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抗疫精神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
2021-04-17胡嘉珊
阚 迪,胡嘉珊
(沈阳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8)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春节热闹祥和的氛围,全国迅速进入“警戒”状态,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1]。面对这场严重的疫情,中国人民顽强奋斗、迎难而上,取得了抗疫斗争阶段性的巨大胜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2]当前,我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高度发展的背景下,一些错误思潮和错误价值观念严重影响大学生对国家、社会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认同,降低了主流价值观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着重大挑战。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探讨与研究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至关重要。
一、抗疫精神对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分析
伟大抗疫精神是中国力量的精神升华,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3]。将抗疫精神运用于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可以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鲜活素材、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增强爱国主义教育感染力。
1.抗疫精神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鲜活素材
疫情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考验,但在灾难中磨砺和升华的爱国主义热情,却给国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4]。在这场共同经历、全员参与的防控阻击战中,涌现出了大批不畏艰险、舍己救人的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从第一时间带领顶尖团队赶赴湖北武汉的全国呼吸系统疾病和感染病权威专家到各地派遣自愿支援一线灾区的精锐医疗团队,从舍生忘死守护家园的抗疫一线医护工作者和志愿者到为维护居民基本生活及秩序舍小家为大家的基层党员干部和社区工作者,从听党指挥迅速赶往灾区支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到配合封城接受安排居家隔离的普通群众,无论是知名的专家院士,还是抗疫前线的无名英雄,都用自己的力量为抗疫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用个人的微薄之力,筑立起全国人民的健康长城,他们的事迹既是抗疫精神的现实体现,又是爱国主义精神的时代表达,更是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最鲜活的素材。伟大抗疫精神汇聚了浓厚的爱国之情、担当之志、报国之行[5]。高校教师要积极收集抗疫期间可见、可感、可学的抗疫人物事迹,深入挖掘抗疫事迹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将抗疫故事融入课堂,进而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性和实效性。
2.抗疫精神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6]2019年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明确阐述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内容,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横向拓展和深入探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抗疫精神是爱国主义精神的现实体现,是对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丰富与发展。首先,抗疫精神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了“伟大抗疫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3],伟大抗疫精神是中国精神在新时代最深刻的表达,二者是相互联系、一脉相承的。因此,加强抗疫精神教育能够增强大学生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理解与认同。其次,抗疫精神丰富了国情教育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内容。后疫情时代,高校可以通过抗疫故事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抗疫背景下我国的国情与形势政策,进而用抗疫精神培育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最后,抗疫精神促进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开展。命运与共是抗疫精神的内容之一,此次抗击疫情过程中,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抗疫,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开展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良好素材。
3.抗疫精神增强爱国主义教育感染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和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着更多挑战,尤其是对于接受新事物迅速的大学生群体而言,其影响更是巨大。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不断增强感染力,才能激发大学生的情感共鸣,而这场全民经历、全民参与、全民见证的抗疫战争无疑是提高爱国主义教育感染力最为有力且最为生动的素材。在病毒威胁全国人民生命健康之际,无论是在一线与病魔抗战的医护人员还是其他坚守在自己岗位上的抗疫英雄,都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对祖国的担当和责任,此次全国人民在抗疫中舍生忘死的担当精神深深感染着新时代的大学生。一方面,我国大学生都生长在和平年代,缺少一定的危机意识,此次严重疫情的到来为新时代大学生“敲响了警钟”,也使他们认清了当前严峻的国内外形势,认识到自己成为祖国未来栋梁的责任与担当;另一方面,此次抗疫斗争是一场全民参与的人民战争,每一名大学生都是疫情防控的经历者和伟大抗疫精神的创造者。在复杂的国内外背景之下,一些学生曾认为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和素材与自己生活距离较远,难以产生情感共鸣,而作为抗疫精神的见证者,新时代大学生对于抗疫精神有着天然的认同感,因此,抗疫精神教育能够极大地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感染力。
二、依托抗疫精神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
