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决守住农村牧区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2021-04-17斯钦巴图
斯钦巴图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国务院打赢脱贫攻坚战决策部署,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圆满完成了内蒙古党委、政府向党中央递交的脱贫攻坚责任书目标任务,农村牧区发生了历史性巨变,书写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减贫奇迹。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内蒙古地广人稀,农牧民生活居住比较分散,生态环境脆弱,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上难度大、挑战多。接下来,我们要结合区情实际,在以下几个方面再接再厉、接续奋斗、久久为功,坚决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坚实基础。
强化基层领导班子建设,为农村牧区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强化嘎查村“两委”班子队伍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提升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基层服务能力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稳定脱贫攻坚工作体系,退出贫困序列的旗县、苏木乡镇、嘎查村,驻旗县工作总队、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帮扶责任人继续保持相对稳定,加强驻村工作队员选派、管理、考核工作。提升农村牧区致富带头人带富能力,最大限度发挥致富带头人的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
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要做到工作不留空当,政策不留空白,在脱贫摘帽地区要继续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确保脱贫人口不返贫、不产生新的贫困人口。要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做好领导组织、规划设计、产业发展、扶持政策的衔接,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
巩固提升扶贫产业,稳定增加农牧民收入。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原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要利用农村牧区资源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深入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鼓励发展传统奶业、民族刺绣、文化旅游等能够使农牧民群众就近就地增产增收的产业。将培育扶贫产业与农村牧区现代农牧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牧业产业化、品牌化,促进农村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强农牧业龙头企业的培育,加快农村牧区扶贫产业基地和园区升档提质建设步伐,以企业壮大带动农牧民增收增利,实现壮大集体经济和共同富裕的目标。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子。生态环境脆弱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要保护好内蒙古的生态环境,筑牢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实施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加强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因地制宜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牧区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厕所粪污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等重点工作。
建立健全防止返贫监测机制和帮扶机制。重点关注全区已脱贫存在返贫风险人口、边缘户中存在致贫风险人口、无劳动能力人口、长期病患户、家庭收入骤减和家庭支出骤增户这六类贫困人口,逐户逐人摸清他们的基本生活状况,持续跟踪收入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标注返贫致贫风险,及时监测风险点变化情况,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按照“一户一政策”“一人一措施”的要求,做到精准监测、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帮扶、精准稳固脱贫成果。对于因病、因学、因灾、因意外事故、因疫情影响、因产业发展失败等原因造成刚性支出较大,导致收入有可能下降到脱贫标准以下的农牧户,要定期跟踪回访,及时掌握返贫致贫情况。根据每家每户具体面临的返贫致贫风险,采取产业就业扶持、重大疾病生活保障、教育专项救助、民政帮扶救助、公益慈善捐赠、“防贫保”等有针对性救助措施防止返贫致贫。
提升和完善农村牧区基础建设水平。加强农牧业基础建设,全面实施“科技兴蒙”行动,建设现代农牧业产业、生产、经营体系,完善农村牧区社会化服务网络。继续加强农村牧区交通、农田灌溉、饮水安全、电力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全面加强农村牧区义务教育。强化义务教育控辍保学联保联控责任,实施精准控辍保学台账式管理,进一步压实义务教育控辍保学主体责任,必保防贫救助对象按规定享受学生资助和社会资助政策。
完善和稳定牧区基本医疗政策。因病致贫是农村牧区贫困的主要原因。要继续完善和稳定农村牧区基本医疗保障政策,延续农村牧区脱贫人口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参保费旗县财政资金补贴政策,完善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商业保险、社会捐助和慈善救济保障机制,确保得大病重病后基本生活有保障。加强农村牧区苏木乡镇卫生院、村嘎查卫生室标准化和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织牢织密医疗保障网络,实现脱贫人口医疗保障政策全覆盖,做到脱贫人口看病有地方、有医生、有制度保障,重点病人要落实一对一帮扶措施。
深入做好社保兜底工作。对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鳏寡孤独、大病重病患者等符合城乡低保或特困供养条件的脱贫户,纳入城乡低保兜底或特困救助供养范围,切实保障基本生活。对无法通过产业就业帮扶脱贫的无劳动能力的群体,在严格落实教育、医疗、住房等保障政策,享受股份合作、资产收益等扶贫收益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兜底保障力度,继续加强农村牧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的衔接。
广泛组织动员社会力量防止返贫。引导和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慈善机构通过结对帮扶、捐赠款物、消费扶贫等方式,加大对农村牧区脱贫人口的持续帮扶力度,开展多种形式的志愿者服务活动,加快建立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制度为主体,以慈善帮扶、社工助力为辅助的社会综合保障体系。
通过“志智双扶”激发脱贫群众内生动力。创新激发自力更生、自主脱贫的帮扶模式,通过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机制,引导脱贫群众通过生产和就业脱贫致富。突出造血功能,坚持产业项目到村到户,职业培训到户到人,持续提高脱贫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加强教育引导,加强思想、文化、道德、法律等方面的教育,弘扬自尊、自爱、自强精神,防止政策养懒汉、不劳而获和“等靠要”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