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文化融入文创产品的呈现机制研究
2021-04-18杨双燕焦国松
杨双燕 焦国松
【摘要】以二十四节气文化为例,探寻文创产品呈现机制过程中的匹配原则及创新型路径。通过系统分析节气文创产品中的多元美观性、文化感知性、功能生活性、品牌识别性的可视化匹配原则,进而在创新六法仿、换、调、饰、合、化的指导下探索节气文创产品创新性的呈现机制。同时,以“立春”竹灯创新设计为例,在六法起承转合作用下,完成节气文创产品的有效呈现。该呈现机制运作中,拓宽文创产品的设计思路,促使传统文化因子再现设计生命。
【关键词】节气;匹配原则;呈现机制;创新六法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4-116-03
【本文著录格式】杨双燕,焦国松.节气文化融入文创产品的呈现机制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1,02(04):116-118.
引言
依托传统民俗文化展开现实生活中产品的创新性研究,成为当前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一个热点。其中二十四节气在现实生活中的生产实践、规律变化、时间判定及人与自然的“适、趣、情”内容衍生着多样情景式的对话,无论是时间上的追古抚今,还是空间上的行为认知,节气文化都以“活性”姿态跃然于现实生活中。而如何在设计语境下构建传统文化融入文创产品的呈现机制研究,从而使文化保持“活态”,产品推动“活化”,传统展现“活力”,进而聚拢文化认同,丰富人类衣食住行学劳乐的智慧管理,成为当代创新生活下必不可少的价值驱动链。
一、节气民俗文化内涵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通过观察时令、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形成的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也是中国古人契合自然规律及社会人文的原味性、原汁性及原位性的中华文化。一直以来,古代劳动人民顺承二十四节气进行农耕生产、民俗活动、阴阳协调、冬夏顺至等生存适应活动,无论是以物质层面展开造物活动,还是以文化层面嵌入精神燕乐,无不体现出节气文化的“活性”文化因子。从“节气”到“气节”,此呼彼应,以更高的维度和视野深层展示了中国人的生命姿态与生活状态。
二、文创产品的可视化匹配原则
(一)多元美观性原则
造物之初,审美先行。创新呈现机制的前提在于主体对客体审美意识的判断,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行为都映射着对“美”地表达,而美的意识与表现亦是提升产品形与意融合创新的可行性标靶。由于有“一形多意”或“一意多形”地表达,文创产品的美观性更多地体现在形态异样美、技艺精工美、生态持续美、生命连续美、文化寓意美等表现形式,不同角度赋予产品“美”的意图与灵魂。如形态嬗变过程中,“形”的异样变化与“态”的能量熵增带来视觉冲击之“美”。技艺处理过程中,“技”的别致用心与“艺”的优雅意识带来艺术形象之“美”。生态应然过程中,“材”的生态环保与“质”的肌理再现带来生气勃勃之“美”。生命回眸过程中,“生命”的情趣魅力与感怀沉思带来生生不息之“美”。文化寄托过程中,寓意的精神关照与心境的理想期待带来包容并蓄之“美”。美,无时不在,因人而异,因形而异,多元呈现过程中迸发“美”的人文精神与伦理真善。
(二)文化感知性原则
文化感知性是文创产品赖以生存的根本,也是设计的第一要则,文创产品的高度识别性取决于文化还原的强度。文化感知过程中对“形、色、饰”发生关联,形成一种直观的属性机制匹配。其“形”的首要元素捕捉形成“所见即所得”的视感呈现,引发“所思即所得”的文化蕴味。通过对民俗活动、岁时节日等实体的形与时间框架、文化概念、心理定式等抽象的特定理解,从而对其文化因子的内涵感知。其“色”的显性介质以敏感的视觉信息映色移境,如立春使人联想“乍暖还寒时”的心境体验,立秋使人联想到谷物丰登的喜悦感。其“饰”的形象丰富以个性化的方式再传递文化主题,通过绘制、装饰、点缀等方式提高文化识别度、内涵感知度。文化感知性原则是涉及生活本质、情感意识、产品价值的强劲动力,在文创产品的呈现过程中起着支撑作用。
(三)功能生活性原则
功能生活性是有效沟通人类“可观与可用”的关键纽带,也是基于“用户—产品”互动过程中所被接受的观念意识。功能生活性主要表现在使用、認知、体验以及情感,是主体对客体感受性的具身认知。文创产品的使用功能有效实现实用价值,展现产品的本真生活性,而不是仅限于“形式”方面。认知功能决定着产品的有效识别性与吸引性,在用户的每一次选择中都是人类智能下的认知过程,也是引导用户购买的首要层面。体验功能通过趣味性、互动性等方式加大产品的体验,形成产品呈现过程中的一大亮点。情感功能将实体的形转化到虚体的意中,升华人们的情感认识,并带来精神思考。
