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医药学家陈嘉谟的主要炮制理论及其现代研究*
2021-04-17耿爽江瑜韩燕全汪小莉朋汤义金传山
耿爽,江瑜,韩燕全,汪小莉,朋汤义,金传山
1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制剂三级实验室,中药复方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现代药物制剂安徽省工程技术中心 安徽合肥 230031 2 安徽中医药大学 安徽合肥 230031
明代新安学派著名的医药学家陈嘉谟,依前人经验积一生所学撰写了《本草蒙筌》。此书有关中药炮制的重要论述对炮制理论有着显著的建树,所述的中药炮制学术观点为近现代中医所接纳,成为中药炮制的基本理论。在《本草蒙筌》一书的“制造资水火”项下,陈嘉谟提出药物炮制要适度,将炮制方法归纳为火制、水制、水火共制三大类,并指出了炮制辅料在炮制加工中对中药的性味、功效、作用趋势、归经和毒副作用方面所产生的作用[1]。本文从“炮制适度原则”、“炮制三类分类法”和“辅料作用理论”三个方面总结陈氏炮制理论,通过查阅现代炮制研究的文献阐述了中药炮制在中药质量、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方面的作用。为研究传统中药炮制理论提供参考,为当代发展中医药提供新的思路。
炮制适度原则
陈嘉谟深知药品质量对临床疗效有着深刻的影响,强调为了保证药品质量优良,要从产地、采收季节、储藏、药材鉴定、炮制加工等多方面严格控制[2]。尤其在炮制加工方面,陈氏提出“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如马钱子具有通络止痛、散结消肿的功效,用于水肿胀满,痰饮积聚,虫积腹痛等病症,但马钱子中的士的宁和马钱子碱为主要的有效成分同时也是产生毒性的主要成分,临床须经炮制减毒后方可使用[3]。蒋丽云[4]采用正交实验优选醋马钱子炮制工艺,工艺影响因素为醋煮时间、水浸天数、醋液浓度。其中醋煮时间对醋马钱子生物碱含量的综合评分指标有显著影响,而炮制过程中的醋液浓度对生物碱含量的综合评分指标无显著影响。经综合分析考虑,确定醋马钱子的较佳炮制工艺为水浸9d,醋液浓度25%,醋煮时间1h。但考虑到浸泡时间较长会影响药效,通过水浸实验发现水浸5d的成品其马钱子碱含量比3d、7d的低,而士的宁含量比3d、7d的高,综合可考虑将水浸天数缩短为5d。上述实验结果表明药物炮制适度可保证药品的质量降低毒性。在结合现代分析技术手段以药理为指标后改进完善炮制工艺,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
炮制三类分类法
陈嘉谟对前人的炮制方法进行归纳和概括,并提出了三类分类法,即“火制有四,有煅、有炮、有炙、有炒之不同;水制三,或渍、或泡、或洗之弗等;水火共制者,若蒸、若煮而有二焉,余外制虽多端,总不离此二者”。三类分类法的提出包含了中药炮制的主要内容,是中药炮制分类的一大进步。
1 火制
火制是药物直接或间接用火加热,加入辅料或不加辅料进行炮制的方法。火制法的目的是火制使药材酥脆便于制剂,利用火的作用净化药物,降低毒性或副反应,改变药物作用趋向,易于药物药效的发挥,增加药物疗效的作用[5]。火制法中的不同方法,有不同的火候要求与操作技术,以及附加因素。因此,各法对加工炮制后疗效的影响也就不同。其中“煅”是将药物直接放入炉火或耐火容器内煅烧的炮制方法,多用于矿物、贝壳、化石类药物,可使其质地变得疏松,利于粉碎和煎煮。陈氏以煅法炮制石膏,称“猛火软方灵,绝细研成”;使用“火醋淬才研”的方法炮制禹余粮、赤石脂等药物以提高疗效。杨辛欣等[6]研究表明,白矾最佳煅制工艺粒度约10mm,铺设厚度约2cm,在烤箱中分段煅制第一阶段为250℃煅制90min,第二阶段为160℃煅制60min,可使其失水充分,粉碎率高,硫酸铝钾含量高;煅制后的枯矾呈现出的疏松海绵状的多孔性结构,使其具有良好的吸附、过滤等性能,利于发挥其“收敛燥湿”的功效。这表明部分矿物药炮制后可增加有效成分溶出度或改变药物性质以增加疗效,证明了矿物药火煅炮制的科 学性。
