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曲艺高校学科传承的历史使命

2021-04-18于红李豫

曲艺 2021年4期
关键词:曲艺学科

于红 李豫

中國曲艺曲调丰富、种类繁多,流传亘古却始终不失生活本色,以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流传在中国民间。中国曲艺是一门有着完整、丰富体系的学科,有着非常宏远、深厚的研究价值,不仅是艺术本身,在彰显民间文化、民间价值追求等方面,意义也非常重要。2015年3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曲协主席、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上专门撰写提案,认为“应该在艺术学门类下设立‘中国曲艺学一级学科,在部分高等院校试点,并逐步开展曲艺本科乃至研究生教育,用两条腿走路,开拓出曲艺传承与创新的康庄大道”。这对于中国曲艺学学科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这项任务也是社会赋予今天曲艺工作者、研究者的一项历史使命。

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鲍震培、高玉琮两位学者编写的一部曲艺学方面著作——《中国曲艺发展简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追其原因,在于其是全国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高等院校曲艺专业”教材。这部著作无论对于中国高等教育专业史,还是对于中国曲艺教育普及工作,都将是一个具有“史无前例”突破意义的贡献。其正打开一扇通往高中底层次“全民普及曲艺史”知识(包括曲艺专业人才培养、曲艺观众视听接受、曲艺作品普及提高、曲艺非遗传承保护)的窗口,从而为曲艺和曲艺学科传播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中国曲艺的历史长河,绵远流长。无论从横断面还是纵长面,都是复杂多样的,如其曲种名称、历史渊源、地理分布、音调流派、乐器、传承体系、作品内容、不同曲种之间互相浸染关系等,耙梳每一项都不容易。《中国曲艺发展简史》能够从“史”的角度整体把握,从“点”的视角逐一梳理,将微观和宏观有机贯穿组合在一起,构成曲艺发展史的整体研究,为曲艺史学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高校曲艺专业研究者及曲艺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一部难得的全面了解和研究中国曲艺历史的启蒙著作。

这部著作凸显“体例”“高校”“创新”,从以下几方面可略见一斑:

首先,著作整体布局按“概说、章、节、小节”四目循环往复排列。“概说”在每章之前,用二三百字简要介绍本章内容和划分依据。这部分是读者了解本章主体内容、研究价值的关键。在章节划分方面,共分先秦至隋、唐、宋、金元、明、清、民国、新中国初期、改革开放时期共9章,章下分若干节,短者4节,多者9节;节下再分小节,每章少者11小节,多者34小节。

著作体例按曲艺产生、发展、繁荣的规律展开,紧扣“先秦萌芽,汉以后初创,唐代曲艺始有信史”的历史脉络,将先秦至隋划分为第一章,称之为“初成时期的唐前曲艺”,第二章称之为“正式形成的唐代曲艺”,其他章以通行中国历史分期划分为顺序,凝练出具有历史性的标题,如“成熟兴盛的宋代曲艺”“承前启后的明代曲艺”“继承繁荣的清代曲艺”等。这是目前相关曲艺类著作中首次针对“中国曲艺史”进行的精细历史分期,从而为今后类似曲艺“史部”著作的编写提供了重要理论根据与先期文献参考。章节内容紧扣历史时代背景,立体结合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围绕文献资料展开,环环相扣、逐步推进,提出带有总结性和启发性的论断。如先秦至隋的曲艺表演形式、题材和艺术传统的开创;唐代敦煌藏经洞卷本所揭示的曲艺初成现象;宋代市民阶层兴起带来的曲艺商业化;金元雅俗文化欣赏、交融、消费对于曲艺的推定;明代诗赞体说唱、散说之书话开一代曲艺形式之先河;清代满汉结合曲种呈现走向巅峰;民国新文化与民族工商业兴起促进曲艺向社会、城市、媒体、流派、传播、研究化转变;共和国初期曲艺的艺人地位、作品内容、传播方式、目的意义朝着新的生活前进;改革开放时期随传媒急速转变,曲艺正以一种挑战抢救传承革新的姿态应对等方面。如果说中国曲艺史是一张图,那么可以这样打比方:这本教材以历史时代为纲,以曲艺自身变化为纬,章节和内容之间形成了一种互相支撑、五彩斑斓的鲜活“变相”美景。

其次,按照高校教材规则,每章末尾加入了“思考与练习”。“思考与练习”包含“名词解释”(如:俗讲、变文、文淑子)、“角色搬演”(如:《优孟衣冠》《六斤半》)、“简答题”(如:《黄氏诗卷序》提出了哪些曲艺美学的要求)、 “论述题”(如:清代子弟书取得了什么样的思想和艺术成就)凡4种目录形式,这4种目录形式与章前“概说”、章节内容,“三位一体”结合,成为学生重复演练熟悉教材加深理解的完美锁钥。

