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清皖人曲家剧作稽考四题

2021-04-17黄胜江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安徽合肥230053

关键词:孤山

黄胜江(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安徽 合肥 230053)

作为一种极具魅力的艺术样式,南北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研治其专门之学为曲学。明清皖人曲学名家辈出,华章迭奏,据笔者的初步统计,安徽古代戏曲史上即产生了80余位文人剧作家,创作了近300种剧目,另有近30位散曲作家。其间产生了孟汉卿、朱权、朱有燉、郑之珍、阮大铖、方成培等各领风骚的作家,奉献了《磨合罗》《诚斋乐府》《目连救母劝善戏文》《石巢传奇四种》《雷峰塔》等各具风采的佳作。可以说,明清皖人曲学在中国戏曲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注]关于皖人籍贯范围,以清康熙分省时之区划为准(牛平汉《清代政区沿革综表》);据傅惜华《明代传奇全目》《明代杂剧全目》综合统计,明代籍贯可考的戏曲家中皖籍共17人,居全国分省第3位;据《全明散曲(增补版)》统计,明代姓氏、籍贯可考的散曲家中皖籍共22人,居全国分省第4位;清代皖籍文人曲家数量位居全国分省第3位(参考邓长风《明清戏曲家考略全编》)。。目前学界对于皖人曲家剧作的研究还远不充分,尤其是基础的文献资料尚存诸多有待于考辨厘清的问题,诸如欠全面、欠平衡、低质因袭乃至讹误丛生等问题[1]。笔者长期关注皖人曲家文献的考察,通过对史籍文献的考证,力图对相关明清皖人曲家及创作进行全面的文献清理与史实呈现,并对其作出一些新的判断,涉及生卒时代、世系仕履、行实著述等,依时代先后稽考如下。

一、程可中生卒考实

程可中,字仲权,一作中权,明徽州府休宁县汊口人,布衣。早岁家贫,出为童子师。与人借古书,篝灯夜读,遂博洽能为诗文。性豪放,喜交游。初入汪道昆的白榆社,后又与何白、潘之恒、梅守箕等结社。常裹粮袱被,遍游南北名山水,将卜筑雨花台下,未果而卒。事迹见钱谦益《列朝诗集》丁集卷十五《程布衣可中》、梅守箕《梅季豹居诸二集》卷十一《赠程仲权五十诗序》等,著有《程仲权先生诗集十卷文集十六卷》等。程可中喜好制曲填词,与当世曲家汤显祖、臧懋循、潘之恒、汪廷讷等均有交游,且与潘之恒为儿女亲家[注]相关交游事实如下:《程仲权先生诗集》卷六《集臧晋叔希林阁赋钟山春望仿应制体分得六鱼》、《程仲权先生文集》卷十一《寄王思延》“弟即是以是秋归新安,冬遣女嫁景升儿”,卷十一《答汤礼部启代》称汤显祖“玉韵金声,妙宫商于口吻。……杂传奇之剧,固已穷天人之至”。汪廷讷《坐隐先生集》卷八收录程可中《寄生草·赠无如丈二阙》。。《全明散曲》收录其南北散曲小令十七首、套数十三套。

关于程可中的生卒时间,目前学界未见确论,且多歧见。一种是避而不论,如《全明散曲》在程可中条仅云其为南直隶休宁人,其生卒年未予提及[2]。一种作不详处理,如《中国词学大辞典》《安徽文献总目》《历代安徽诗文名家别集叙录》等相关条目均云其“生卒年不详”。还有一种作大致推论,如《全明词》云其“生卒年不详”后,推论其“明万历年间在世”[3];《中国曲学大辞典》云其生卒年为“1541?—?”[4]123;《钟山诗文集》云其“1592年前后在世”[5]。考证相关史料,关于程可中的生年,《同寅录序》(《程仲权先生文集》卷七)明确记载:“肃皇帝御极三十三年摄提贞岁,而汊上予与同生者五十八人。”[6]121“肃皇帝”为明嘉庆帝朱厚熜,“摄提”为太岁纪年,对应地支为“寅”,由此可知程可中生于明嘉靖甲寅年(三十三年),即公元1554年。经笔者统计比较,程可中现存诗文集每一卷内大致依照年份先后相系。关于其生年,尚有可佐证者,《答潘景升》(《程仲权先生诗集》卷六)云:“屈指行年五十淹,白头青镜漫生嫌。”此诗前有《壬寅人日集黄荆宅》一诗,“壬寅”为万历三十年(1602年),按照嘉靖三十三年生年计算,此年程可中53岁,正应其“行年五十淹”之况。

