘 要:小学生是未来事业的接班人与建设者,他们肩负着神圣的使命。小学教育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只注重培养能力,而缺乏正确的方向引导,是不完善的教育。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以德育为重点,凸显德育目标,提升小学德育教育实效性。

关键词:小学德育;实效性教学;理念;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13-006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13.032

小学生还未建立正确的是非观,他们大多依据家长、教师的言行判断是非对错,教师在教育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学生树立榜样。德育教育是小学教育中的重中之重,通过德育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优秀品德与行为习惯,让学生逐渐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教师要不断创新德育方法,优化德育途徑,以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心灵的共鸣,组织一系列德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发展,提升德育教育的有效性,帮助学生成长为品质优秀的人才。

一、小学德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意识形态复杂化,对德育教育工作造成困扰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意识更加复杂。社会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因此必须要加强德育教育。当前社会上出现了投机取巧、损人利己、唯利是图等个别不良现象,这些现象严重困扰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同时也对学校中的德育教育工作造成困扰,影响小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

(二)部分家长、教师思想言行存在不一致性

教师和家长是成年人,他们能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但是他们还未达到和谐社会要求的意识高度,家长在生活中需要面对收入水平不均衡、分配多元化、职业多样化及社会地位悬殊等各种精神与物质压力,既要做孩子的引路人,又要为自己的理想与责任努力。教师与家长需要教育高品质、高素养的下一代,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仍然会有人以个人利益为前提选择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这样的生存道德理念也会影响到孩子的思想行为。有的家长要求孩子努力学习,但是自己却懈怠学习,要求孩子宽容理解,自己却不能先人后己。有的家长将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孩子的标准,导致孩子只有分数、没有文化的学习后果,这会给孩子带来巨大压力。

(三)重智育、轻德育,导致德育、智育发展不平衡

重智育轻德育是当前小学校园中的教育弊端,部分家长与教师过于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导致学生的发展极不平衡。对学生的德育教育需要家长与学校共同配合,然而有的家长工作比较忙,没有精力和时间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导致德育、智育发展不平衡。在德育教育中,有的教师只是讲解书本知识,缺少与实际的结合,导致德育效果不理想。

(四)新媒体平台的涌现导致小学生出现随大流行为

德育教育不到位,导致一些小学生形成了不正确的价值观念。随着科技的进步,许多新媒体平台涌现出来,如有的小学生非常喜欢看直播。他们没有形成正确的消费观、是非观、价值观,如果在观看直播的过程中没有家长陪伴,那么可能会导致小学生出现随大流行为,给主播刷礼物,造成高额消费。

二、浅析小学德育实效性教学的理念及方法

(一)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不断提升自身道德品质

小学生特别善于模仿,教师首先要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教师要以身作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行为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教师要以自己人格的力量影响学生,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如果教师没有注重自身素养,则会影响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会向学生传递错误信息,导致学生道德发展受到影响。因此,学校在聘用教师时要考查教师的道德水平。教师不仅要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自己也要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与时俱进,不断优化德育教育方式。

(二)因材施教,随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动向

从不同角度来讲解同一个知识点可以启发学生形成不同的理解,小学生的思想处于启蒙阶段,他们对事物的认知较为局限,教师要提高学生是非判断能力,让学生学会辨别是非,并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意识,让他们学会控制自己的想法与行为,避免出现不健康的行为。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动向,如发现学生有不正确的想法与行为,则要以科学的方式引导学生,让他们及时改正,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小学生非常喜欢动物,在道德培养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带领学生去海洋馆、动物园,让学生认识动物,并明白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人类要与动物和谐相处。让学生观看违规案例也可以更加深化德育教育,如引导学生观看交通违法事故视频,引导学生要走斑马线,不闯红灯,遵守交通规则。

(三)教师与家长要相互配合,共同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

小学德育教育可以让小学生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并学会处理自己的情绪和人生中遇到的问题,学会辨别善恶、辨别是非、懂得感恩。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优秀文化来感染学生,并且注重学生在生活中的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品格,对于人生建立正确的认知。家长是孩子的监护人,也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行与价值观念会影响到学生道德素质的形成。虽然学生接受的知识很多来自学校,但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发展与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在小学德育教育中,教师与家长要相互配合,共同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家庭中的亲情与温暖,让学生学会照顾他人,让学生为爸爸妈妈捶背、洗脚,培养小学生的感恩意识。

