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的农村物流网络体系发展对策

2021-04-18

农业工程技术 2021年3期
关键词:网络体系物流互联网+

(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管理委员会,青海 互助 810599)

电子商务的发展促进了物流行业的进步,在互联网发展背景下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当前中国农村地区物流体系建设相对落后,影响了互联网经济模式的发挥。在此发展背景下,应将“互联网+”技术有效应用至农村物流网络体系中,以更好的释放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

1 “互联网+”背景下农村物流网络发展意义

经济发展主要推动力便是资源流动,而农村商品资源销售的主要桥梁为物流,通过建设物流网络体系,可以刺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保证商品市场的活跃性,提升农村经济水平。当前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并不完备,通过引入“互联网+”技术,可以整合上游供应链信息,降低交易成本,保证农产品交易的针对性。农村物流体系中引入“互联网+”技术,可以保证经济发展活力,加快新农村建设速度。农村物流网络建设决定着发展目标是否可以完成,构建“互联网+”下的农村物流体系,可以加快商品的流通速度,挖掘农村消费市场潜力,扩大内需。农民掌握农村重要的生产资料,但与城市居民收入依然存在较大差距,主要因为区域商品经济发展缓慢,落后的物流体系无法满足商品流通需求。因此,建设“互联网+”农村物流网络体系,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关键环节,应得到各个部门的充分重视[1]。

2 农村物流网络体系发展现状

青海省农村物流体系包括供销合作社、快递企业以及个体经营者等,其中快递企业约40家,末端网点421个,快递运输车辆约1500辆,从业人员约4500人;供销合作社流通企业97家,连锁经营配送网点1143个,具体见下表1所示。整体看来,青海省农村物流主体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专业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加快了农村物流的良性运转。

表1 青海省农村物流平台构建情况

具体运行期间,农村物流体系也存在较多问题:一是基础设施条件较差,青海省公路技术等级较低,频发自然灾害,路面状况较差,农村物流通行条件不足,存在较多安全隐患。同时,全省农村物流发展内动力不足,物流场站建设落后,网点简陋、功能单一,缺乏规模化的物流场站,造成资源浪费。二是网络化程度较低,农村物流覆盖率不足,资源集中程度差未有效利用交通、供销、商贸等行业的物流资源。三是市场主体发展规模小,组织机构零散粗放,没有形成规模经营,运行效率较低。四是安全监管难度大,没有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从业人员缺乏安全意识,应变能力较差。

3 “互联网”下农村物流网络体系建设形式

3.1 大型物流企业联盟

政府机构在农村物流系统建设过程中占据主导作用,企业属于物流建设执行者与主力军。大型物流企业具备天然优势,拥有着丰富的物流运营经验。同时,大型物流企业之间可以实现优势互补,提高规模效益,从而推进物流项目的严格落实。大型物流企业参与农村物流体系建设工作,还可以弥补资金短板,促进商品市场的良性发展,提高农村经济水平。当前城市物流市场已经趋于饱和,收益水平下降,农村物流市场具备较大发展潜力,大型物流企业可以通过较少的投资获得较大收益。建设期间可以利用农村土地建立大型物流仓储基地,以此为中心,建设小型物流服务中心,扩散至周边乡村,打造完成的物流服务体系,加快农村商品市场的发展步伐[2]。

3.2 中小型商贸企业自营物流合作

农村地区拥有大量优质农产品,但由于物流体系完备性较差,信息流通不畅,很多地区农产品出现滞销问题。此时,中小商贸企业可以利用自身市场信息构建物流体系,与农村合作,在全国范围内销售农产品,降低经营成本,加快经济发展。在设施较完善的农村区域,此种运营模式可以获得一定效果,但本身也存在风险问题。物流体系包括运输、仓储等环节,需要一次性投入较多资金,增大了中小企业的资金压力。同时,中小商贸企业的专业化水平较低,自营物流合作体系缺乏利用“互联网+”技术整合上游供应链信息,不具备交易优势。