关于其卒年,李维桢《大泌山房集》卷二十四《程仲权诗序》云:

余分部大梁时,督漕如山东,程仲权以丁元甫书来,始定交,相与谈秇而去……又二十年,仲权从蜀中来,过余家,余方有鄜延之役,悯余老远之塞,辍其貂帽为赠,余贻之四诗……仲权癯而有登徒之好,屡遭大病不改,与余别不数月,遂客死金陵。[7]

此次蜀中归来之访,程可中本人也有记录,其《程仲权先生诗集》卷六有《京山访李本宁先生自辛卯别夷门兹得鄜延新命逼行予亦东发魏颖超王幼度诸人以将雪见留》[6]68一诗,“辛卯”为万历十九年,此诗往前第五首为《乙巳元日试笔》,此诗往后第三首为《除夕 前一日立春》。《大泌山房集》卷八十七《方外史墓志铭》又云:“岁乙巳冬,方建元以其《佳日楼集》属余邑洪明府寄余,俾为之叙,明府建元里人也,会余起家领鄜延节,拮据兵事。”[8]此“乙巳冬”为万历三十三年冬,《除夕 前一日立春》中的“除夕”年份应是万历三十四年丙午。综合以上材料,可推知程可中卒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中。此外,程可中卒年亦可从其作品系年中得到应证,其《文集》卷十三《寄王思延》云:“弟此中与魏丞诸人约,将以丁未岁重来京山。”此“丁未”即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此年为其诗文集中系年最晚者,该文亦自陈境况云:“弟今年三婴危疾,皆在死法中……晤期自今杳不可定,此生遂作永乖”[6]160。贫病交加,老境衰颓,程可中重来京山的愿望最终未能实现,其生命遗憾地定格在了万历三十四年。

综上,程可中生于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卒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行年五十三。

二、张丙生平补考

张丙,原名延邴,字娱存,号渔村,合肥人,清道光间恩贡生,候选训导。幼慧颖秀,13岁赋《明远台怀古歌》,后科举不顺,著述自娱,与赵席珍、王垿、卢先骆、吴克俊、蔡邦甸、戴宏恩日夕酬唱,号称“城东七子”,复与胡楚材、蔡邦甸、王汝贵等结“真率诗社”。陆继辂官合肥教谕时颇受推重,选其作入《淝水兰言集》。张丙工书能诗,好友王城《题延青堂集后》诗云:“平生岂独善谈诗,度曲填词亦冠时。”[9]张丙著有《延青堂文集》《学操縵斋词》《延青堂南北曲》《延青堂诗存》(存2卷)。散曲现存《南吕·香遍满》套数1套,为题同乡赵对澂《酬红记》之作[注]张丙的大致行实,参考钱仲联主编《清诗纪事 ·道光朝卷》、蒋元卿《皖人书录》、谭献辑《箧中词》、陈诗辑《皖雅初集》、李家孚辑《合肥诗话》(贾文昭主编《皖人诗话八种》)、王揖唐《今传是楼诗话》等。。

目前,学界关于张丙的生平研究尚不充分。其一,相关研究载体形式多为著录或资料类,如《皖人书录》《中国曲学大辞典》《今传是楼诗话》等;其二,所征引材料有限,基本不出《清诗纪事 ·道光朝卷》“张丙”条的范围;其三,关于张丙的生卒行实信息未有确考,如《全清散曲》云:“张丙,字渔村,安徽合肥人。生平不详。”[10]关于张丙的行实,尚有可稽考者。

1.资料的补充。方志《安徽通志艺文考稿 ·集部二十六 ·别集类二十五》较为详细地著录了张丙的生平信息。如其载曰:

《残本延清堂诗存二卷》,清张丙撰。丙原名延邴,字娱存,号渔村,合肥人,道光恩贡,事迹具府志文苑传。丙诗毁于兵,仅存二卷:其一尚完好,题曰《鲍台集》;其一卷首已阙损,不可知其集名。民国四年,从玄孙庚叔重印,后附词七阕。《光绪通志》著录《延青堂集》,无卷数。丙年十三赋《明远台怀古歌》,操笔立就。与同县赵席珍、王垿、卢先骆、吴克俊、蔡邦甸、戴宏恩号城东七子。诗瓣香苏、陆,晚近韦、柳;词宗姜夔。陆继辂官合肥教谕时,选入《淝水兰言集》。丙又有《延清堂文集》《延清堂南北曲》,均毁于兵。[11]

另有《光绪续修庐州府志》卷四十五《文苑传》载:“张延邴,字渔村,合肥人,恩贡生,世居东乡之磨摊。幼颖悟,家贫力学,好储书,有声庠序,益肆力于诗词,精四体,书工铁笔,著有《延清堂集》。”[12]该志《选举表》(卷三十一)道光朝“合肥县学”栏有张延邴之名。对其里籍、为学等信息的著录较为详细。又《光绪重修安徽通志》卷二百二十八《人物志 ·文苑》载曰:“庐州府以诗文名者,国朝尚有……张延邴,恩贡,著《延清堂集》。”[13]《文苑》对张丙的声望做了介绍。《晚晴簃诗汇》载张丙诗二题,其小传云:“张延邴,初名丙,字渔村,一字娱存,合肥人,贡生,候选训导,有《延青堂诗集》。”[4]补充了其“候选训导”的信息。

张丙从玄孙庚叔《延青堂诗存跋》云张丙“著有《延青堂文集》《延青堂南北套曲》《延青堂制艺》各种,咸丰时毁于兵燹,其他著述多散佚,兹所印者,特一鳞一爪耳”[9]。《延青堂诗存》今见存者二卷,为1914年排印本,扉页有张文运的书名题署,前有1914年乙卯冬日吴鼎云之《延青堂诗存序》、方外晴霅之《序》。分二卷,其一尚完者题曰《鲍台集》,收诗《丁亥元日》等32题,附他人和作2题;其一卷首已阙损而不可知其集名,收诗《积雨》等74题。《诗存》后有《延青堂诗存诗余》7首,包括【卖花声 ·人日】等。《诗余》后为《附录》,包含陆继辂《题延青堂诗集》《张秀才丙渔村图》《张秀才丙久不见过口占寄怀》诗3首、王城《题延青堂集后》诗1首以及张丙从玄孙庚叔的《跋》。

该集只是张丙著作的一部分,然通读全帙,却提供了张丙其人的不少信息。一是感知其文学创作的风貌,可以参证庚叔《延青堂诗存跋》所云的“行文朴貌似南丰,而简洁则具体柳州,骈体雅博工整,虽萧山秀水不能过也。诗则瓣香苏陆,晚乃滂沛恣肆,不名一家所诣,与韦柳相近。词则专宗白石而不喜富丽”[9]。其中的一些篇目值得关注,如上卷《感逝》表达了对生命的思考,《柘皋》表达了对贫民受水灾之苦的同情,《咏寿春古迹》《客有陋吾乡山水者赋此答之》等表达了对乡邦风物的自豪,《壬寅感秋》中“追思往事怆难论,流毒人间有祸根”“呜咽吴淞水不平,炮台高列贼纵横”等句则是对鸦片战争后时局的反思与忧虑。二是介绍了其师友,如卷二有《怀师友诗》,提及申南村、方韵斋等师长,《暮岁怀里门诸子》对吴克俊等人的怀念情真动人。卷一的《四十自述》提及“浪得城东七子名”,卷二的《酬金门再叠韵》提及“近与金门及程罗诸君结续率真社”,则对其结社情形直接交待。三是知其亲属大致情况,如《先大人讳日》提及其先父祭日及其二子麟度、麟臻年皆二十,《伯兄四十初度和仲兄韵》可知其兄弟客游情形,《寿内》诗“偃蹇风尘面目黧,耦耕合杖老莱妻”则表达了对妻子的亲切与愧疚之情。还有《四十自述》《五十述怀》等能直接感知其心迹行状。