疫情爆发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视抗疫精神的理论探讨和实践研究,高校将抗疫精神的宣传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积极讲好抗疫故事,但在依托抗疫精神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
1.教育者对抗疫精神理论研究深度不够限制了教育的说服力
自从2020年初疫情爆发以来,中国人民在抗疫过程中展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就受到国内外各界的广泛关注,一些国内的学者积极地对抗疫精神的内涵和价值进行了热烈的探讨,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对伟大抗疫精神的内容进行了高度概括。但是,当前有关抗疫精神的研究多集中于对抗疫精神深刻内涵的阐释和对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时代价值的探讨,研究还不够深入和全面,影响了教育的说服力。
一是缺少对抗疫精神同根溯源的研究。伟大抗疫精神既是对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体现和继承,也是对中国精神的丰富与延续。深入探究抗疫精神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同源性,能够使大学生对抗疫精神与其他中国精神形成系统性的认识,进而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精神的内涵,强化情感认同,产生情感共鸣。二是缺少对抗疫精神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怀的深入挖掘。抗疫期间,中国人民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展现出了浓厚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只有厘清伟大抗疫精神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怀,才能更好地弘扬抗疫精神并将其运用于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2.大学生对抗疫精神认识不足影响了教育的实效性
伟大抗疫精神一经提出便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大学生作为接受信息最迅速的群体之一,通过网络等渠道对抗疫精神形成了初步了解,但由于大学生们的关注程度不同、理解能力参差不齐和没有进行过系统学习等原因,部分大学生对抗疫精神的认识不够深刻,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一是部分大学生对于抗疫精神的认识缺乏主动性。受到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影响,部分大学生存在着学习功利化和政治意识淡薄等问题。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在网上浏览信息时对政治方面的内容关注较少,有着“国家大事与我无关”的错误心理;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重视不够,有着“来上课只是为了拿学分”的错误观念,导致其对抗疫精神的学习缺乏主动性。二是伟大抗疫精神并未有效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导致大学生对其认识不足。当前,一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教学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穿插抗疫精神,导致大学生对抗疫精神缺乏全面性和科学性的认识,出现理解碎片化的问题。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结合学生实际和课程教学目标,深入思考、仔细设计,讲深讲透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并将其全面、深入地融入教学内容。
3.高校教育渠道有限削弱了教育的影响力
目前,高校对抗疫精神的宣传教育主要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式和渠道较为单一,降低了教育的影响力。
一是实践教学不够。“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7],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要激发情感上的共鸣,更要在理论教育的基础上引导大学生将爱国之情转化为报国之行。当前,爱国主义教育形式日渐丰富,实践教育因其亲身体验的特点而更易取得实效,但思想政治理论课仍以灌输为主,需要进一步探索将抗疫精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形式。通过开展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抗疫精神,不仅能够使大学生增强对抗疫精神的理解,也能够促进其将抗疫精神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二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易被忽视。校园文化建设能够在高校中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进而发挥对大学生耳濡目染的教育作用[8]。虽然目前高校提高了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但是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发挥仍不充分,不利于大学生更好地通过校园文化感受抗疫精神。三是网络教学资源的挖掘不够深入。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都离不开互联网,抗疫精神的宣传教育也要发挥网络教学的作用,提高教学实效性。但部分教师对抗疫精神的网络资源挖掘不够,不能将海量的互联网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和提炼,极大地影响了依托抗疫精神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
三、依托抗疫精神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路径
当前,高校大力弘扬抗疫精神并开展相关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应通过加强理论研究、强化社会实践、丰富校园文化以及充分运用网络技术等路径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进而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1.加强理论研究,将抗疫精神融入课程体系
依托抗疫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要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重要作用,将抗疫精神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1)加强抗疫精神与爱国主义精神契合点的理论研究。爱国主义精神和抗疫精神是同根同源的,二者有着天然的联系。依托抗疫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首先需要对其同源性和关联性进行深入研究。同时,教育者要在准确把握抗疫精神内涵的基础上主动挖掘抗疫精神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怀,开展相关的理论探讨和实践研究,扩大爱国主义教育的广度和深度。