3.3 小型物流自提点分布

当前农村存在大量小型物流自提点,与农村小超市、饭店等合作,解决农村人口居住分散问题,提供基础物流服务,处于物流行业末端。但这种物流服务方式无法保证包裹的安全性,与城市物流服务存在较大差距。同时,农村信息化程度较低,无法实时追踪物流包裹,且偏远地区的物流网点缺乏服务意识,无法真正发挥互联网技术的带动作用。但随着互联网技术应用范围的扩大,农民对物流的需求也会逐渐增长,物流服务水平也会不断提高,相信此种模式会在农村地区得到一定发展。

4 “互联网+”的农村物流网络体系发展对策

4.1 政府主导建设物流网络

农村物流网络体系的建设需要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相关部门应提供更多资金支持,促进物流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加强合作,将互联网技术延伸至农村地区。为了刺激农村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还应加大商品配送建设规模,提高覆盖率。比如可以在农村商品经济活跃地区成立试点,完善物流网络建设方案,建立商品聚集交易区域,吸引更多商户加盟入驻,避免农业生产与流通的盲目性。

4.2 构建城乡一体化物流体系

当前农村物流体系具备一定的封闭性,城乡之间差距较大,物流体系被分割,城市物流体系无法带动农村物流体系的发展。对此,应加快城乡物流一体化建设工作,统一利益与效率,保证物流的生态化管理。同时,还应根据城市完善的物流服务体系,为农村建立更多基础网点,科学规划运输体系,通过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顺畅农村物流节点,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信息共享,提高农村商品销售率,使得城乡物流互相蔓延,实现城乡物流一体化目标。

4.3 加大农村物流资金支持力度

相关部门应针对农村物流的实际情况建立长效补贴机制,将物流发展列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方案,在财政税收预算中拨付资金,设立农村物流发展专项资金,配套执行扶持政策,补贴新增农村物流车辆、线路开发、物流车辆保险等项目。同时,各级政府机构也应在本级财政预算中安排资金,根据车辆运行情况,免征农村物流经营者的车船使用税、营业税等税金,减轻经营者各项税费负担[3]。

4.4 加强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基础交通设施直接影响着物流网络建设效果,但当前道路交通并不发达,没有建设高等级的高速公路,运输能力较差。农村区域路况复杂,甚至大多地区并未覆盖网络通信,也加大了互联网物流体系的建设难度。对此,相关部门应加强农村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提档公路等级,实行通畅工程项目,优化公路管理机制。同时,政府也应与大型物流企业、电商平台合作,建设物流管理信息平台,并给予相关企业一定政策扶持,鼓励资本参与农村物流体系建设进程,为农村物流体系的建设创造良好条件。除此之外,还应重视农村公路养护工作,建立保障资金机制,推进农村公路养护的常态化。

4.5 加强农村物流监管力度

根据政府主导、部门协作以及社会联动原则完善农村物流监管制度,健全交通、运营以及安检等方面的执法制度,加大基层监管执法力度,强化管理农村物流市场秩序,避免出现非法营运与超速超载问题。同时,还应加强农村运输市场的管理,规范农村物流经营者的主体责任与经营行为,提高服务质量。除此之外,各级政府部门还应重视农村物流的安保工作,将物流安全纳入生产考核管理体系,加大安全防控力度,全方位提高农村物流安全运营水准。

5 结 语

农村建设现代化的物流体系,可以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在全国范围内流通农村地区商品。因此,相关部门应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农村地区特点全方位打造物流体系,为农村商品的流通创造有利条件,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步伐。

猜你喜欢

网络体系物流互联网+
智慧高速边缘计算系统架构和网络体系探究
网络体系构建中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分析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企业该怎么选择物流
城乡双向商贸流通下连锁经营网络体系研究
数字图书馆网络信息安全现状与对策
基于低碳物流的公路运输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