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教育 开启未来

2021-04-17王黎光

中国音乐 2021年5期
关键词:和弦音乐专业

○ 王黎光

尊敬的诸位来宾、全国音乐教育的同仁:

大家好!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请允许我代表教育部高等学校音乐与舞蹈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以及中国音乐学院,由衷地欢迎远道而来的朋友们!对各位长期以来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诗经·小雅·伐木》中有描写韵律美的句子,“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可见,枝头小鸟尚且知道寻找志趣相投的伙伴,何况是同样走在艺术道路上的教育者们。因此,今天我们隆重聚会,以音乐教育作为独立本科专业为契机,共商音乐教育大计。

艺术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引导人类走向精神自由。艺术教育千年传承,什么是进入21世纪艺术教育的创新发展?在提升全民文化素养的过程中,我们会面对哪些新问题?这些都是本次会议交流的主题。音乐绝不是肤浅的“吹拉弹唱”,它是净化人的心灵、塑造平凡而卓越人格的重要途径。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认为“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音乐作为教化人心的手段。古希腊的先哲们也在论述中谈到了音乐对于人及社会的影响。因此,音乐艺术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产物,它不只是技法上的形式,它最本质的存在是精神层面的内化与表达。“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生产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艺术作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这些道理我们虽然早已知晓,但在艺术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却一直混淆了音乐与音乐教育之间的区分与关系。所以,探讨和梳理“什么是音乐学、什么是教育学、什么是音乐教育”这三个问题,是我们召开此次会议的根本目的。

学科和专业密切相关,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总体而言,学科是专业教育教学的宏观指导,专业是学科人才培养的具体落实。音乐专业包括音乐理论、音乐表演、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等,它们共同承担着培养音乐专业人才的任务,其教育教学成果是培养合格的音乐家。音乐教育专业侧重于音乐教育理论与音乐教育实践的结合,注重培养音乐基础专业技能(如钢琴、声乐、指挥等)和基本教育研究能力(如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其教育教学成果是培养能够胜任音乐教师岗位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以及合格的音乐教育家。虽然同以音乐为媒介、审美为核心,同是培养高尚完美人格并成为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与途径,同样是通过音乐教育实现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但教学课程模式有所不同:一个是培养音乐家的课程标准;一个是培养音乐教育家的课程标准。

如果把音乐专业比作梨,音乐教育专业比作苹果,那么梨树根再深,土壤再肥沃也培育不出苹果来。我们唯有厘清了音乐教育概念,把准了音乐教育的方向,清晰了音乐教育专业与音乐专业的关系和边界,方能做好音乐教育事业。

以下我将借鉴大家都熟悉的作曲技术理论做四点阐述:

一、和声—启示音乐教育的标准和方向

和声是有物理学属性的,在每一个物理学的规律运动过程中,都表现出符合审美的要求。人类音乐文明经历了几个世纪的艺术探索与实践,形成了悦耳的和声架构与和声连接,在自然的噪音与乐音之间梳理出我们喜闻乐见的音频规律,为音乐作品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创作手段。但是,仅仅如此是不够的,尤其对于人类文明进步的精神需求还是远远不够的。音乐艺术脱离了人的群体生活不可以称其为艺术,艺术教育脱离了精神层面的提升不可以称其为教育。吹拉弹唱是专业技术层面,净化心灵及塑造人格是学科建设层面。我认为,奥数不只是教会我们懂计算能解题,最重要的是教会我们掌握逻辑思维。同理,和声学不仅仅能使我们树立音乐的“世界观”,其终极目的之一还可以启发我们来解决音乐教育的“方法论”。

和声学中的“三和弦”是大、小调功能体系中最稳定的和弦,其主三和弦的美学价值不言而喻。三和弦的稳定源自其物理学的基本属性,其声音特征构成了金字塔式的稳定。

仅以C大调的主三和弦为假设,根音C是do,代表实现文化强国的国家公民;三音E是mi,代表音乐教育专业的院校学子;五音G是sol,代表音乐教育专业的大学教师。学懂弄通音乐原理的人会看到这样一个“和声学音乐教育”现象:主三和弦结构在调式的稳定性为原位三和弦最为稳定,第一转位(六和弦)较不稳定,第二转位(四六和弦)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更加不稳定。从我们最熟悉的音乐角度分析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大家更能一目了然,即音乐教育的核心是普及大众文化素质,促进全民美育修养提高,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力,主体是“根音”—“国家公民”。不能惠及大众的音乐教育就如同第一转位六和弦和第二转位四六和弦一样出现不稳定性,导致音乐教育体系混乱。

第一转位六和弦是以“三音”—“院校学子”为低音的,这种只为学子考进院校学而不考虑学子如何学,就造成了目前的某些现状,即学生们不认为音乐教育是培养师资人才,一味追求将来成为社会认知的艺术大师、艺术大家,从而对未来职业设计出现认知错位。与此同时,音乐教育体系所教授的课程虽然以音乐为特长,但其包含的音乐表演教学不以音乐表演为目的,并且在当下教育体系建设中没有明确划分出音乐教育与音乐表演之间的标准,学生毕业后,大多数人既达不到音乐表演专业水平,又很难从事音乐教育工作。其结果为,国家投入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成果不匹配,学习者宁愿改行、做自由职业也不愿效力于教育事业。