陈氏的火制法中除“煅法”外,其余三种炮制方法的内涵都与现代的不同。在古代“炮”指为把物体裹上泥或其他介质在火上烧烤,“炮法”大致为现代的“煨法”。《五十二病方》就曾记载“炮鸡”是将鸡裹泥后将鸡烧熟,是“裹物烧”,直至炮生为熟[7]。《本草蒙荃》中就以“面包火炮”炮制京三棱、蓬莪术。现代“炮”类似于砂炒法,即以高温沙烫至发泡鼓起,如炮姜、炮山甲等。《本草蒙荃》中使用“炙”的药物有卫矛、鹿茸、蛤蚧、桑螵蛸、白劲蚯蚓、鳖甲等。其中有使用酥油拌炒,酥尽为度,如“卫矛削取皮羽阴干,拭净赤毛酥炙,每两用酥一分,缓炒酥尽为度。”也有将药物置于火上炙烤至脆黄,如“龟甲精制择真酥油,或用猪脂醇酒。旋涂旋炙,直待脆黄”。而现代的“炙法”是指药物加液体辅料拌润后,用文火炒干;或将药物炒至一定程度后,再加液体辅料炒干。古代的“炒”也与现在的“炒法”不同,《本草蒙荃》中的“炒”可分为三种,一是不加辅料炒,如“蒲黄补血止血须炒”;二是加液体辅料炒干,类似现代的“炙法”,如“知母引经上颈,酒炒才升;益肾滋阴,盐炒便入”;三是使用固体辅料拌炒,如“斑蝥去翅足同粳米炒熟”。故陈氏的“炒”包含了现代的炒法和炙法。临床应用证明,斑蝥素对肝癌、食管癌和胃癌等恶性肿瘤有良好的疗效,但斑蝥为剧毒药,其中毒量和治疗量相近,安全范围窄,易导致中毒反应;斑蝥素在110℃时会升华破坏,纵观斑蝥的炮制发展史可以看出,斑蝥的炮制均经过加热处理,这与现代科学相吻合[8]。
2 水制
陈氏曰:“水制三,或渍、或泡、或洗之弗等”。水制是指用水或其他液体辅料处理药材的方法,水制的目的主要在于清洁、软化药材,以便于进行切制或调整药 性[9]。“洗”一般指清水洗涤药材的方法,因与水接触的时间较短,也可用于质地松软或有效成分易溶于水的药材的软化。《本草蒙荃》中的“洗”不仅包括清水对药材的洗涤以去除杂质,还包括使用液体辅料“洗”药材以改变药物作用趋势,如“大黄欲使上行,须资酒制。酒浸达巅顶上,酒洗至胃脘中”。“渍”多指药物用定量清水或液体辅料浸渍药材,以达到除去杂质,软化药材,调整药性的目的。《本草蒙荃》中“渍”大多是使用液体辅料浸渍药材以改变药性,如“体肥痰盛,姜汁渍宜。”水制中的“泡”与“渍”相似,但所用水或液体辅料较多,处理时间较长,可用于质地坚硬的药材的软化以及减轻部分药物的毒副作用。陈氏就使用生姜水泡天南星来减其毒性,现代研究表明天南星科有毒中药的毒针晶是其主要刺激性毒性成分,中毒者表现为口腔黏膜麻口肿痛、张口困难,重者呕吐,甚至可导致窒息[10]。生姜中的姜辣素可以拮抗这种毒针晶的刺激性毒性[11],故验证了“天南星制须多泡生姜汤”的合理性。
3 水火共制
既需用火加热又需用水传热的炮制方法称为“水火共制”法,陈氏称“水火共制”法主要包括“蒸”和“煮”两种。
“蒸”法指药物加入辅料或不加辅料放入蒸制容器内蒸至一定程度的方法。药物蒸制主要有四个作用:一是便于软化切片,如木瓜、天麻、三七等质地坚硬或含糖较多的药物,若用水浸润则水分不易渗入,久泡则损失有效成分,蒸后便于切片,且饮片外表美观,容易干燥[12];二是利于药物储存,如黄芩的主要成分是黄芩苷和汉黄芩苷,其性质不稳定,蒸制后可防止黄芩苷被酶解,保证饮片质量[13];三是降低毒副作用,如生品何首乌有明显的肝损伤现象,但经过九蒸九晒炮制后的中药材没有明显产生肝损伤现象[14];四是改变药物性能,扩大药用范围,如生地黄长于凉血止血,生地黄炮制后药性由寒转温,作用由清转补,味由苦转甜。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熟地黄滋阴补血[15]。