2.生卒年推考。《延青堂诗存》卷二有《五十述怀》,其诗云:“生年值五旬,我母八十一。伯兄十年长,仲亦踰五秩。”其后有《丙子七月二十六日家慈六十寿辰以持大母服未阕坚辞称觞且促丙省试甚急抵寓后敬成一律》,诗云:“椿庭一去泪淅淅,十载慈帏两鬓斑。垂老尚萦儿女累,报恩无奈子孙孱。寝门此日偏离膝,客馆新秋易怆颜。蜗角微名同嚼蜡,称觞空负彩衣班。”[9]因方志明确载录张丙为道光间恩贡,故推算前诗中的“丙子”为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此年七月张丙母亲六十岁,则张母生于乾隆二十二年丁丑(1757年)。据《五十述怀》所云:“生年值五旬,我母八十一”,则张母八十一岁时,张丙五十岁,道光十七年(1837年),张母八十一岁,此年张丙五十岁,则张丙生年为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另张丙在《五十述怀》提及“我父见背时,我年甫及冠”。可大致推知其父卒年在嘉庆十二年(1807年)前后。关于张丙的卒年,其《诗存》中系年最晚者是卷二的《壬寅秋感》,此“壬寅”为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此年张丙55岁。另卷二《酬金门再叠韵》有“老去恋故交,马齿将望六”之句。张丙的具体卒年暂不能推定,应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之后,行年不少于55岁。

综之, 张丙,原名延邴,字娱存,号渔村,合肥人,清道光间恩贡生,候选训导。其生年为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卒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后。幼慧颖秀,后科举不顺,著述自娱,工诗词书画,文名于当世,著有《延青堂文集》《学操縵斋词》《延青堂南北曲》《延青堂诗存》等。

三、孙清黼及其《梅花梦院本》新考

张丙《延青堂诗存》卷二收录《海棠和孙野塘清黼韵》四首及《怀师友诗》十首,在《怀师友诗》第九首中有云:“清词早岁擅才名,竟把芙蓉朝玉京。成佛升仙浑不管,梅花梦底证三生。”该诗尾注云:“寿州孙野塘明经清黼,绮岁清才,曾谱《梅花梦院本》,又绘《手把芙蓉朝玉京》小像,竟成谶语!”[9]此处提供了一位新见曲家及剧目——孙清黼及《梅花梦院本》。

学界关于孙清黼及其著述的研究,目力所见有《皖人书录》著录其《五代记七十七卷》,云其“字章白,寿州人,道光戊子(1828年)优贡生。考取八旗宫学汉教习,庚寅(1830年)卒,年二十七”[15]。可推知其生年为嘉庆九年(1804年)。《清人别集总目》著录其“碧云山房诗集约存6卷附录碧云山房小草2卷”,南图、安庆有藏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排印本[16],其著者小传基本同《皖人书录》。《清代家集叙录》在“孙传檙”条云其从堂伯/叔祖“孙清黼,道光戊子(1828年)优贡,有《碧雪山房诗集》《香乘》等”[17]。《安徽文献总目》“孙清黼”条著录其《乡乘土音释诂一卷》《碧雪山房诗集约存六卷》《碧雪山房小草二卷》《梅花梦》。其著者小传亦不出《皖人书录》[18]。以上著录,只有新近出版的《安徽文献总目》提及《梅花梦》,然未明确其文体体制,且在介绍孙清黼著述时有歧见,如是“碧雪山房”还是“碧云山房”,表述不一。考证相关文献史籍,可得出更多孙清黼及其著述的信息。

《光绪寿州志》卷三十二《人物志 ·文苑》载孙清黼小传云:“孙清黼,字章白,优贡生,八旗宫学教习。孝友直方,言笑不苟,清才隽品,天不永年。工诗词,善书画,著《碧雪山房诗集》《梅花梦》《香乘土音释诂》,当代名流咸钦慕之。”[19]该志《选举志》(卷十七)载其为道光八年戊子(1828年)优贡。《光绪重修安徽通志》的《选举志》(卷一百七十二)同《寿州志》。《光绪凤阳县志》卷十八《文学》[20]、《光绪凤阳府志》卷十八《文学》[21]所载小传均注明出自《寿州志》。关于孙清黼之妻,《光绪寿州志》的《舆地志 ·冢墓》(卷三)载:“优贡考取八旗宫学教习孙清黼、妻节孝姚孺人合葬墓在城北散家冲。”[19]又该志《列女志 ·节孝》(卷二十七)载曰:“优贡生孙清黼妻姚氏,年二十七夫故,苦守。”[19]其妻亦见载于《光绪凤阳县志》卷十九《列女》、《光绪凤阳府志》卷十九《古列女》、《光绪凤台县志》卷十四《列女志》。

