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施杞教授“法宗调衡、少阳为枢”学术思想及其临床应用探讨

2021-04-17胡飞李晓锋焦亚军朱志峰陈姚飞莫文2马勇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21年6期
关键词:三阳伤科筋骨

胡飞 李晓锋 焦亚军 朱志峰 陈姚飞 莫文2, 马勇

笔者跟随施杞教授学习,将其“法宗调衡、少阳为枢”学术思想[1]及其临床应用探讨总结如下。

1 施杞“法宗调衡,少阳为枢”学术思想探源

《易经》认为天地万物始于混沌太极,两分后成为阴阳两极,相对立制化又统一,阴阳此消彼长维持着动态平衡[2]。万物皆可按两分法分为阴阳,又用三分法分阴、阳和半阴半阳[3]。《黄帝内经》把人理解为自然界分化的产物,人体由阴阳二气化合而生,又把人体划分为无数个阴阳,无论整体与局部、组织结构与生理功能都能形成对立统一的两方面。中医临床通过两分法三分法对人进行分部定位辨治为常用之法。人体始于阴阳二气,又可分为三阴三阳,由此分部定位论治而有六经辨证。《注解伤寒论》云“一阴一阳谓之道,偏阴偏阳谓之疾”,人体之病源于阴阳偏颇到一定程度而产生失衡导致生理功能失常而成病,治疗之根本即为调整阴阳使其复归平衡。阴阳两极之间即为阴阳平衡的中和之态,保持人体健康即为维持人体于阴阳平衡的中和之态。

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为阳,血为阴。《素问·调经论》云“人之所有耳,血与气耳”,“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人体生理活动依赖于气血运行,气血病变是人体疾病的根本,气为百病之长,血为百病之始。骨伤科对伤病的认识“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外部的损伤和人体内部的相应病理变化相联系,局部的损伤和人体全身的气血、经络相联系,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素问·至真要大论》:“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由是石氏伤科倡导“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的学术观点,形成了“调和气血”防治退变性疾病的学术思想[4],调和气血而达人体阴阳平衡。

六经辨证,调和阴阳,少阳为枢。《素问·阴阳离合论》云:“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说文解字》释:“枢,户枢也。”枢为门之转轴,开合之枢纽,具有在事物发展和变化过程中控制、调节之意。张景岳云:“少阳为枢,谓阳气在表里之间,可出可入如枢机也。”《伤寒论》述六经辨证中三阳属实,三阴属虚,阳气转实转虚之枢亦在少阳。少阳为枢,具有促进和调节气机运动的作用,少阳枢机运转正常,则气血、津液敷布适宜。少阳枢机不运,气机失常,水道不利,气血、津液敷布失宜。施杞教授通过对少阳为枢的研究,发现少阳为枢之枢,乃动静之支点,具有“衡”和“和”的特征,保持其动态平衡[5]。筋骨疾病临床可见六邪及外伤致病常可由表及里,由三阳经及三阴经转变,脊柱病初发症状病位多位于三阳经之位。由于风寒湿为阴邪,易袭阳位,往往首先侵犯太阳经,导致太阳经气不利,出现颈项腰背强痛、酸楚、恶风怕冷等症状,并可影响三阳之汇督脉,使项背挛急,疼痛加剧,头颈或腰部转动受限,出现颈腰椎病的临床表现。

施杞教授在石氏伤科理论基础上通过临床和实验等研究认为:“脏腑气血失和,筋骨失衡”是颈腰椎等脊柱病筋骨病发病的主要病机。依据阴阳学说结合现代生物力学知识,人体脊柱稳定性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内源性稳定,包括椎体、附件、椎间盘,维持静力平衡; 二是外源性稳定,主要是附着于脊柱的肌肉、筋膜和韧带,维持动力平衡,即“经筋系统”。骨张筋,筋束骨,脊柱正常的生理运动就是在静力平衡的基础上,依靠运动肌和拮抗肌的相互作用随时调整以达到动力平衡完成的,维持动力平衡的肌肉筋膜韧带等依其不同运动方向时所形成的运动和拮抗作用可相对分为阴阳两面,对立统一维持脊柱运动的动态平衡。人体十二经筋三阳三阴经纵行分列躯体四肢各部,纵向统摄筋骨运动系统结构,“经筋、筋骨系统”是脊柱动静力平衡的基础,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受十二经脉气血的濡养和调节,经筋理论与现代西方肌筋膜链理论整体力学观和力学失衡机制相符合[6]。退变性脊柱筋骨病的发生主要源于外感风寒、外力损伤、长期慢性劳损等。风寒湿等外邪刺激及损伤劳损导致颈椎肌肉痉挛、局部缺血缺氧,首先出现动力性平衡失调,并进而导致颈椎间盘椎间隙变窄、韧带松弛、脊柱不稳,出现静力性平衡失调,加速了椎间盘的退变和经筋劳损,进而导致骨骼形变。依据阴阳平衡理论,疾病的发生源于失衡,则治疗当以“法宗调衡”,通过调衡筋骨达到“骨正筋柔,气血以流”[5]。