第二转位的四六和弦是以“五音”—“大学教师”为低音的,如果任由教师根据自身优势制定课程而没有教育教学部门为音乐教育制定国家标准的教学大纲,因教师之名气而施教、因教师之特长而设课就会普遍存在。由于教师的专业水平各异,在没有制定好音乐教育国家标准的培养模式情况下,教学结果将呈现学而无用的类似主三和弦第二转位的不稳定状况。我认为,音乐教育是将重心放置在音乐基础之上的教育学,违背这一规律,便不能依据学术的性质分化出音乐教育的科学门类。根音转位形成不稳定性,音乐教育专业的建设也随之偏离了方向。音乐教育的“和声启示”,为我们提出了“音乐教育是什么”“音乐教育为了谁”的重大课题。

二、复调—启示“音乐+”的音乐教育本质

复调在某种意义上是比较学,也被称为“对位”。复调的出现,是人类突破单一寻求多元的美学追求。对位原意为音对音,亦即几个曲调的结合。主题、答题的对比,主题、对题的对比,插部结构的对比、音区音色的对比、节奏时值的对比,使得声音依照自己的个性行进,相互层叠,构成“和而不同”复调性音乐。

苏联学者巴赫金创新了“复调小说”的概念,他对《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的研究,不仅使现代文坛有了一次重大飞跃,也成为“复调小说”的典型标志。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诗学特征,完全区别“那种基本上属于以独白定型的(音乐表述为单旋律手法)欧洲小说模式”。在“复调小说”中,作者的声音如同复调的一个声部,作者或叙述人或主人公,都如同以自己独立的意识参与对话而形成音乐中的对位,所有角色都是平等的,没有音乐中的谁强谁弱之分,如此形成了“复调”。小说的叙事因其在对话关系上形成由多个独立对白组成的复调结构而精彩纷呈。《盗梦空间》是一部复调电影的创新,现实与梦境以四维空间的叙事方式各自独立地呈现着自己的故事和逻辑。多维度“和而不同”地映射着一个关于人性、道德、忠诚与背叛的命题。这就好像复调音乐主题与答题的关系:在不同调性上的相同旋律,不仅仅有音乐作品发展中的“温故而知新”,也有“一览众山小”的跌宕起伏。复调思维的叙事手法环环相扣。

如果以《牧童短笛》比拟音乐表演和音乐教育两个专业,显现出二者在教学方法上会有以下区别:音乐表演家无需在舞台上旁白乐曲中哪个音符、哪个节奏、哪个乐段,表现江南、田园、山色、牧笛,指尖下流淌的音符就是最好的诠释;而音乐教育家则不然,必须在讲台上用音乐与自然、音乐与人生、音乐与技巧等“弦外之音”,给学子们从音乐的动机、乐句、乐段、展开、再现来表述作曲家的心路历程和时代背景,以求达到对作品的解读与分析,最终目的是培养这些未来的教师掌握“讲音乐、说文化、评价值”的能力。目前在音乐教育的实践与教学中,我们常常只强调一美,也就是音乐之美。然而我们需要认识到的是,音乐教育还必须以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为知识基础,以培养具有较高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教育专业人才为目标,孕育教育教学集群。因此,音乐教育的“复调启示”表述为“音乐+”,就是音乐一美加上“复调小说”、《盗梦空间》等文化多美,美美与共,才能成就音乐教育的多元和担负育人的使命。

三、曲式—启示音乐教育的格局与境界

曲式学也是建筑学,作品分析特别强调对于结构的认识。我们可以举例西方古典音乐中最为重要的奏鸣曲式。奏鸣曲式代表了西方人乃至人类对于自然的观察和总结。奏鸣曲式在古典主义时期,尤其是在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作品中达到了完美的境界。奏鸣曲式的结构特点也给我们音乐教育带来思考。

奏鸣曲式三个核心部分对应音乐教育工作,可以呈现如下表述:呈示部如同音乐学,展开部如同音乐学与教育学的论证,再现部如同音乐教育学。呈示部中,主部主题出现后,如何围绕着这个主题逐步发展,为体现出音乐与音乐教育的辩证关系留下伏笔。主部主题仿佛是音乐专业的树立,此时作为音乐的表述是朴实而单纯的。展开部开始后,发展出华彩或衍生出新的元素,如同前面在复调中讲到“音乐+”所体现的一美加多美,在此随着音乐元素的分裂、创新、动机扩展、调性对比、舒缓与激情等在音乐语言的跌宕起伏展开中,完全形象地呈现出在音乐与音乐教育之间所进行的多元论证,证明了音乐教育的问题不能只在音乐专业中予以解决的深刻道理。再现部的玄妙在于主部主题再次出现时音乐语言的意境不同,也就是作品终止式所要表达的终极目的与初次出现的呈示部中的主部主题有了平实至厚重的升华。这应和了人生哲学,“少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中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终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深刻哲理。人生第三重境界的“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是一种洞察世事后的返璞归真,人生的经历积累到一定程度,通过不断地反省,已对世事、对自己的追求有了清晰的认识,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什么是需要放弃的,这时,所看到的“山”已附有高于音乐的音乐教育内涵了。