关于孙清黼的著述,《光绪寿州志》卷三十四《艺文志》收录了其数首诗作,其题分别为《苦霜操》《寿春东凫陵坑故诸侯王所葬也见越绝书》《古戟》《古剑》《汉镜》《拟淮南王招隐士》《重游春墅二兄琅琊山馆用杜工部何氏山林诗韵》等。《光绪凤台县志》卷二十亦收录《拟淮南王招隐士》。《清代朱卷集成》在“孙传檙”条载其从堂伯/叔祖“孙清黼,禀生,道光戊子优贡,考取八旗官学教习,著有《碧雪山房诗集》《香乘》《梅花梦》《土音释诂》《牡丹轩》等卷。叔祖母姚,旌表节孝”[22]。此处补充了孙清黼《牡丹轩》的著作信息。《梅花梦院本》今未见,暂不知其具体演述之事。古典戏曲史上以《梅花梦》为题的剧作有数本,如陈森以张若水与梅小玉姻缘事为题的《梅花梦》传奇、张道以小青故事为题的《梅花梦》传奇、汪叙畴以掌书仙官与梅花仙子两世姻缘为题的《梅花梦》传奇等[4]524。

综之,孙清黼(1804—1830年),字章白,寿州人,优贡生,八旗宫学汉教习,早逝。著有《香乘土音释诂一卷》《碧雪山房诗集约存六卷》《碧雪山房小草二卷》《牡丹轩》《梅花梦院本》等。

四、孙佩琳及其《孤山梦传奇》新考

孙佩琳,字禹珍,号兰痴,采石人,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拔贡领乡荐,道光二年(1822年)中举人。工书画古文辞,尤长于诗。常慕李白之为人,诗亦深得谪仙神韵。著有《襟江楼诗草》《孤山梦传奇》等。

关于《孤山梦传奇》,未见相关戏曲书目著录,较早对其披露的是20世纪90年代的《安徽人物大辞典》及《马鞍山市志》。进入新世纪以来,亦仅见《马鞍山市雨山区志》及《明清安徽妇女文学著述辑考》“孙芙”条旁及。上述著述对《孤山梦传奇》及作者孙佩琳的字号、科举、行实、著述做了简单的著录,然限于体例及见闻等因素,相关文献未见披露,介绍也较为粗略,且有错讹者,如《安徽人物大辞典》将孙佩琳著录为“徐佩琳”[23]。经考证,孙佩琳及其《孤山梦传奇》实有可资新见者。

《民国当涂县志》的《人物志 ·文学》载孙佩琳小传云:

孙佩琳,字禹珍,号兰痴,由拔贡领乡荐,工书画古文辞,兼善骈俪,尤长于诗,甫脱稿,辄为四方传颂。座师茹古香、徐少鹤两学士尤雅重之,留居京师,每指以语人曰:“此江南才子也!”然数奇,三上公车不第,遂决意进取。慕太白之为人,徜徉山水,所居襟江楼与谪仙楼对峙,流风所被,潇洒出尘,诗亦深得谪仙神韵。尝与友唱和,限烛三寸成七律三十首,才华骏发,人以为太白后身。五十无儿,题太白墓云:“先生之子虽早逝,馨香不断诗子孙。”又云:“我亦先生诗子弟,愿后继者,千秋万世骚人墨客,群奉先生为至尊。”其胸次可知。有女一,亦能诗,故挽云:“问身后谁浇三尺孤坟,犹幸中郎有女;想人生不过一场大梦,何妨伯道无儿。”其自伤如此。著述甚富,俱佚,仅存《襟江楼诗草》及《孤山梦传奇》行世。弟瑶圃、侄女仙子亦皆以诗名。与琳同时,有朱芷江、朱茉香、羊献文、陈立斋、陈实夫、成琢堂皆丹阳人,能诗文,与琳善,各赠以诗,俱详诗草。《襟江楼诗草》采访册。[24]