(四)增强德育效果,轉变教育观念

德育教育中存在着诸多的困惑与问题,在教育中重管轻教、重活动形式轻教育质量、重教师管理轻学生管理、重统一标准轻个体差异、重号召式程序轻教育策略,导致德育教育水平一直难以得到提升。鉴于此,需增强德育效果,转变教育观念。第一,要抓好智育,重视德育,优化德育教育方式,克服形式主义倾向,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念,避免用同一个模式培养人才,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并成为合格的公民 。第二,要尊重小学生的人格与个性发展,激发小学生的创造才能。德育的重点要放在学生身上,将学生作为德育主体。促进学生的人格健全与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与健康的个性。第三,要提升教师素养,通过德育科研、专题教育理论学习、培训等方式引导教师树立大德育观念。让教师正确认知德育工作的意义,树立良好形象。教师要与各方面密切配合,使社会、家庭、学校成为相互补充的力量,构建多层次、多渠道、多系统、多载体的立体式德育网络。

(五)提升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使其树立合作意识与竞争意识

树立正确的德育目标可提升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同时也体现了德育教育的计划性与目的性。德育目标中包含了德育的方法、方式、内容,教师要根据国家教育培养目标不断调整德育目标。首先,要改变以往只注重传授知识的教育方式,关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具备自我教育能力、道德选择能力、价值判断能力。其次,要提升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让他们学会关心他人,学会为人处世。最后,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具备承受困难的心理承受能力与风险意识。在面对困难与挫折时能够自强、自信,以坚强的毅力排除困扰。另外,在小学德育教育中,要引导学生树立合作意识与竞争意识。教师要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认知规律设置德育目标,并依据目标选择德育方法与内容。

(六)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实现教学相长

德育方法会直接影响到德育教育实施的结果,教育者的教育理念、教育目标与教育方法是相互制约的,必须通过恰当的方法才能实现科学的教育观。教师要依据新时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紧跟时代步伐,探索新的教学方法。首先,教师要将封闭式德育工作改为开放式德育工作,结合社会大课堂与学校小课堂,组织学生参加跨学校跨地区互助活动、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引导学生进行道德体验,通过生活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培养学生形成社会发展需要的文明行为、价值观念、道德情操、政治观点,培养学生具备适应社会需求的创造精神、进取精神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其次,要设置德育相关的规章制度与评价机制,使德育教育更加制度化、规范化。在小学教育中,一般会通过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教师可建立学生言行举止评分制,根据学生生活学习中的行为给予适当的惩罚与鼓励。在规章制度的规范下,学生逐渐能够形成自觉行动,从而保证德育教育的有效性。最后,要增强德育教育的感染性与直观性,教师可以使用榜样示范法开展工作,紧密联系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改进德育教育方式,结合研究性、讨论式、启发式学习等活泼的学习方式开展德育教育,增强德育的组织关系。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既要对学生严格要求,也要无微不至地关怀学生,与学生平等沟通,要向学生学习,实现教学相长。

三、结语

综上所述,德育教育关乎国家的发展,国家不仅需要高智商、高技能的人才,同时需要具备健全人格的公民。在德育教育中,教师要采取正确的方法与理念,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不断提升自身道德品质。因材施教,随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动向,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增强德育效果,转变教育观念。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实现教学相长。结合生活实际,加强家校配合。小学生正处于性格形成期,他们的可塑性比较强,教师要抓住这个黄金时期,引导学生认识自己、认识世界,形成健全的价值观,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佩.浅谈小学德育实效性教学的理念及方法[J].中外交流,2019(13).

[2]顾朝雄.小学德育实效性教学理念及方法[J].新课程(教研版),2017(3).

[3]王丽君.谈小学德育实效性教学的理念及方法[J].新课程(上),2015(5).

[4]陈志合.小学德育实效性教学的理念及方法探究[J].家长,2019(31).

[责任编辑 薛晓静]

猜你喜欢

小学德育理念方法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可能是方法不对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德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捕鱼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