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西北地区生态宜居城市建设路径探析

2021-04-17邱占勇张依欢曹在学

关键词:宜居城市西北地区生态

邱占勇,宋 磊,张依欢,曹在学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传媒与艺术学院,辽宁 阜新 123000)

0 引言

辽西北地区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模式显然属于“资源型生态宜居城市”范畴,为此,必须根据当地的自然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等来设计城市发展路径。

1 辽西北地区的生态特点

辽西北地区主要指辽宁省西北部低山丘陵地带,北为科尔沁沙地,东接辽河平原。包含辽宁省的朝阳、铁岭、阜新及沈阳北部的康平等地。从自然生态层面来说,辽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是其生态环境脆弱的主要原因。而近代以来对矿产资源高强度开发、对森林草场等自然资源不合理利用加速了当地生态环境的恶化。朝阳、铁岭和阜新地区的生态表现出以下特点:

(1)降水不足,风沙、干旱严重

这一地区受北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影响,昼夜温差较大、日照长、积温高和降水少,沙化严重,水资源不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相当于辽宁全省平均水平的74%。朝阳市年平均降水量为450~580mm,铁岭市年平均降水量为460mm,阜新市年平均降水量为481mm。这一地区的大风天气频发,平均最大风速达到15m/s,较强的风力、干旱的地表以及毗邻科尔沁沙地等一系列因素造成了这一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尤其冬春两季大风扬沙等风沙灾害频发。

(2)森林覆盖率低

作为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重要地区之一,辽西北地区的林业基础相对薄弱。据统计,1949年阜新市的森林覆盖率仅为3.1%。随着国家植树造林政策的支持,这一地区提高了森林覆盖率,至2013年,辽西北地区森林覆盖率为21.21%。由于基础相对薄弱,辽西北地区森林覆盖率仍然比辽宁全省平均水平低两个百分点。气候干旱少雨,河道干枯,地下水位下降,扬沙不断,更是加大了这一地区人工绿化的成本。

(3)近代以来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加剧了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

历史上,辽西北曾是水草丰美、生态良好之地。据史料记载,直至明末清初,封禁的三大牧场(大凌河、盘蛇驿、养息牧)基本保持着原始状态。清朝末年开始,由于移民的大量涌入,开荒种地,导致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甚至已无牧马之地。新中国成立之后,地方政府陆续开始推进该地区的生态修复。受“三年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直到改革开放,这一工作才得以继续,但森林植被恢复进程比较缓慢,这给科尔沁沙地南侵创造了条件。至2017年,辽宁省沙化土地面积510 696 hm2,占全省总面积的3.45%,其中:流动沙地679 hm2,半固定沙地4 930 hm2,固定沙地352 667 hm2,沙化耕地151 995 hm2,露沙地425 hm2。沙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沈阳市的康平县和法库县、阜新市的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和彰武县、铁岭市的昌图县、朝阳市的北票市和建平县及盘锦市、葫芦岛市的个别县(市、区)。其中大面积的风沙地,主要分布在辽西北的彰武、昌图、康平和建平等县境内,占辽宁全省风沙土总面积的80%以上。

(4)当地对矿产资源大规模高强度开发所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辽西北地区矿产资源种类较多,储量丰富,储藏有大量的煤炭、硅灰石、沸石、膨润土、石灰石、铁矿、金矿、锰矿等,尤其以煤炭资源最为丰富。辽西的阜新、北票煤炭开发均超过百年历史,铁岭的煤炭开采也已经超过半个世纪。在几十年甚至近百年的开采(包括日伪时期的掠夺性开采,计划经济时期的大规模开采以及改革开放后国家、集体、私营多种经济形式下的开采)中,产生的矿山环境问题非常突出。

尾矿库、排岩场、采矿坑等矿山开采废弃物是矿山开采的主要副产品,不仅挤占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原生态植被也遭到了破坏,使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仅以阜新的采煤沉陷区为例,沉陷区面积达101km2,受损住宅建筑面积1 470 000 m2,受灾居民达7.8万人。阜新的海州露天矿,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露天矿,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过度开采,已面临枯竭,并形成了长4 km、宽2 km的世界最大人工废弃矿坑和占地14.8 km2的矸石山,严重威胁着城市地质安全和生态环境[1]。

2 辽西北地区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原则

(1)城乡融合原则

农村与城市是相互依存、功能互补的关系,二者协同发展推动着城市文明的前进。一方面,城市为农村的社会发展带来新的思想、新的技术、新的工具,提高了农村生产效率,促进了农村风貌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另一方面,农村的发展,哺育着城市文明的健康发展。就生态环境而言,城市生态环境与其周边乡村生态环境是相融相生的关系,不可能存在城市生态孤岛。

(2)因地制宜原则

在辽西北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必须借鉴其他地区已有成功经验,又不能完全复制照搬,要结合当地自然资源禀赋、生态特征及历史人文环境等条件展开。