(四)品牌识别性原则
品牌识别性强调对文创产品整体形象以及服务体系的系统性构建。文创产品在本质上体现“文”的寓意魅力和“创”的意外智慧,根本上讲是群体在有意识与无意识的自我状态下的品牌认知,强调产品呈现过程中充满的文化关联所承载的认知焦点和形象确定性,将产品的“文”与“创”融合联盟,直达品牌的高度识别性。人类智能之下,不同识别要素相互作用,从不同层面为品牌的开放识别搭建起具象与抽象并存的认知性。其中节气文化的元素符号直接将人类视感为度填充确定性的关联,如节气文化的时间刻度符号、文字具形、依附颜色、数字关联等。其次是节气文化中的文化寓意以导向式将人类引入意向的识别,如歌谣谚语、民间传说、农事生产等萌生的心理定式。而节气文化中的色彩韵味更是直接将人类视觉感知转入到心境意会,如立春映射绿色的万物新生,立夏映射红色的炎热平暑,立秋映射黄色的物丰秋实,立冬映射白色的冰雪严寒。最后是节气文化中的物象轮廓促使主体的具身认知,如鞭春牛、中元祭祖、冬至吃饺等画面形象直接精准地带来具象认知。可以看出,基于节气文化下的品牌识别性可以从各个层面追踪,以捕捉具有高度识别性的灵敏信息。
综而述之,基于节气文化的可视化匹配原则,从四个宏观层面促使主体获取多种创生性的活态文创产品,并通过微观具体定位的对话融合,不断滋生文创产品的呈现确定性。
三、文创产品的创新六法
(一)“仿”的模拟式创新
“仿”的模拟式创新即针对自然界中既有的万物形象与姿态发挥取象式联想思维方式进行模拟制作以吻合新产品形式与内容的艺术活动。“象也者,像也”即从“象”的直觉思维出发,对客体省察、体验的过程中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的直观观察,从而孕育成新的产品样态。受个体思维差异化感受,“仿”的通变构思方向也呈现多样视角,一方面在“静”观过程中提炼出外形、结构、功能、质感肌理等基质要素,另一方面在“动”观过程中捕捉生命化、心理定式、意识流等层面感受,智能融合之下使得“仿”的思维方式更加充分表达人类创新活动中的价值判断。
(二)“换”的置换式创新
“换”的置换式创新即针对产品形态本身或众多产品形态间相应部件要素的形式与内容发挥发散式联想思维方式进行置换变通,以获得产品的多样性与新颖性。“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从“总结”与“借鉴”的角度说明了“换”的“巧”性。人类通过既往痕迹的有度处理形成多样且异样的形态表征与内在结构,智能决策之下形成同形同构、同形异构、异形异构等构思方式,极尽所能地散发产品形态的异样表观。“换”的创新活动过程中并非机械式地、毫无目的地痕迹处理,而是在人的主观能动性中融合审美、致用、便捷等进行设计活动,是充满易合辩证的联想思维方式。
(三)“调”的渐变式创新
“调”的渐变式创新即针对形态原始祖型发挥个性化的联想思维方式以获得多样风格样式的艺术活动。“调”通常被认为是主体能动过程中最为丰富的层面,是动作调整中有效改造与控制以满足其生存与发展需要的操作体系。人类通过区域范围、程度深浅、材质刚柔、时间控制、方位变化等多种方式展开能动调整,形成层次不一、变化多端的新样态。其中,通过思维的畅想,“调”可以是物理机械式的动作处理,也可以是化合的心智活动。节气文创产品设计施以“调”的手法,进行造型、方位、生命化、规律……的二次调整,得到多样化多模态的创新样态,甚至在局部的渐变调和中与强化中获得特异与突出的形态。
(四)“饰”的装饰式创新
“饰”的装饰式创新即针对形态本身发挥主观能动式的审美意识进行移植或添加具有美化意味的物质信息,实现原有形态在“饰”的处理中演绎个性化的表征样态。受主观审美意识的差异化影响,形态所“饰”的体系也千差万别,既可以是在表面化的形象装饰中将富有生机活力的自然物或人造物移植到原始形态中,形成具有“画龙点睛”式的美观形态,也可以是以实体化的部件组合达成材质融合、技艺关联、色彩映射、形式匹配等多模态规律。由于“饰”充满主观性表达,存在度量、多寡及虚实等层面,决定了人在发挥主观能动性过程中对“质”与“文”的合理适度原则,避免出现“史”与“野”的单向极点,脱离“饰”的本真意识。
(五)“合”的组合式创新
“合”的组合式创新即针对事物在功能、材料、颜色、样式等方面的既有关系地认识,发挥集中式联想思维方式使得彼此之间组合成有分类别且有独特识别性的新样态。人类通过自身行为层面的需要思考形态间复合关系的契合点,有目的地形成具有新功能新形式的新产品,通过空间要素的合理关联与预测,思考“人—物—环境”的有序支持与依赖,达成空间节省的同时保持事物妙趣横生。如中国古代黄伯思设计的《燕几图》,正是在“合”的智能思维之下通过对生活细节的观察和人的行为思考,尝试建立相互适应、相互适合同时有差别的家具产品。随着人类对规则的包容,“合”的创新思考也延伸到不同材质、技艺、系统组织、状态的组合……但凡思维能动性的有迹可循,都完成“合”的组合式创新,激发更有创意的异样产品。节气文化本身由二十四不同时节组合而成,其内在的“组合”联系决定着文创产品可构建起不同审美意识、情感价值、可视实体的创新效应。