小传对其科举、师承、才情、著述、家族、交游等作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对了解孙佩琳的行实大有裨益。《民国当涂县志》的《艺文志 ·集部》又载《孤山梦传奇》曰:

《孤山梦传奇》,清孙佩琳著。佩琳《襟江楼诗草》有《客中清明》七绝四首,其二曰:“孤山一梦了无痕,檀板声中哭鬼魂。偏惯替人弹墨泪,暗风吹雨坐黄昏。”自注云:“曾谱《孤山梦传奇》。”今未见。[24]

由上可知,《孤山梦传奇》在《民国当涂县志》修纂时已遗佚,相关戏曲书录亦未有著录。戏曲史上有清代无名氏撰《孤山梦词》传奇,演述冯小青之事。观音坐下拈花弟子因一念思凡被谪尘世,凡名冯小青,因父早逝,母女孤苦相依,因贫被卖至武林冯老二为妾,遭正妻姜氏嫉妒,被发落至孤山别院居住,小青自感青春禁锢,年华空逝,抑郁而终[25]。冯小青死后葬于西湖孤山北麓。孙佩琳的《孤山梦传奇》是否演述小青故事,暂不可考。

关于孙佩琳的科举情形,《光绪重修安徽通志》卷一百七十二载嘉庆癸酉(笔者注:十八年,1813年)拔贡,有孙佩琳之名,该志卷一百六十四载道光壬午(笔者注:二年,1822年)举人,有孙佩琳之名,注为“当涂人”[13]。

关于孙佩琳的见存作品,《襟江楼诗草》暂未见,而《民国当涂县志·艺文志》收录较富,其文有《清观音阁置田碑记》《清重修承天序言》两篇,其诗有《游藏云寺》《登太白楼感赋》《泊金柱关》《叶家桥留别羊献文》《游横山访陶贞白隐居故址》《自丹湖买棹回采石》《樊若水量江处》《登太白楼用佟中丞赠林令韵》《太白楼怀古》《太白楼次瑶圃弟韵》《采石矶》《思瑾亭》《睢阳庙》《谢公桥》《豫章烈女墓》《闰重阳登翠螺》《采石园得晋元康五年砖尹石琴砚诗以谢之》《陈公堤春柳》《三元洞次响泉赵乔梓原韵》《读重建虞忠肃公碑用李义山韩碑体韵》《施墨池示豫章烈妇长歌依韵和之》《过准提庵有感》《准提庵访朱芷江用尹雪蕉》《过丁兰庙感赋》《昭明阁》《端午三元洞次吴石生韵》《午日施墨池招饮三元洞用石生韵奉谢》《墨池招同小九华避暑》《太白楼即事次金别驾韵》《谒太白墓》《谪仙祠》等31题。上述诗文,有乡邦风物的描述、友朋交游的唱和、金石名物的题赞、古迹风流的凭吊等,其中有关李白的诗题较多,可应证前引《当涂县志》关于孙氏“慕太白之为人,徜徉山水……流风所被,潇洒出尘,诗亦深得谪仙神韵”之论。

综之,孙佩琳,字禹珍,号兰痴,安徽当涂人。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拔贡,道光二年(1823年)举人。因三赴会试不第,遂绝意仕进。追慕太白,深得其神韵,徜徉山水,著述甚富,有《襟江楼诗草》《孤山梦传奇》等行世。

皖人曲学在中国戏曲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其研究尚不充分,尤其是基础的文献资料尚存诸多有待于考辨厘清的问题。通过相关史籍文献的考述,可对程可中、张丙、孙清黼、孙佩琳四位明清皖人曲家及创作情况进行较为明晰的史实呈现,力图复现明清历史中皖人的文学活动、生平行实、曲学成就等,为徽皖地域文化研究、明清曲学的宏观研究提供文学地理学层面的借鉴与参考。

猜你喜欢

孤山
孤山寺迹何处寻
何鑫业孤山不孤
建成好班子 转变面貌奔小康——记河北省兴隆县人大常委会驻孤山子镇地厚村工作队
孤山玉
西湖
西 湖
清平乐
当雾霭遮住了远山
林和靖与梅云——孤山梅林里的爱情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