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退役大学生士兵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
2021-04-18刘函朱洪波
刘函 朱洪波
摘要:加强高校退役士兵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我国“强军梦”的重要保障、是高校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本质要求、契合教育对象的成长成才需要,退役大学生士兵的入伍经历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目前,高校退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着教育渠道单一、教育连续性不足、大学生典范激励作用发挥不足等问题。对此,分别提出对策,以供同仁参考。
关键词:高校,退役大学生士兵,思想政治教育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入伍人数的增多,退役士兵也成为高校学生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建设士兵思想的教育也势在必行。相对于其他学生,退役大学生士兵所接收的社会场域、互联网场域、舆论场域、生活场域和思想政治教育场域都有所不同,这也给其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加强高校退役士兵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1.是实现“强军梦”的重要保障
加强高校退役大学生士兵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加强退役士兵思想建设、提高其政治站位、保证其思想纯洁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我国“强军梦”的重要保障。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我军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的首要任务。相对于普通学生,退役大学生士兵是我国预备役部队的重点培养对象,也给地方高校和部队选拔、任用人才提供了人力保障,其承担的国防建设责任与义务十分重大。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防止退役大学生士兵被错误、不良思想所裹挟,时刻做好“若有战,召必回”的思想准备,成为“强军梦”的支撑力量[1]。
2.是高校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本质要求
人才培养是高校永恒的命题,加强退役大学生士兵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帮助大学生尽快的从士兵角色转为学生角色。退役大学生士兵从纪律严格的集体生活转为自由的学习生活难免会出现适应性焦虑问题,骤然开放的环境也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加强退役大学生士兵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是为了让大学生尽快回到大学环境,促进其健康全面的成长,自觉抵制外来不良思想;另一方面也是立足高校发展,将退役大学生士兵作为学校重点培养关注的对象,为高校建设和国家繁荣昌盛贡献力量。
3.大学生入伍经历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
从需求侧来看,当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关注身边人和身边事,但在常态的思政教育下,生活知识的学习和学习的生活化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大学生从课本、视频或老师口中所得到知识缺乏生活情境的转化。在此背景下,退役大学生士兵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又是主体,加强其思想政治教育还有利于从整体上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场景。从供给侧来看,大学生入伍给思政教育提供了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和更为丰富的教育场景。入伍经历是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其中所蕴含的爱国报国、热血高校、征兵巡礼、军营成长、典型榜样、帮扶育人、国防教育、军事课建设、双拥共建等内容极大地拓展了思政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也将理论化的知识与现实生活更为紧密的结合起来,实现思政教育内容的刚性价值引导和柔性情感熏陶相统一。
二、当前高校退役大学生士兵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育渠道单一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近年来随着思政课程的实践与发展,高校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堂和实践课堂。但随着教育理念的发展,过去传统的课堂模式也逐渐发展为“以学生为本”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个体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在此背景下,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也呈现多样化,对于退役大学生来说,其在部队接收的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有很大区别,其在退役复学后也面临着新的班级和同学,适应性心理问题较为突出。而当前,高校面向退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载体建设滞后,教育渠道单一,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也略显不足。
2.缺乏全过程的思政教育引领
目前,高校对于入伍及退役大学生士兵的思想政治教育还缺乏连续性。具体表现在前期的入伍教育、中期的学校关怀以及后续的成才教育上。相对于普通同学,退役大学生士兵的思想建设和个人成长上都有一定的差异,这一差异既体现在学校和军营中独特的成长经历上,也体现在其未来的就业、升学等个人发展上。因此,高校在对退役大学生士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注重全过程引领,以退役大学生士兵的特性和需求为基础促进其全面成长。
3.典范激励作用发挥不足,未形成常态化的思政教育体系
对于高校来说,退役士兵大学生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又是主体,其投身国防、报效祖国的真实经历对其他大学生起到了独特的榜样作用。但目前来看,高校对思政教育特色团队、典型个人的打造力度不足,尚未形成特色品牌,退役大学生的典范激励作用发挥不足。另一方面,退役大学生士兵思想政治教育尚未与学校整体的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合力,与学校主题教育、主题团体活动的融合较少,不利于退役大学生士兵思想政治教育的常态化发展。
三、加强高校退役士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
1.建立与国防教育相融合的思政教育基地
第一,建设融国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与武装工作成效展示为一体的教育基地。以教育基地为中心建立退役学生一对一联系制度,二级学院辅导员负责具体工作。坚持典型引领与精神感召相结合的工作方式,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广场屏幕以及手机终端等宣传教育载体,广泛宣传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大力弘扬革命先辈舍生忘死的光荣传统和当代先模无私奉献的优良美德,唱晌爱国主义主旋律,营造思政教育正气场。第二,退役学生工作大数据信息平台,主要展示学校近年来每年入伍学生数,入伍服役去向,服役学生事迹,思政宣传视频,优秀军旅影视作品等内容。定期推送宣传信息,“键对键”为退役学生答疑解惑。
2.以生为本,助力退役学生成长成才
推动思政教育在退役学生中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应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需求为出发点助力退役学生成长成才。第一,退役学生的思政教育应贯彻入伍全过程。人武部应协调各方资源,促进入伍学生思政教育的系统化、常态化。建立以四大内容为核心的教育体系,包括思想建设、写作训练、技能训练、军旅体验。通过从4月到7月初的定期培训,到7、8月份在学校的全封闭培训,有效提高报名入伍学生对参军报国的理性认识,淘汰个别入伍意志不坚定的青年学生。恰当的前期适应性训练,为部队生活进行了充分的铺垫,保证了入伍学生的思想稳定。第二,着力针对退役复学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做好就业升学指导。指导有升学意愿的学生备考研究生,主动向退役复学学生推送就业岗位,帮助他们优质就业,做到就业服务不断线,让退役学生充分感觉到党的关心,促进其精神動力转化为爱国报国的实践行动[2]。
3.树立模范典型,融入主题教育
第一,以退役学生为核心打造特色团队,树立模范典型,以点带面地加强全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大学生军事技能训练、军事理论教学为主阵地,通过构建以国防协会、退伍兵之家、国旗班等社团队伍为骨干力量的常态宣传教育体系,广泛开展学术报告会、国防教育论坛、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深入部队参观学习、进军营接受军队传统教育等国防教育活动,厚植爱国为国的思想基础。通过各项活动彰显“特色团队”的魅力,让爱国拥军的精神影响更多大学生,既通过实践强化了退役学生的思政素养,也将其作为典范影响更多的大学生。第二,学校注重以主题教育活动为抓手,通过组织主题社会实践、英雄人物事迹报告会、改革开放成果参观等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感受伟大祖国繁荣富强的同时,深刻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每个中华儿女的努力奋斗,激励学生长立报国之志,为国防教育和思政教育工作丰富动力之源。
参考文献:
[1]刘守朋.试论加强高校退役大学生士兵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J].科教导刊-电子版(下旬),2019,(3):8-9.
[2]任秀欣,陆通.高校退役士兵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05):156-157.
(作者简介:刘函,贵州中医药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国家治理现代化;朱洪波,铜仁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高校治理和科学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