“曲式启示”让我们理解到音乐教育应该是“看山还是山”的更高境界。它融合了从主部主题“音乐”到再现部主题“音乐教育”,升华了“音乐”和“音乐教育”,最终回归到培养人、塑造人、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音乐教育专业的本质上。

四、配器—启示音乐教育的多元发展

“世上本无垃圾,只有放错了位置的财富”,这句话应用在色彩学的配器上十分准确。木管、铜管、弦乐、打击乐多个色彩音源,没有哪一个是不美妙的,但是如果搭配不合理,乐音也会成为噪音。

配器从字面上而言,是指在音乐风格和音乐气质定位时根据音乐作品的需要给声部分配乐器,即为给旋律配上多声部伴奏的过程。一件乐器的表现力总是有限的,所以就产生了配器。配器是作曲家根据音乐表现和表情的表达,选择最适合的音色去呈现作品的创造过程,用时而舍弃、时而添加、时而重奏、时而全奏的不同手法来体现音乐的深刻内涵,其目的在于准确描述喜怒哀乐的音乐情感。几个世纪来,艺术家们通过实践,总结了各种不同情绪的乐器配器方式,这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创作手段,稍有不合理的音色搭配,都会直接影响到音乐作品的实际效果,或很谐和或很杂乱。都是美妙的音色组合在一起不一定就是美好的,要根据音乐作品的个性特征来选择才会动听,乐音和噪音的合理结合也会爆发出优美的音响效果。单一美妙的音色放错了集合中的位置即成为噪音,财富变垃圾。

配器为我们的音乐教育带来的启示就是要进一步为音乐教育制定“配器法”,使音乐教育专业课程、音乐教育专业教师、音乐教育专业学子等“音乐色彩”合理并科学地构建在教育学基础之上。音乐教育专业在“配器学”式的教学体系下培养的音乐教育专业学子,形成的教育教学成果,就是和谐美妙的乐队乐章;非音乐教育体系下培养的音乐教育专业学子,由于教育标准不准确,教育成果不达标,即使“音色”再好听,个别特长再突出,组合在音乐教育的乐队合奏中也是噪音。找准音乐教育的定位与标准,在多学科互相支撑中找到本专业更加宽广的发展之路,建设音乐教育学科多元化的教育教学体系和一流师资队伍是音乐教育专业的唯一发展道路!

目前,独立设置音乐学院比较强调音乐技术方面,而在人文学科素养方面呈现不足,相关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升,所覆盖的知识结构不够全面,这些都成了我们音乐教育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未来,如果音乐教育与其他人文、艺术等学科交叉共荣,与新文科理念相通共助,从而建立一支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高水平复合型师资队伍,为人才培养方面提供更加多元而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和方法,进而不断产出一流的人才硕果,那么音乐教育发展的“配器法”必将会更加丰富,道路也将更加宽广。

综上所述,回答“音乐教育是什么”这个问题,我想用中国音乐学院“承国学、扬国韵、育国器、强国音”十二字办学理念来回答。2015年我提出此办学理念,正是基于对中国音乐学院未来发展定位的考虑,当下看来也正应和了音乐教育发展的问题。

承国学:国之典,人之学。是中华民族核心的价值理念和追求,是中华儿女的血脉和灵魂,是中国音乐学院信仰的天空和大地。承国学是音乐教育发展的根基所在。

扬国韵:形之雅,声之悦。彰显传统文化自然本真、含蓄悠远、生生不息的高雅气质,使中国音乐独秀世界之巅,绽放百姓人家。扬国韵是音乐教育培养人才综合素养的要求。

育国器:天之器,地之品。塑造人文底蕴深厚、道德情操高尚、音乐艺术精湛的综合型人才,养学子平凡而卓越之大气。育国器是音乐教育提升全民美育和审美素养的目标。

强国音:礼之国,乐之根。深植中华文化,创建世界一流,奏强中国声音;创艺术包容氛围,建文化警示机制,实现世界一流跨越式发展。强国音是音乐教育承担传承中华文化的时代使命。

中国音乐学院教育学院在这十二字办学理念指导下,秉承“平凡而卓越”的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立德树人、能力为先,立足北京、服务全国;坚持理论、技能和实践教学并重,构建中国音乐教育体系之音乐教育专业教育教学方法。培养掌握音乐与教育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音乐教育人才。

我们大家相聚北京,围绕“音乐教育专业”这一重要的美育话题,展望音乐教育发展的美好明天。相信我们的努力一定会使音乐教育事业立足音乐之美、教育之本,发挥启迪人生、开启未来的重要作用。为音乐教育的教材编撰、师资配备等国家标准建设而奋发有为,为办好人民满意的音乐教育而做出前所未有的重大贡献。

猜你喜欢

和弦音乐专业
属七和弦解决在配和声中的应用研究
常用的六种九和弦
现代音乐中常用的吉他和弦及图表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苦练和弦勇闯难关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音乐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