再次,这部著作中提供了“海量”曲艺史及相关方面的信息,尤其是附录部分。给学生熟悉目前中国曲艺发展情况提供了最新信息资源,如《海内外曲艺赛事》(中国曲艺牡丹奖、中国曲艺节、中国艺术节、巴黎中国曲艺节、国际幽默艺术周),《“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曲艺之乡”》(第一批至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曲艺类”166种、中国曲协命名“中国曲艺之乡”51个)等。国家曲艺奖、国内外曲艺节是繁荣发展曲艺事业、推动曲艺传承创新、选拔精品人才的重要平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曲艺类项目申报保护传承、中国曲艺之乡的命名是国家层面与地方政府衔接的重要一环,使得曲艺既有了国家层面的关注,也有了广大民众的普及接受的带动。这些内容将会进一步带动曲艺的保护和发展,使得曲艺之火薪薪相继,绵延不绝,同时也将极大推动曲艺在高校层面的传承、教学、研究。

从次,论述介绍简明,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对局部一些较复杂的问题进行了分层论述。如将清代“鼓词与大鼓书”列为一节,是很合理的,可见作者匠心所在。此曲种流行于中国南北,分类广泛、曲目众多。针对 “鼓词”部分,作者简要介绍了新近出版的“木刻部头鼓词”和“上海石印鼓词”两种“鼓词类大型作品出版情况;而在“大鼓书”一节中不仅介绍了大鼓书名称来源,且对所涉及众多同类型曲种的称呼(“鼓儿词”“段儿书”“弦子书”“木板大鼓”“梨花大鼓”“西河大鼓”“京韵大鼓”和“其他各地大鼓”)及其历史主要艺人传递情况等都进行了较为详尽的介绍。这样的处理方法,不仅给读者提供了非常清晰的整体轮廓,也有一个清晰的内在梳理。

最后,整体内容上注重创新,关注当今学者研究成果及研究动态。如清代曲艺中的子弟书思想和艺术成就、扬州评话的发展脉络、苏州弹词的流派、曲艺“活化石”福州评话、靖江山西西北宝卷、曲艺由自娱娱人从业余向职业化演变等内容,对当今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汇总。在前人和当今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注重创新。如共和国初期“曲艺”之定名、传统曲目整理、改革开放时期曲艺所取得的成就、媒体网络的发展对曲艺的制约和促进、曲艺面临的挑战和采取的措施、非遗的意义和传承人曲目的传承新编改编等,都融进了作者的心血和众多学者的最新科研成果,体现出一个“新”字和一个“今”字。

《中国曲艺发展简史》的编撰完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后记》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曲协委托辽宁科技大学出版“高等教育系列曲艺专业教材”的良苦用心,两位专家的鞠躬尽瘁。2013年编撰者自拟提纲;2014年鞍山大雪中,编撰者赴辽宁科技艺术学院听取中国曲协对书稿的建设性指导性意见;2015年的初稿写就;2016年的交稿出版,可见一路走来的艰辛。两位专家在交稿后这样说:“在撰写和修改阶段,我二人身体状况频出,不管怎样,我们一路走下来,修得正果,值得欣慰。”著作中倾注了作者对曲艺的热爱和对曲艺学走向明天的期待。这是一本曲艺学史上里程碑,也是一首曲艺人孜孜以求、矢志不渝付出的颂歌!

正如中国文艺评论家仲呈祥先生所说:曲艺学在艺术学科中的独特价值和地位,曲艺学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创新当代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既是推进艺术学科向前发展的时代历史担当,也是鼓舞民众迈向明天的无穷精神动力。目前,曲艺艺术学专业教材的进入高校本科教学、研究生教学,并能够在高校渊源不断地培养出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推动着曲艺和曲艺学科走向明天的繁荣。我们也期待着,在不久的将来,曲艺学学科也会像其他艺术门类学科一样搭上现代高等教育的高速快车,在教育部专业目录和学科目录中出现的美好愿望成为现实。

(作者:于红,太原师范学院副教授;李豫,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曲艺学科
初中历史学科阶段性复习课形式的探讨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曲艺泉城》
齐心聚力 共同推进建设中国特色曲艺学科发展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从学科特点的角度入手,优化高中数学学习方法
从健康曲艺生态看曲艺学科建设的紧迫性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