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审题技巧,提高解题能力

2021-04-18徐晓冬

文理导航 2021年11期
关键词:解题能力小学数学

徐晓冬

【摘 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许多教师感到困惑和迷茫的地方。本文从简化已知条件,理解题目信息;标注具体数据,排除干扰条件;抓住关键句子,理清数量关系;挖掘隐藏条件,寻找解题关键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审题技巧;解题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听见家长在说:“唉,我家这个就是太粗心,如果能认真多读几遍题目就好了。”“哎呀,我家这个怎么难的题都做出来了,前面的基础分却因为没有看仔细题目错了,太可惜了。”……正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这样的事情在我们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真是屡见不鲜。因此,正确审题很重要,如何把握审题技巧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关键。

一、简化已知条件,理解题目信息

很多題目的文字信息太多,太长,学生一看就范迷糊,读了后面的忘记前面的,教师学生都很苦恼。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采取简化已知条件的一些小技巧,比如可以利用画图、列表格、符号表示等方法,将冗长的文字信息简化成简洁的数学语言,帮助学生理解题目信息。

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教师出示:甲乙二人同时从相距18千米的两地相对而行,甲每小时行走5千米,乙每小时行走4千米。如果甲带了一只小狗与他同时出发,狗以每小时8千米的速度向乙跑去,遇到乙立即回头向甲跑去,遇到甲又回头向乙跑去,这样二人相遇时,狗跑了多少千米?这道题的题目特别的长,学生读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读了两三遍还是没有理解题目要求。怎么办?教师要指导学生简化已知条件:这道题中狗跑的时间正好是两人相遇所用的时间,只要求出甲乙两人相遇所用的时间就可以根据“速度X时间=路程”,求得狗跑了多少千米,这样题目就变得清晰简单了。甲乙两人相遇的时间=甲乙两人跑的总路程÷甲乙两人速度的和,即18÷(5+4)=2(小时),狗的速度是8千米,狗跑的路程=狗的速度X狗跑的时间,而此处狗跑的时间=甲乙两人相遇时所用的时间,因此,狗跑的路程就可以这样计算:8×2=16(千米)。

上面的教学中,通过简化已知条件,将题目的关键点转化成求甲乙两人的相遇时间,不但更好的帮助了学生理解题目信息,而且还使题目更容易得到解决。

二、标注具体数据,排除干扰条件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会遇到这样的情况:题目给出的情境图上有很多数据,但是不是所有的数据都是本道题都能用得上的。这个时候利用一个小技巧就能有效排除干扰条件,就是在问题中标注相对应的具体数据,使问题对数据的需求更加明确,这样也可以避免看错数据的情况发生。

在教学购物相关知识时,此类题目特别多,学生的错误率也很高,很多都是因为看错了数据信息,下面就选取其中一个作案例分析:一本练习本2角,一个文具盒6元5角,一只圆珠笔1元,一盒彩笔9元8角。(1)笑笑买了一本练习本和一盒彩笔,一共要多少钱?(2)淘气买了一个文具盒,付给售货员10元,找回多少钱?学生错误之处:错1,第一小题的一本练习本和一盒彩笔看做了一本练字本和一个文具盒了?错2,计算错误6元5角+9元8角=17元;错3,淘气买了一个文具盒6元5角找成了彩笔的9元8角。教师引导学生将问题(1)中的一本练习本和一盒彩笔下面画上横线,分别标注好2角和9元8角;同样的,把问题(2)中的买文具盒下面画上横线,标注6元5角。标注好了后再让学生去做题,发现学生的解决能力提升了,而且没有了其他信息的干扰,提高了问题的解决。

习惯要从小培养,划出已知的文字条件,并在下方标注上具体的数据,这样有3个好处:第一,可以让学生明确答题所需要的具体数据;第二,可以排除不必要的条件干扰;第三,可以帮助学生审题,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三、挖掘隐藏条件,寻找解题关键

在平时的练习题中不乏那些表面缺少条件的题目,此类题目基本上都有一个或者几个隐藏条件,需要学生先挖掘出隐藏条件,寻找到解题的关键,才能正确答题。这些隐藏条件有的可能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识,有的可能隐藏在图中,还有的可能需要根据已有条件自行求得。

在教学小学数学三年级《和差问题》时,常常出现孩子找不出题目中的隐藏条件的情况,如果能够找出题目中的隐藏条件就能快速解答。教师出示:甲乙两校共有学生1050人,部分学生因搬家需要转校,已知由甲校转入乙校20人,这样甲校比乙校还多10人,求两校原来有多少人?教师引导学生找出隐藏条件:甲校原来比乙校多20+20+10=50(人),再根据甲校+乙校=1050人,乙校:(1050-50)×2=500(人),甲校:500+50=550(人)。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题目千变万化,有些是明确告知解答题目所需要的条件的,而有更多的时候却不是这样的,我们会发现越到高段,数学题目隐藏的条件就越多。很时候隐藏的条件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教师要在如何引导学生寻找到隐藏条件,这个方面多做思考。

四、抓住关键句子,理清数量关系

在日常教学中发现学生对“解决问题”的内容总会感觉困难,这是为什么呢?根据调查发现,这些孩子对解决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无法理清,总是感觉无从下手。对此,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寻找关键句,利用关键句说一说数量关系。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如何寻找关键句子,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来写数量关系,解决数学问题。

从这道题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一道题的数量关系可以有多个,我们需要抓住主要的关键句子,选择与问题相关联的数量关系“对症下药”,理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审题的技巧不只有本文提到的简化已知条件,理解题目信息;标注具体数据,排除干扰条件;抓住关键句子,理清数量关系;挖掘隐藏条件,寻找解题关键等四种,还有很多很多,如反复读题,在读中理解题意,提高解题能力;先“定”后“做”,先确定运算顺序,再答题等等。总之,审题有“技”可寻,解题有“法”可寻,抓住审题技巧,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立红.核心素养视角下如何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思考[J].科技资讯,2017,15(13):162-163.

[2]高银元.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J].教育观察,2020,9(07):125-126.

[3]马得录.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趣味应用题教学的策略[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08):161.

猜你喜欢

解题能力小学数学
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探讨
浅谈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新课改下高中物理教学中解题能力的培养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