“煮”法指药物加辅料或不加辅料与适量清水共煮的炮制方法。“煮”制的目的有二:一是降低或消除毒副作用,如水煮川乌可使有毒的乌头碱水解成毒性较小的单酯型生物碱,随着水煮时间的加长又进一步分解成毒性更小的醇胺型生物碱[16],二是缓和药性,增强药效。《本草蒙荃》记载:“女贞捣碎渍酒,同生地黄投罐煮良,黑发黑须,强筋强力”。张学兰等[17]研究表明女贞子酒制后补肝肾作用增强与女贞子中部分环烯醚萜苷类成分在酒蒸过程中发生水解转化密切相关。
辅料作用理论
陈嘉谟概括总结了各类炮制辅料对药物产生的作用,如“酒制升提,姜制发散。入盐走肾脏,仍使软坚;用醋注肝经,且资住痛”等。后人根据陈氏的辅料原则扩大了使用范围增加了炮制品种,而且这些原则对现代临床用药仍有现实指导作用。
1 酒制提升
酒(黄酒)又称之为酿、醇、清酒或米酒,味甘、辛,性大热,气味香醇,主入心、肝二经,药性能升能散[18]。陈氏提到“宿芩(枯芩)入手太阴,上膈酒炒为宜”、“大黄欲使上行,须资酒制”体现了其“酒制提升”的原则。黄芩是治疗炎症、发热、黄疸的常用中药,有效成分是黄酮类化合物,现研究表明酒制黄芩的黄酮类化合物在大鼠上焦组织的分布远大于生黄芩,这表明了酒具有向上诱导药物的能力[19]。经炮制理论的不断发展,酒除了可以引药上行之外还具有活血通络、矫味矫臭的作用。当归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的功效,研究表明,酒当归酒饮片的APTT、PT、TT值均大于生当归饮片,主要原因是当归酒制后活血化瘀之力增强[20]。某些动物类药材如蕲蛇、乌梢蛇、地龙等具有腥臭之气,使患者难以下咽,酒气芳香、味甘醇,可矫臭矫味,便于患者服用。除此之外,酒有一定的防腐作用,可防止动物药材的虫蛀、霉变。
2 姜制发散
生姜味辛,性温,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的作用,中药炮制中常用生姜榨汁或煮汁来炮制药物。“姜制发散”是指姜性温散寒,可以调节黄连、竹茹等药物寒凉沉降的偏性[21]。黄连是泻火解毒、清热燥湿的良药,但生黄连苦寒较甚,过服久服易伤脾胃,姜制法能够引药入脾经,并使其具有温、散的药性和药效,可抑制胃黏膜损伤降低药物的副作用[22]。贠亚波[23]等人在研究姜炙法对寒凉性药挥发油含量及组分的影响中发现姜炙可使寒凉药的挥发油含量上升或总量不变。药物里来源姜汁的挥发油成分含量上升,姜汁挥发油的部分组分引入到被炮制药材当中。姜炙过程中药材挥发油含量和组成的变化可能是姜炙法以热制寒的物质基础。此项研究很好的解释了寒性中药的姜炙科学性。
3 盐走肾而软坚
食盐味咸,性寒,具有清热凉血、软坚散结的作用,食盐能“引药入肾”,表现为增强药物补肾作用,增强疗疝止痛缩尿之效,增强滋阴清火润燥作用[24]。吴珊珊[25]等研究表明了缩泉丸中益智仁盐制后可调节HPA使尿量减少,并且给药后β3-ARmRNA、蛋白表达升高,M3RmRNA、蛋白表达降低,从而使二者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保证膀胱正常张功能,阐明了缩泉丸中益智仁“盐制入肾—肾主水”作用的机制。此外,黄柏有滋阴降火、解毒的作用,盐制黄柏与生黄柏相比能明显改善阴虚模型大鼠的环核苷酸系统,表明盐制可以增强黄柏滋阴降火的作用[26]。
4 醋入肝而住痛
