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猪沙门氏菌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2021-04-17明桂琴冉丽华周廉让程尚禄

吉林畜牧兽医 2021年8期
关键词:沙门氏菌圈舍猪群

明桂琴,冉丽华,周廉让,程尚禄

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农业农村局,贵州铜仁 565100

1 流行病学

猪沙门氏菌病是一种由沙门氏菌感染引发的传染性疫病,其病原体是沙门氏菌。沙门氏菌属于肠道细菌,菌体呈两端钝圆的革兰氏阴性短杆菌,无芽孢以及荚膜,大多有鞭毛,容易对抗生素产生耐受,但对热抵抗力不强,60 ℃条件下处理15 min即可杀灭。该菌具有复杂的抗原结构,一般可分为菌体抗原、鞭毛抗原以及表面抗原。

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猪以及隐性带病猪,此外还有其他携带病菌的人或者动物。主要传播途径为排泄物污染饲料、饮水以及日常管理使用的工具等,经过消化道感染健康猪。易感动物为所有年龄的猪以及其它动物。

2 临床症状

病猪在感染病原体发病时主要表现为食欲下降、精神不振、体温迅速上升至40 ℃以上,部分病猪还会出现后肢无力,腹泻,排泄物为灰绿色伴有恶臭味。随着病程的延长,病猪皮肤开始呈现出发绀或者出血斑等症状,甚至出现死亡。

3 病理变化

对病死猪进行剖检,可以发现病猪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其切面为大理石样花纹,回肠以及结肠壁变厚,肠黏膜分布有出血点,肝脏肿大伴有充血症状,肺脏内有淤血且伴有肿大症状。

4 诊断

4.1 细菌分离

剖检病猪并采集病猪的肺脏、脾脏、肝脏以及肠系淋巴结作为病料,在无菌条件下接种于血琼脂平板中,置于37 ℃条件下进行培养,24 h后观察可见血琼脂平板上分布有圆形、表面光滑、边缘整齐、中等大小且无色半透明的菌落。挑取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可以观察到两端钝圆的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与沙门氏菌菌体形态一致[1]。

4.2 生化鉴定

对分离的菌株进行生化鉴定,分别接种于不同反应物的发酵管中进行培养,24 h后观察到该菌可以发酵葡萄糖、甘露醇、麦芽糖,但是无法发酵蔗糖、乳糖,此外吲哚试验、VP试验均显示为阴性,而MR试验以及枸橼酸盐试验反应为阳性,即符合沙门氏菌的生化特征。

4.3 荧光PCR检测

取病死猪的解剖组织样品,脾脏、肝脏、肺脏以及肠系膜淋巴结均可,研磨后分别放置于2 mL离心管中,加入生理盐水稀释,在8 000 r/min条件下离心5 min,取出后取上清液提取核酸,并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要求的步骤进行荧光PCR检测。

4.4 药敏实验

取样接种于培养基中培养,然后将细菌培养液按照1:4的比例与生理盐水混合,于血平板涂布均匀,将药敏片(青霉素钾、头孢噻吩钠、阿莫西林、恩诺沙星、盐酸林可霉素、复方磺胺间甲氧嘧啶、乙酰甲喹等)等间距贴入平板,置于37 ℃条件下培养1 d,观察并测量抑菌圈的直径。

5 发病后的处理措施

5.1 采用药敏实验结果中高敏药物进行治疗,如青霉素、头孢噻酚钠、阿莫西林钠、泰妙菌素、盐酸林可霉素、复方磺胺甲氧嘧啶钠。除了药物治疗外,如果发现猪场出现异常,应迅速将病猪隔离饲养并进行治疗,猪舍需要进行消毒处理,避免发生疫病的传播[2]。

5.2 圈舍要定期清扫、消毒,特别是饲槽要经常刷洗干净。粪便堆积发酵后利用。

5.3 根据发病当时的具体情况,必要时对假定健康猪可在饲料中加入抗生素进行预防。

5.4 死猪应深埋,不可食用,防止人发生中毒事故。

6 预防措施

6.1 加强饲养管理

在猪养殖管理中,养殖人员应加强猪的日常养殖管理,秉着“同进同出”的引种养殖理念,避免在养殖过程中引入种猪,尤其应当注意避免从疫区引入或者在引入途中经过疫区。此外,有条件的养殖者还应当按照不同的生长阶段将猪群分群,合理控制猪群饲养的密度,避免不同生长阶段猪群之间的交叉感染,尤其是对于幼龄猪群生长的圈舍管理,避免因环境变化引发的应激反应而导致免疫力下降,增加患病概率。

6.2 加强卫生消毒管理

在养殖过程中,养殖人员应根据当地流行病学,与自身实际养殖情况相结合,制定科学严谨的卫生消毒管理措施,并严格执行。在养殖区入口设置消毒池,严禁无关人员进入养殖区,若有人或车必须进入养殖区域,则要经过严格的消毒措施才能够进入。在养殖过程中,及时清理圈舍内的分泌物与排泄物,对圈舍等活动场所、食槽、水槽等日常使用的生产器具进行定期的清洁与消毒。此外,还要加强对养殖区域周边环境的管理,定期清理杂草,避免流浪动物的靠近,消灭蚊蝇滋生环境,保持周围环境的卫生[3]。

6.3 加强饲养管理

养殖者应当提供充足的饲粮,保障猪群正常生长发育的需要,同时还要加强对饲料的监管,避免因为饲料污染而导致的疫情传播。此外,养殖管理者还要适量的提供维生素以及矿物质元素,有助于增加机体免疫力,降低该病以及其他疫病发生的概率。

7 小结

猪沙门氏菌病又称猪副伤寒,是养猪过程中常见的一种传染性疫病,它主要是由于沙门氏菌感染引发产生,且感染后极易引发继发性感染或者其他病菌的混合感染,对养猪户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制约国内养猪行业的健康发展。此外,该病作为一种人畜共患病,若未得到有效的控制,还会影响广大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因此,养殖管理者应对该病加以重视,加强对养殖过程中的饲养管理、饲喂管理以及消毒卫生管理,发现疫病后及时有效的予以治疗,以加强对该病的有效防治,避免大规模的流行、传播。

猜你喜欢

沙门氏菌圈舍猪群
猪群咳嗽多发季 养猪人如何应对
管好种公猪可提高受胎率
欧盟拟制定与爬行动物肉中沙门氏菌相关
冬季发酵床与加温舍养猪环境观察
猪群发生传染病时的控制措施
兔沙门氏菌病的诊断报告
管好种公猪可提高受胎率
部分漏缝地板的母猪圈舍可铺设秸秆
猪群亚健康
MSL抗菌肽对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的预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