2 筋骨病临床辨治平衡为要,活用调衡之法,内治外治相结合

施杞教授通过几十年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结合现代生物力学、模式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研究,建立了“筋骨病理论与治法研究体系”,创立了退变筋骨病系列防治方法,形成了系列调衡筋骨的手法、功法及中药内治外用、针灸等调衡方法[5]。脊柱病属于中医“痹证”“伤筋”“骨痹”范畴,施杞教授治疗慢性筋骨病常从痹论治,应用气血、经络辨证等分析。六经辨证是辨疾病的部位,病邪的深浅,施杞教授认为六经辨证既可用于外感辨证,也可用于外感病以外的其他疾病辨证[7],在脊柱病方面气血辨证与六经辨证相结合,治疗很多慢性筋骨疾病讲究整体与局部并重,整体治以调和气血,和解少阳,局部治以筋骨和衡,活用各调衡之法。施杞教授在中医学阴阳理论基础之上,结合现代生理病理学知识,认为“法宗调衡”在临床治疗技术应用上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应用于人体气血脏腑经络等可具化为:“实则泻之,虚者补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解表通里,益气化瘀,燥湿化痰;左病右治,右病左治;上病下治,下病上治”等治法原则,皆为调衡之法。在中药内治方面,通过气血脏腑经络辨证整体调治,喜用柴胡类方药,临床擅用清·吴谦的圣愈汤为基础方佐以他方加减益气化瘀,调和气血,方中参芪补气,四物汤补血活血,其中柴胡司升降,可达肝胆经和解少阳,通达上中下三部,通调三焦之气,令气血皆活而阴阳平衡[1]。针对慢性颈腰椎病本虚标实,风寒痰湿火等病邪,采用扶正祛邪补虚泻实之法,补肝脾肾,祛风、散寒、化痰、利湿、清热等法调治使机体脏腑阴阳复归平衡之态[8]。外治方面,针刺治疗方面采用经络辨证整体调治气血平衡,针刺重在调气行血,从督脉和三阳经穴入手,采用调衡之法,左病右治,右病左治,泻实补虚,远端取穴用补法,近侧取穴用泻法,辨经取穴时重视少阳经穴的配合使用,使气机出入有道,调整经络气血平衡。在手法外治方面,使用筋骨调衡手法治疗,注重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纠正局部的筋骨动静力失衡[9],同时对躯体脊柱四肢的整体力学失衡也进行辨治,采用三步九法于患处三阳经分布区域进行理筋正骨、活血行气,调整三阳经区域的肌肉筋膜高张力,恢复动力系统力平衡,纠正椎体位移、脊柱小关节紊乱、骨错缝等,恢复静力系统平衡,调节脊柱力学失衡以达机体阴阳平衡而取效[10-13]。

3 讨论

阴阳平衡之道为中医药学治疗疾病的根本,中医治病求本即为求阴阳平衡。少阳为枢概念中少阳为阴阳三分法之中正之位,阴阳出入的枢纽,亦是阴阳两极平衡的支点,少阳为枢不仅仅局限于少阳胆经三焦经功用之概念,骨伤科疾病多为运动系统疾病,多与运动障碍相关,可用两分法三分法来辨病位进行调衡,在求衡过程中注重“少阳为枢”思想的实践应用,以枢为用,调治两端,以达中正之态。颈腰椎脊柱疾病临床表现往往涉及气血经络脏腑等征象,从早期的单纯机体生理功能状态失衡到中后期的生理功能和组织形态均改变失常,从阴阳平衡角度结合现代生物力学、组织形态学、肌筋膜链理论等方面进行分析应用各类中医药和现代医疗技术调衡诊治,在阴阳平衡之道和法宗调衡层面统领各种内治外治的术和器,指导应用于临床实践诊治疾病,纠正人体内环境紊乱、动静力学失衡、形态结构失常等从而恢复人体整体阴阳平衡状态,使机体正常生理功能得以恢复而达临床治愈疾病之目的。

施杞教授为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名中医。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后师从石氏伤科石筱山、石幼山先生,在潜心研究石氏伤科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弘扬石氏伤科传统,继承并发展了石氏伤科理论,在颈腰椎病等脊柱病的防治方面,以中医学理论为依据,现代生理病理学为基础,先后建立了“力学失衡性颈椎病模型”“痹证型颈椎病模型”等,提出“动力失衡为先、静力失衡为主”是颈腰椎病发病的力学基础,不断创新发展,渐成中医骨伤界名家。

猜你喜欢

三阳伤科筋骨
严蔚冰“中医导引学”之伤科学术思想撮要
你的筋骨为什么那么容易受伤?
筋骨 道德 温度
HPLC同时测定伤科黄水中6个生物碱的含量
大土三阳书画作品
三阳发布新款索尼E卡口85mm F1.8 ED UMC CS镜头
黄帝内经:着至教论
伤科黄水制备工艺的优化
筋骨并重理论在骨折康复中的应用思考
《伤寒论》三阳三阴病证的证素辨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