醋味酸、苦,性温,主入肝经,有解毒、止痛、矫味的作用。柴胡主要有疏肝解郁、保肝利胆等功效,柴胡根部的主要生物活性成分为柴胡皂苷、挥发油和多糖类物质[27]。研究表明醋制柴胡可使抑郁症小鼠脑内NE、DA含量明显增加,且醋柴胡作用强于生柴胡,纳入复方逍遥散后,可增强此作用[28]。陈琪瑶[29]在对延胡索醋制前后对血瘀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中发现: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中相同剂量下以醋延胡索比生品作用明显;醋延胡索高剂量组红细胞比积、血浆黏度均显著降低,红细胞变形指数显著升高,生品高剂量组无显著性差异。表明延胡索醋制后对血瘀模型大鼠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善趋势稳定,作用明显,醋制延胡索能增强活血化瘀作用。现代中药炮制中还将醋制法用于大戟科毒性药物的解毒,二萜类成分极可能是该科植物的共性毒性,比如狼毒可能通过干扰肠道AQPs的表达导致了小鼠肠道水液代谢的紊乱,最终导致腹泻及肠道水肿的产生,但经过醋制后,对于小鼠结肠组织中AQPs表达的干预作用减弱,使肠道水肿现象明显减轻[30]。
5 麦麸皮抑制酷性
麦麸味甘、淡,性平,具有和中益脾的作用。“麦麸皮抑制酷性,勿伤上膈”,故麸炒多用于健脾或作用峻烈及有腥臭味的药物。白术为健脾利湿的良药,其化学成分主要是苍术酮,苍术酮的性质不稳定,易被氧化生成具有抗炎、促进胃肠运动作用的白术内酯Ⅰ,Ⅱ,Ⅲ,麸炒白术可加速苍术酮的氧化,以“减酮增脂”提高疗效,并且麦麸吸收了部分挥发油,使其燥性得到缓解[31]。僵蚕生品辛散之力较强,并具有一定的腥咸气味,临床上为了矫臭矫味便于服用,多麸炒后入药。僵蚕经麸炒之后,蛋白质含量降低,从而使药性得以缓和,麦麸还可以吸附僵蚕表面的黄曲霉毒素,降低药物毒性[32]。
6 蜜制甘缓益元阳
蜂蜜味甘、性平,可补中益气、润肺止咳、缓和药性。“蜜炙甘缓难化,增益元阳”是指蜂蜜味甘可缓和药物的偏性及毒副作用,还能够增强药物的补脾益气作用,增强机体抗病能力。麻黄的辛散发汗之力较强,钟大志[33]在对炮制对麻黄发汗平喘效果的影响研究中发现,麻黄在蜜制后可缓和药性并增强止咳平喘的作用,麻黄发汗主要依靠药材中的麻黄碱及松油醇成分,炮制后这两种成分的含量大幅度降低,从而影响其发汗效果。黄芪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等作用,主要有效成分为黄芪皂苷,黄芪皂苷能增强巨噬细胞的免疫功能。研究表明,蜜炙黄芪的炮制工艺改进后,其治疗肺气虚型哮喘临床疗效与改进前后相比较总有效率分别为85%和90%[34]。
结语
通过对陈嘉谟提出的中药炮制理论的研究,可知中药炮制后可纠正药物过偏之行,增强中药的性味,扩大药物的用途,改变药物的作用趋向,降低药物的毒性成分。药物加入辅料炮制后,更是可以改变归经,更好地发挥药物疗效。中药炮制能更好的保证药品质量,扩大药物的应用范围。
现代传承的中药炮制理论,依然是明代中药学家陈嘉谟总结出的切制、炮制和辅料炮制理论。陈嘉谟的炮制理论系统而简明,并首次对辅料制进行原则介绍。虽然陈氏的“辅料原则”只阐明了辅料炮制药物的部分作用,但后世在陈的基础上对“辅料原则”进行补充和发展,形成了较为全面的炮制辅料理论,这对现代临床用药以及炮制原理研究都有着指导意义。
现阶段炮制机制是中药炮制理论研究的重点,目前运用仪器分析学药理学的思路和方法研究体外药效物质变化以及运用血清药物化学、药动学及代谢组学等方法分析药效物质体内过程是阐明中药炮制机制主要方法[35]。随着对炮制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对炮制质量标准的高度重视,中药炮制学科和饮片炮制产业会有更大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