(2)及时更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一方面,要及时将伟大抗疫精神的内容添加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并且要着重凸显抗疫精神中的爱国主义情感,将抗疫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另一方面,要将抗疫先进典型和抗疫感人案例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库的鲜活素材,引导思政课教师讲好抗疫故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3)重视课程思政的重要作用。专业课程教师可以结合本专业的学科特色和教学内容,将抗疫精神融入专业课课堂教学,把与本学科相关的抗疫事迹和专业课教学结合起来,实现协同育人。例如:建筑类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可以讲述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建设中感人的抗疫故事,使学生在体会“中国速度”的同时,也能了解建筑人在抗疫一线所做出的伟大贡献,讲述与本专业贴近的抗疫故事,更能使大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激发报国之志。
2.强化社会实践,多种渠道学习感受抗疫精神
实践教学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教学手段,通过实践教学能够使大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和理解抗疫精神的内涵,进而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1)丰富抗疫精神教育的实践载体。当前,我国抗疫斗争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不仅有感人肺腑的抗疫事迹,还孕育出许多蕴含伟大抗疫精神的育人资源,这些资源可以成为抗疫精神教育丰富的实践载体。可将火神山医院、方舱医院等抗疫一线医院作为抗疫精神教育基地,高校组织大学生参观这些抗疫精神教学基地,使他们零距离感受抗疫印记;在全国设立抗疫纪念日,并重点在每年的纪念日期间开展一系列的纪念活动,使学生铭记这段历史。
(2)开展校内实践教育活动。可以在学校内引导大学生进行探究性实践学习,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主性。可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以抗疫精神为主题的党日团日活动、读书交流会和学习心得交流会等各类活动,使学生在探究中体会抗疫精神中的爱国主义情怀;可举办歌颂抗疫英雄的书画展、演讲比赛以及文章评比等活动,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3)拓展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教学要走出校园,一方面可以让大学生更贴近抗疫实地感受抗疫精神,另一方面可以使大学生在参加社会服务中践行抗疫精神。高校教师可以组织大学生进行与抗疫精神有关的社会实践调查,引导他们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记录抗疫精神。当前疫情防控虽然进入常态化,但仍需加强基础防控措施,因此,高校可以鼓励大学生在社区疫情防控一线做志愿者,使其成为抗疫精神的践行者。同时,高校要多与社区、农村、企业和社会机构等进行联动,组织成立大学生抗疫精神宣讲团,使他们不仅成为抗疫精神的学习者和践行者,还要成为伟大抗疫精神的传播者和歌颂者。
3.丰富校园文化,营造学习抗疫精神的良好氛围
校园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助于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把抗疫事迹融入高校校史。这场抗疫斗争取得阶段性巨大胜利是全国人民共同奋战的结果,全国各行各业都做出了贡献。一些高校在抗击疫情过程中,利用自己的学科特点和资源优势帮助灾区,一些高校的校友、教师和学生也在抗击疫情时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因此,高校应该深入挖掘和梳理本校在抗疫过程中所涌现出的抗疫英雄和事迹,并将其载入本校的校史,为向本校大学生宣传抗疫精神奠定良好基础。
(2)将抗疫精神融入校园景观文化。校园景观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具体化形式,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9]。可以在校园中放置抗疫志愿者雕塑,以纪念抗疫过程中本校志愿者所做出的贡献,也可以建设抗疫英雄事迹文化长廊,让学生在直观学习中深刻感受抗疫精神的广度和深度。
(3)在校园网上增设抗疫精神宣传版块。当前,许多学校为给本校学生提供学习和社交的网络平台都在建设“易班”网等校园网络,并深受大学生的支持与喜爱。高校可以在“易班”网等校园网络上增设抗疫精神学习版块,使大学生既能用短视频、动漫和文章等多种形式进行学习,也能在论坛中畅谈自己的体会,进行讨论交流和思想碰撞。
4.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全面传播宣传抗疫精神
在疫情爆发期间,网络的作用逐渐凸显,全国人民居家隔离、居家办公上课的特殊时期需要网络平台的支撑,最新疫情需要网络进行通报,抗疫期间感人肺腑的故事需要网络媒体进行宣传。网络化已经是当前人们生活学习不可逆转的趋势,高校要抓住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有利时机,运用网络技术宣传抗疫精神,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1)抓住在线教学机遇创新教学模式。由于疫情的原因,2020年春季学期各地高校大学生不能返校复课,学校开始运用网络平台进行线上教学,开启了教学“云”时代,高校应抓住这个机遇,运用互联网技术开展抗疫精神教育。可以依靠“云”课堂的方式邀请抗疫一线的工作者给大学生讲述抗疫时期的故事,增强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与疫情严重地区的高校和政府合作,以直播等方式突破地域限制,带领大学生在抗疫一线基地进行“云”参观。
(2)依托新兴科学技术丰富教学资源。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教学资源也日渐丰富,但当前存在着网络资源良莠不齐的现象。因此,高校教师在运用网络技术进行抗疫精神教育时,需要不断学习新兴技术,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同时,也要仔细筛选网络资源,针对大学生的特点进行整理并扩展,进而增强抗疫精神教学的针对性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感染力。
(3)加强网络媒体监管,把控社会舆论。互联网一直是一把双刃剑,疫情期间网络在极大缓解人们诸多不便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因素。当前,网络上一些错误的社会思潮不但影响了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也极大影响了抗疫精神的传播[10]。因此,高校和政府应该加强网络监管,积极推进网络实名制和言论责任制,为大学生学习和成长打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四、结 语
伟大抗疫精神体现了全国人民在抗疫期间所展现出来的良好精神风貌,为高校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有利契机,高校要抓住这个重要机遇,充分利用课堂主渠道,强化社会实践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网络舆论宣传,多措并举,教育引导大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