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群众文化属性,大力提升非遗保护和公共文化服务双重效能

2021-04-18陈圣洁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4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群众文化

【摘要】文化对社会发展有重要的引领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根植于中华优秀文化,而构成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则与大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可以促进中华文脉绵延发展,还能以其特有的群众文化属性,丰富群众文化内容,赋予群众文化更多的历史底蕴。研究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之间的联系有待加强。本文就物质文化遗产的群众文化属性进行探究,积极推动非遗保护和公共文化服务双重效能的发挥,希望可以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公共文化工作者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群众文化;提升非遗保护;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双重效能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4-098-03

【本文著录格式】陈圣洁.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群众文化属性,大力提升非遺保护和公共文化服务双重效能[J].中国民族博览,2021,02(04):98-100.

引言

优秀传统文化时至今日仍然对社会建设以及个人发展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学校教育中越来越多地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群众文化建设过程中也需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以提升整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其很多文化理念以及文化精神对社会、个人发展有借鉴意义,因此需要坚定融合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路,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群众属性。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以及专业知识就非遗与群众文化进行研究,意在提升非遗保护和公共文化服务双重效能。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群众文化的介绍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它们是劳动人员在长久的历史进程中遗留下来的优秀文化。近年来对其重视度以及保护能力逐渐提升,但是因之与我们的生活距离较远,群众对其不甚了解,故而,普通大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地认识以及保护、弘扬和发展的参与有待提升,而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处于濒危状态,前景堪忧。

(二)群众文化内容

群众文化指的就是大众在日常工作、生活状态下的文化活动形式与内容。它们来源于群众,同时又引导着群众的发展,对群众的精神素养提升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群众文化占有重要地位,作为大众自我娱乐、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公共活动形式,满足大众日益增加的精神文化需求,使得大众以自觉的形式获得精神上的熏陶。基层文化建设发展中要重视对群众文化建设的引导,将更多先进、优秀的文化融入群众文化中,为大众提供更多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形式。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群众文化的关系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于群众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先辈们在长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优秀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以及美学追求。非物质文化遗产诞生于民间,经历长久的发展历史依然存在就说明其对社会发展以及个人素养培育有积极的作用,而且当前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地传承人还是民间艺人,文化多样性的维护需要将民间工艺传承下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劳动人民生活以及经历的结晶,其中很多理念对当前社会的发展有很大的指导作用,我们要提升保护意识,将其与现代文化结合起来,发挥其更大的文化价值。

(二)群众文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上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于群众文化,同时群众文化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汲取养分,获得更大的发展。群众文化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群众整体文化水平的提升才能使得国家文化影响力获得进一步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很多的理念对群众文化发展有很大的指导作用。例如本县文化馆在杨氏祠堂开展教唱等系列宣传活动中弘扬祖训家规文化的《家训歌》,礼赞理学先贤的《赞扬时》就将一族之训弘扬成为众人之训,数人之赞成为众人之赞,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区域群众文化发展的优秀资源。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滋养群众文化

群众文化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当前社会发展的文化,例如广场舞,作为近年来兴起的群众文化活动形式,丰富了大众的娱乐文化生活,锻炼了大众的身心健康;还有一个来源就是从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取发展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形式灵活,像是舞蹈、歌曲等简单好学,便于在群众文化中大范围渗透。例如我馆灵活应用方言,结合当地的民间谚语创作的歌谣《心齐歌》《争气歌》,其朴实的为人处世之理,其真挚的情感交流之法,通过便于学唱、唱跳结合的广场舞形式,受到群众的广泛欢迎。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于群众文化

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在广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里潜移默化地服务于人们。广义上,它们以不同的形态几乎是无孔不入地进入到人们的的生产、生活、娱乐和身心健康等方方面面。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言谈举止,无论是学习娱乐、还是道德伦理、它都陶冶、教化、引领着人们思维、行动的方式,甚至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狭义上,作为大众文化艺术形态的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则具有更大、更多服务群众的时间和空间。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群众文化联系发展的意义