(六)“化”的形变式创新
“化”的形变式创新指在不同事物形态间寻找联系点,并在形态的跨越式转变过程中确定事物形态的方向。“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系辞传·上》)即阐释了形的通变在于“化”。“化”的思维联想方式通过“巧”的智慧动机将功能与形式顺理成章地联系起来,以“藏”的机关预谋绽放形的巧捷万端,并在嬗变过程中遵循技艺精工、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变化规律,回归形意合和的生活本质。如中国古代家具图《匡几图》正是在“化”的智能思维下达成变化多端、功能映射、收纳自如的状态,充满了多种联系点的契合,带来视感惊喜与智慧认知。
可以看出,形意场论中“创新六法”以各自动态思维方式在形态属性间寻找创新可能性,探索更加符合人类多元美观、文化感知、功能生活、品牌认知的样态。在节气文化中融入产品创新机制,创新六法发挥各自思维优势,不断滋生具有“活性、活态”的新质,呈现过程中嬗变多样文创产品。
四、“立春”竹灯创新设计
(一)“立春”节气文化意蕴
“立春”是一年中的第一个节气,象征着春天来临,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立春节气中蕴含着丰富的设计因子,既有显性的形态与色彩因子,也有隐性的语义与内涵因子。传统民俗活动下的鞭春牛、接春、拜太岁、迎句芒神等体现了人们对立春节气的深刻认同感。
(二)“立春”竹灯设计生成逻辑
“竹”一直被视为“气节、清高、坚贞”的精神象征,也是立春节气中最具象征性物象之一。选取“竹”作為灯具之“仿”的模拟对象,将竹的造型再现陈设灯具中,同时以竹的中空性质置“换”到灯具中,“饰”以LED照明光源,并以竹的节节升高属性“调”整灯具本身大小及随高度变化来应变灯光照射范围和亮度。此外,“换”传统按钮式开关为触摸式,并随触摸时间长度改变光源冷暖性质。最后“合”其功能、体量、结构、颜色为一体,“化”成以触摸控制进行形态伸缩、灯源性质、灯光照射幅度等众多联系点为一体的“立春”竹灯。
五、结语
文创产品的根本理念是融合文化与产品的创新性设计,以促成不同群体物质满足的同时感怀传统文化所带来的魅力与归属感。基于节气文化下的文创产品呈现机制,构建了文化在可视化过程中应匹配的设计原则,以及借助“形意场”理论下的创新六法合理有效开发新型文创产品的呈现路径。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将会迎来民族性设计的新“勃兴”。
参考文献:
[1]詹秦川,王宁鑫,李子阳,马诺.基于立春节气的文创茶具设计与方法研究[J].包装工程,2019,40(8):176-181.
[2]覃京燕.审美意识对人工智能与创新设计的影响研究[J].包装工程,2019,40(4):59-71.
[3]范伟,彭曲云.形意场下陈设艺术的“形境美”[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7(11):80-81.
[4]任新宇,范平平.论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的影响要素与设计原则[J].汉字文化,2020(19):159-160.
[5]胡飞.中国传统设计思维方式探索[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6]范伟.空间语境下的家具形态创新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
[7]王宁鑫,詹秦川.基于立春节气的文创产品设计方法[J].包装工程,2019,40(6):257-263.
[8]刘青.从现代设计角度谈中国传统竹刻的文化与艺术特性[J].包装工程,2012,33(16):103-106.
作者简介:杨双燕(1995-),女,河南商丘人,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9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艺术设计专业,研究方向为环境设计;焦国松(1994-),男,四川达州人,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9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设计学专业,研究方向为环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