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考古学贡献

2021-04-17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考古学交融中华文明

孙 璐

习近平总书记在《建设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 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一文中提到,“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考古成果“说明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家国一体的形成发展过程”。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必须增强文化认同。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而考古学特别是边疆考古学、民族考古学的发展,则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寻根”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考古学为探索中华文明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历史证据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进程。我们对这一历史进程认识的不断深化发展,很大程度上与考古成果的取得分不开。

20世纪20年代,中华民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受西方思想的影响,我国的史学研究在反思的过程中出现了疑古思潮,这虽然是学术进步的体现,但当时出现的“东周以上无信史”等观点,也在某种程度上动摇了民族自信心。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第一代考古人顶着巨大的压力发掘了安阳殷墟遗址,将中国古代信史从东周上溯到了殷商时期,验证了《史记》所载的殷商王朝是真实存在过的,为民族自信注射了一针强心剂。

近代以来,日本帝国主义为侵华战争所做的准备之一,就是试图从文化上把东北地区以及内蒙古地区与整个中国割裂开来。它派出所谓“学者”到这些地方进行盗掘,歪曲文化历史,钻文献记载不详的空子,极力宣扬北方民族不属于中华民族的论调。然而物质文化是不会说谎的,无论是赤峰红山后遗址,还是辽代帝陵,无不成为证明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历史过程的有力依据,铁一般的证据戳破了日本帝国主义的阴谋。

考古学作为广义历史学的组成部分,为人类认识自身历史提供了信息来源和基础。考古发掘的各类遗址,能够揭示出当时社会生活的具体场景和业已消逝的社会横截面,从中窥见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观念、礼仪习俗、物质生活、艺术情趣、技术创造等历史细节,观察到许多日用而不觉的历史信息。

我们能在安阳殷墟遗址中发现来自遥远大海的贝壳,能在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中发现中原人喜欢用的三足陶器,能在青海都兰热水血渭一号大墓中发现刻有汉字的印章,能在洛阳龙门石窟中发现鲜卑胡衣……仅仅是这些日常生活用品的出土,就已经悄悄为我们展示了整个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底色。

二、考古学为边疆民族地区与中原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过程提供了历史信息

近年来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趋势,一是纵向上进行文明探源,追寻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根系;二是横向上开展边疆考古(也包含民族考古),拓展研究范围;三是开展东西方文明交流的研究。我们在全国各地发现了文明的星星之火,它们在不断的交融演变中汇聚成燎原之势,最终成为我们所认识的中华文明的样貌。无论是浙江的良渚文明还是内蒙古的红山文化,都反映了早期中国玉文化的高度发达;无论是南海一号沉船的出水,还是草原丝路的充满异域风情的文物,都表明了中西方文化交流从未停止。

边疆考古取得的成绩令人瞩目,揭示了祖国边疆地区所蕴藏的巨大的考古文物资源,也预示了边疆考古学、民族考古学的发展前景。随着中国考古学学科体系的不断完善,作为考古学重要研究领域和学科分支的边疆考古学、民族考古学,通过不断发现和补充新资料,更加完整、准确地讲述了中国古代历史,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着重要的理论支撑。

传统历史叙事中,有所谓夷夏之辨,因为中原地区文字出现较早,关于这些地方的历史资料相对较多,而关于边疆民族地区的文字记载就相对较少。我们要认识中华文明的整体面貌和发展轨迹,对两者的考察都不可放松。对边疆地区的考古发掘一直在进行,为认识边疆族群在建构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中的历史贡献及其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轨迹提供了历史证据。

三、内蒙古地区的考古发现展示了长城内外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画卷

内蒙古东西狭长、毗邻八省,从东到西不同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多彩纷呈的古代文化。汇“涓涓细流”以“海纳百川”,这些文化成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

内蒙古各地层出不穷的考古发现,无不显示出长城两侧的人民从古至今交往交流交融的痕迹。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出土了迄今为止中国最早产出的小米,为北方粟作农业起源厘清了方向。众所周知,粟是中国北方最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养育了从西辽河到黄河的北方人民。清水河县后城咀石城的发现,是近年来“考古中国”项目的重大发现,与陕西石卯、山西陶寺共同使整个黄河流域早期文明的发展脉络逐渐明晰。夏家店下层文化是东北地区青铜时代文化的典型代表,它丰富的三足陶器显示出其与中原商文明的密切渊源,甚至有学者认为商文化从北方而来,夏家店下层文化就是贡献者之一。以栩栩如生的动物造型而闻名的鄂尔多斯青铜器,展示了草原与中原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天降单于”瓦当的发现,验证了秦汉时期长城内外居民的来来往往。居延汉简的发现,为模糊不清的中原边塞驻军生活描绘出了细致的场景。武川北魏祭天遗址体现了与中原文明别无二致的祭祀习惯。辽上京遗址佛寺、道观、孔庙齐聚一城,展现了长城内外人民和谐共处一城的景象。从战国到秦汉一直延续到明代的各时期长城,分布在不同的线路上,却从来不曾成为交流的阻碍,长城两侧异常相似的文化遗存,见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形成过程。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要吸收最新史学研究成果,及时对我国古代历史部分内容进行完善,以完整准确讲述我国古代历史,更好发挥以史育人作用。”考古发现可以与历史文献相互印证、参照补充,丰富和完善人们对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的认知。根深才能叶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寻找中华民族共同的根系,这是维系中华文明连绵不绝、使各民族紧紧相拥的内在、永恒的力量。

猜你喜欢

考古学交融中华文明
“何以广州”的考古学观察
4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什么样儿?
认知与传承:东西方考古学理论差异比较——以新考古学为例
真美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辽代圹墓的考古学初步观察
见证中华文明的甲骨文正在从高冷变得亲近
根雕与古钱币的完美交融
中外艺术精品展览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交融的独特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