(一)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群众文化联系发展的重要意义之一在于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其结果则是完善或改变社会的精神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很多内容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念相契合,因此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群众文化发展相结合能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例如传统节日、假日中,文化馆举办形式内容不同的文化活动。春节团聚时,敦亲睦族、美美与共;端午佳节,情怀家国、荣辱与共;清明节时,慎终追远、饮水思源;中秋佳节,家国团圆,祝福相连。这些主题内容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的文化活动能在让大众体会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又悄然提升大众的文化素养和文明素质。

同时其服务方式与内容的多寡,决定着影响力的强弱,传续时间的长短,传承群体的大小和受众的认知度、认可度。

(二)群众文化促进非遗保护工作创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长时间历史发展,依然在当今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除了自身的文化特质以及丰富的文化蕴含外,还有就是在每个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融入了富有时代特色的内容,其会将各个时期民间发展的内容吸收,这体现了文化的包容性。因此在当前社会发展中,也需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具备当前时代特色的群众文化结合起来,吸取群众文化中的时代特色,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新的活态气息,为其长久发展奠定基础。

(三)丰富群众文化内容

群众文化内容丰富,符合群众发展需求的积极向上的文化都是群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文化建设活动中往往存在活动内容、形式单一等问题,这是不利于群众文化的发展的。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则因其传承状态独具的活动空间节点、時间节点以及人群范围,以及活动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交互往来,使之在相关的群众文化中为参与群众带来循环反复,不断积累、强化的文化信息,赋予群众文化以深厚、丰富的历史人文特色。

(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是中国民族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独属于人民的文化状态,其蕴含着民族独特的“精、气、神”,是民族特色的重要体现。让群众文化活动的参与者以活动的一分子去承担起保护、发展、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最好的力量组织、观念激发和具体执行。由于过去过度重视经济发展,一度导致部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完整性受到影响,将其与群众文化联系起来,让更多人对其有直观、真实地认识,激发大众的文化传承、保护意识。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群众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联系发展的意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群众文化联系发展的意识不足,群众文化的开展过程中,部分单位在组织过程中采用的活动形式单一,而且不注重文化内容与活动的创新,影响了群众文化开展,降低了文化活动的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没有与基层文化结合起来,两者处于独立发展的状态。所以要想提升群众文化的发展水平,还需要相关部门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群众文化联系发展的意识。

(二)传承保护方式科学性有待提升

非物质文化遗产地传承与保护是使得其能够作用于群众文化的基本前提,但是在研究中发现各个地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的科学性还有待提升。例如在传承的过程中过于守旧,不跟时代特色相融合,还有就是发展层次浅显,将非遗技能传承下来,没有将技能背后的文化很好地保护下来。近年来国家对非遗传承保护的重视度提升,很多人通过新媒体了解非遗,但是仅仅是博取关注度,并未深入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地认识不够

群众文化要想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就需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深入地认识,在认识的基础上提升关注度,才会自发地进行文化创新、传承与保护。但是经过研究发现实际上很多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停留在表面,即使本地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只是知晓,并不会深入研究文化。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群众文化是相互独立的两种文化,之间的交集并不多,所以要想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发挥其对群众文化的推动作用还需要提升大众对其认识。

(四)没有找到合适地融合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群众文化融合要想发挥出更大的价值还需要寻找合适地融合点,当前群众文化更重要的是要接地气,符合大众娱乐需求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发挥精神引导作用,但是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学习以及活动举办上存在些许的难度,不是普通大众能够掌握的,因此要选择合适地融合点,通过群众文化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进而让有兴趣的人可以深入地研究。

(五)缺少专业人才

专业人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群众文化融合、发展的重要动力,专业人才利用自己所学的科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因素与群众文化结合起来。例如我馆在2015年为三明学院创作的讴歌抗战时期知识分子舍生救国的伟大精神的南词说唱《香樟颂》,将南词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群众文化结合起来,用时代的方式发扬抗战精神。参演队伍由专业层次很高的音乐系学生组成,在校内外群众文化活动中都产生了良好的反响。这种方式大获成功应归功高校力量的调动,其演出质量之高,特别是演奏队伍的齐整,实属地方队伍之遥不可及。这显现出一个非遗保护项目专业人才的缺乏的常态。

