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地域文化传承视角下的美丽乡村设计与院落空间组织研究*
——以河北省遵化市惠营房村村民活动中心为例

2021-04-18张翠展张保磊

建筑与装饰 2021年10期
关键词:正房营房院落

张翠展 张保磊

南京工程学院 江苏 南京 211167

背景概述

在中国,乡村传承了中华民族文化遗传基因,乡村公共空间的基因更是最丰富的、传播最迅速的。传统的农村都有一个公共空间,它也许在村头的大树下,也许在祠堂的屋檐下,或者在碾盘旁、井台沿。它们是乡村生活的发生器,记载着村子的历史和村民们的欢乐与忧愁,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乡村的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从封闭的内部社会,逐渐向城乡共融的开放性社会转变。新时代的乡村,有传统的本土村民,有从城市迁移居民,还有那来来往往的游客,这就需要一个可以产生和记忆他们温馨又充满乐趣的乡村生活,让沉寂的乡村生活重新活跃起来的公共空间。

1 立意阐述

在当地原有的建筑布局基础上,通过主要院落的组织,让乐趣回归乡村,让邻里回归和谐,让建筑融入环境。要能够吸引人,留住人,让社区中心成为“乡村新生活的发生器”。

1.1 场地(区位及基地分析)

惠营房村位于遵化市西25公里长城脚下一个以满族为主,汉、回、蒙、壮等多民族聚集的马兰峪镇,村落位于多个村子的交界地带,天然形成村落节点,联系周围村落。内部交通十分通畅,四通八达。基地位于惠营房村西南偏西位置,四面临路,南边为惠营房村由南进村的必由之路。南侧有两排民房,民房以南为耕地;基地东侧为住宅集中区,西侧道路、北侧道路为进村主要道路。由此可见,交通便利,利于引入周围人群,促进农旅的发展。

1.2 地域文化视角

由于独特的历史,当地民居形式都是院落式布局,正房坐北朝南,大多数房屋设有厢房和倒座,正房位于宅基地北侧,前后院,前门后户,每户宅基地200平方米左右。早期,建筑均为灰砖、小青瓦屋面的坡顶民居。正房多为三开或五开间,中间堂屋,屋后设有灶间,两侧居室,灶台烟道直通居室的火炕。院落中种植有柿树、枣树等果木树。70年代后,多为红砖、红色水泥机平瓦屋面的坡顶民居。正房陈设家具,堂屋会客;农具收纳在厢房之中,卫生间设在室内,内部装修与楼房无异。多采用烧煤的土暖气,也有地暖或空气能采暖。院落空间大多经过精心布局,树木、花草、小品一应俱全,足见村民较高的审美需求和精神需求。保留原有的12口古井、石碾盘等淸军民活动聚集地,形成景观节点,在入村主要道路旁还有村民自主设计的饶有特色的满族文化景观墙[1]。

2 场地设计

建筑用地西侧道路以西为村民自主规划设计的文化墙,绘制有多幅宣传村庄历史文化的壁画,北侧道路以北地段低于主要道路标1500mm左右,设有600mm高左右栏板进行拦挡,栏板形式为村民自主设计,栏板与围墙构成村内主景观,该区域的景观设计被村民高度认可,将其保留。

用地内西侧为清朝时期清东陵惠陵营房的护城河流经之地,后来废弃填埋,目前为闲置空地,应村民们希望,将其设计为不承担污水净化,只蓄积雨水的荷花池。将荷花池与建筑结合,设计了一个长坡屋顶,从荷花池面通往多功能厅上方,形成内外通达,上下连接,景、物相融的山水画。

图1 总平面图

2.1 平面组织逻辑

当地村民居住房屋的平面形式:院落式布局,其正房坐北朝南,大多数房屋设有厢房和倒座。一般情况下,正房位于宅基地北侧,前后院,前门后户。这种本土的布局,虽然具有良好的隐私空间,但是缺乏灵活性,同时封闭的院子成为邻里之间交流互动的阻碍。

除此之外,惠营房村村民活动中心不仅是想让乐趣回归乡村,让邻里回归和谐,也是想让活动中心作为村子的门面,成为联系外界的纽带,能吸引人,留住人发展农村文化旅游。因此,我们选取当地民居形式为活动中心布局形式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开放式变动——增加入口,引入人流;内置南北两个庭院,引入阳光;各功能用房分区排布,兼顾合理性与趣味性。

3 空间与细部

3.1 “多功能+”的空间

考虑到惠营房村活动中心日常活动以及对外接待的各种需要,建造部分空间达到“一间多用的效果”。例如:多功能厅,采用三向玻璃门设计,内部设置可以自由移动折叠门,这使多功能厅对内,封闭可当会议室,开敞可举办白事喜事,对外可展开接待和村落特色活动。书院,院落可供饮茶,阅读,聊天,书屋内部又划分为阅读区和学习区,给惠营房村的孩子,尤其是留守儿童,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书香浓郁的学习空间。这样既能减少村民家长的担心,又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修养与素质,有利于身心健康。棋牌室与健身室划分在一起,划分动静分区。在既能满足村民活动需求,又不打扰其他村民休闲,以及行政人员办公。

3.2 材料选用的地域性

惠营房村早期,建筑均为灰砖、小青瓦屋面的坡顶民居。70年代后的民居多为红砖、红色水泥机平瓦屋面的坡顶民居。现设计活动中心,沿袭惠营房村的历史,采用青砖黑瓦,木材融入地方,增加惠营房村的历史厚重感。

图2 材质分析

4 院落空间组织

院落大致分为南北两个开敞式组合院落。平面构成上是方案的中心,起到串联空间和不同功能区域之间的缓冲、融合作用。同时,在乡村生产生活中是有着临时生产场所、社交场所等多种场所精神融合的聚集体,是功能布置的重要依据。

图3 庭院透视

4.1 人群行为分析

村民的日常生活模式

原有生活:简单的家庭活动、农活、一日三餐、工作

预期生活:在活动中心建成之后,村民的生活将会从单元化向多元化转变,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将会加强,可以拥有一个分享喜怒哀乐的地方,可以交流、娱乐、体验、学习,村民生活会变得多姿多彩。

活动中心,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聚集地,同时也起到接纳外来人员的作用,这促使惠营房村,结合本地农业和历史特色,借助地理优势,村落将从农业向农业旅游转变,这将是惠营房村新的机遇和挑战。

4.2 体块生成演变

图5 体块生成

根据当地村民住宅建筑形式来确定惠营房村活动中心的建筑形式:坡屋顶建筑,并从中提炼体块元素:传统坡屋顶形式的沿用,体块组合而成的院落布局,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构件等。

体块生成由基本的回字形体块排布旋转移动部分体块形成新的组合。体块堆叠实现体量错落,置入交通和屋顶。微调局部造型,形成特色。

5 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乡村面貌也将经历巨大的变化,乡村部落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落后地区,一些建筑功能也变得丰富起来。希望乡村在不断的变化中能够保存其传统地域文化、特色习俗与乡村的质朴气息,新生建筑能够融入进去,能有自己的地域标签,能在不断前景的过程中善于践行空间组织的主要逻辑,建设和发展美丽乡村,实现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正房营房院落
京西地区青砖类传统民居热工性能现状评价与外墙优化设计研究
八一作品
吉林省满汉融合区域乡村住宅院落空间布局探析
王家烈故居
基于改进TIFN-TOPSIS的既有营房改造再利用全寿命周期决策方法
记 述
基于审计效能的营房工程审计模式创新重塑
浅谈抓好军队营房建设管理的几点想法
院落里的黄昏
都江堰:散居院落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