五、将非遗传承保护与群众文化工作相结合的具体路径分析

(一)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力度

我国地域广阔,各地有不同的自然景色以及人文特色,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文化丰富多彩,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于各个地方。因此需要基层相关部门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力度,积极动员群众,让群众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现以及保护工作当中,群众作为文化发展的主力军要承担其责任,在发现的过程中认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更迅速地接受其融入群众文化之中。当公共文化活动组织后,广大群众能自发、自觉主动参与其中,响应面广。

(二)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群众文化联系发展意识

相关部门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群众文化联系发展的意识,积极推动两者地融合、发展。许多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其特定区域内具有独特的群众文化属性,如地方戏曲、曲艺、音乐、民俗活动等等,由于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缺少认识途径,几乎不会自发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群众文化之中,这就需要文化部门承担起引导、融合的责任,积极探寻群众文化的切入点,深入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可利用的部分。

(三)立足群众文化需求进行创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要从群众的角度出发,群众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受益者、应用者。如果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从大众的角度出发进行创新将会影响其价值的发挥,无法满足时代需求。因此需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跟当前时代结合起来,融入大众喜欢的文化娱乐方式,例如说唱文化的兴起,很多人对此非常感兴趣,将南词融入说唱中提升大众对其的了解,还有广场舞发展中融入地方特色舞蹈以及乐曲。

(四)加强网络技术地应用

网络技术的出现推动了社会进步,在各个行业中网络技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群众文化地融合发展,推动非遗保护跟公共文化服务双重属性也需要借助网络技术,将非遗传习内容制作成视频、漫画等形式在网络平台上播放,为大众营造好的氛围,在耳濡目染下会更快地接受这种文化活动形式。

(五)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群众文化融合发展的管理机制

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群众文化融合发展的管理机制也是推动群众文化跟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重要方式,在管理机制的指导下,文化的服务性将会进一步提升,大众会对文化有更深入地认识。相关部门要重复、综合、整合利用现有资源,积极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保护,文化单位要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不断循环开展、组织文化活动,保障非遗保护和公共文化服务双重效能提升。

(六)组建专业的人才队伍

基层文化部门要积极引入专业人才,发挥人才在文化保护、创新中的作用。笔者所在的福建省将乐县积极组织乐南词与乡土文化传习骨干教师培训班,培养更高素养的教师以及文化工作人员,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跟群众文化活动更高层次的创新,做出了一些探索。当然这还远远不够,要做好这两个方面的工作,我们必须要在非遗保护中心队伍中培养群众文化活动引领者,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培养非遗保护的参与者,同时培育公共文化和传统文化优质引导力量。双向发力,并拉动提升非遗保护能力以及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六、结束语

文化从群众中产生,既要服务于群众,也要从群众中获得更好地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过千年的发展依然散发着熠熠光芒。但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引导作用并没有发挥出来,大多数作为一种观赏性文化存在,与群众文化有很大的距离,这就降低了文化的引导作用。相关工作者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发展,将其与群众文化科学结合起来,培养更多地传承人,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大众精神素养的熏陶作用。本文对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群众文化属性,大力提升非遗保护和公共文化服务双重效能做了初步和粗浅的研究,其意义之大,作用之深,值得日后继续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与探讨。

参考文献:

[1]戴珩.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0问[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227-228.

[2]董帅,张艳霞.公共文化服务视角下的非遗保护实践——以广州“周末非遗课堂”为例[J].晋中学院学报,2018,35(1):135-137.

[3]李卓一,冯伟.公共文化服务背景下江苏省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困境与传承策略研究[A].增强活力 提升效能:2018年中国文化館年会征文获奖作品集[C].2018.

[4]陈耿锋,张立新.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公共文化服务融合发展浅析[J].艺术科技,2017,30(11):157.

[5]姜兆一,尚文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形式选择,传承效能与保护绩效的关系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12.

[6]许晓林,何卫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J].中国文艺家,2017(8):272-273.

作者简介:陈圣洁(1967-),男,福建省闽清县,本科,二级作曲,研究方向为公共文化服务、非遗保护、音乐学。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群众文化
新农村建设中传统村落文化传承研究
新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研究综述
试论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小学教育的对接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苗族鼓舞的传承及发展探讨
刍议墨江县农村业余文艺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群众文化的思想教育功能
关于当前群众文化工作的冷思考
浅论基层群众文化紧跟时代步伐
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相关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