(3)城市紧凑型原则

生态宜居城市建设要求减少对资源的浪费,城市的盲目扩张会加大维护成本和政府的财政支出。辽西北3市都属于人口净流出城市,城市建设必须考虑城市人口现状及未来变化趋势,考虑城市财政状况,不能盲目建新城弃老城,搞城市扩张。

(4)平衡发展原则

GDP、幸福指数和可持续性共同构成了“城市发展铁三角”。辽西北地区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更需要注重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之间的平衡,从可持续性的角度合理规划生态宜居城市的发展方向与发展模式。通过调整经济发展方向,优化产业布局,拉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居民收入,提高GDP质量。通过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改善城市能源结构,实现绿色生活、绿色发展。

3 辽西北地区生态宜居城市建设路径

3.1 区域协调联动,逐步改善辽西北地区整体生态环境

科尔沁沙地南缘(库伦)经沈阳北、阜新北、朝阳全境至河北省平泉区域是辽西北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区域,生态区位十分重要。辽西北3市及与之相邻的内蒙古东南部地区要按照因害设防、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国家层面主导下,实行区域协调联动,持续发力,推进该区域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主攻困难立地荒山造林,优先抓好防沙治沙、农田防护、水土保持等工作。只有在辽宁与内蒙古600 km省(区)界上筑起绿色屏障,才能保障辽西北地区的生态安全。

3.2 积极进行工业遗存治理与利用,实现向综合性城市功能转变

(1)有害遗存治理

加大对工矿区和采煤沉陷区等矿区废弃地的生态环境矿进行治理修复,将采煤沉陷区治理包袱变为独特的发展资源,通过开发新兴产业,变废为宝、点石成金,促进矿区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2]。例如,阜新某企业首创“制坯不用土、烧砖不用煤、造纸不排水、发电靠余热”的煤矸石高效利用技术。

(2)工业遗存利用

辽西北地区有着百年煤矿开采史,铁矿其他矿产资源的开采也具有较长历史。煤炭工业的工业遗存存量巨大,在对百年工业遗存的保护利用上,要坚持以人为本、规划先行、生态和功能为先的理念,在重现风貌、重塑功能、体现特色、传承工业文明上下功夫,通过活化利用工业遗产和发展工业旅游等方式,使其从“工业锈带”发展为服务于人民群众的休闲健身、观光旅游、双创空间、新型产业空间和文化旅游场地的“生活秀带”。如1953年正式投产的阜新海州露天煤矿于2005年关闭后,在露天采矿遗址上建起了集旅游观光、商务休闲、科普实践、传统教育、工业忆旧、探险体验于一体的世界现代工业遗产旅游项目——阜新海州露天矿国家矿山公园,现在已成为阜新市的新地标。同样,阜新市新邱露天矿,于2001年宣告破产后,留下了千疮百孔的露天矿坑和绵延数里的矸石山,2018年,阜新市新邱区依托百年矿山特有的地表肌理,建设越野赛道,开拓性地将恢复环境、治理生态、赛事经营及产业培育有机融合在一起,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探索了一条新路。

3.3 完善城市水功能,改善城市水环境

(1)进行城市水环境治理

污水管网属于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是污水收集、处理的关键环节,在保护水资源和改善环境中有独特作用。在污水管网建设中,加速雨污分流,提高污水处理和利用率,助力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在经济发展中,从创新中水综合利用方式入手,强化污水处理厂与企业的对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2)治理好城市河道,建设城市湿地,改善空气湿度

干旱少雨的辽西北急需提高空气湿度来改善人居环境,城市河道是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要针对辽西北地区整体降雨量小、季节性强的特点,对城市河道进行景观绿化、水利建设、防污治污等方面的综合治理及生态修复。在不违背生态发展的前提下,通过保留原有野生植被,适当增加外来物种来进行生态护岸,以河岸的生物多样性创造丰富的滨水景观[3]。

为了使河道生态系统回归稳定的自然状态,要实施积极人工干预措施,营造适合水陆两生的植物生长空间,保护河流动植物繁殖,维护河流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在河流中增加湿地、洼地、浅滩等具有自然特征的河道形式,增强河道生态性。

3.4 对城市进行海绵化改造

针对辽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水生态脆弱、年降雨量小、蒸发量大等水文气候特征,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引领城市发展。在城市新区规划建设和老城区改造过程中,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低影响措施,通过铺设透水砖、建设调蓄池等设施,实现雨水资源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提高雨水利用率,进而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减少城市洪涝灾害[4]。

3.5 开展节水型园林绿化

针对老旧城区树种老化,缺乏观赏性的实际,在园林绿化过程中逐年更新极易产生飞絮的老旧树种,而代之以观花赏叶抗寒品种为主,以乔灌草高中矮搭配,颜色交互,花期交错为宜,可以进行海棠树(红花)、暴马丁香(白花)、槐树(紫花)、金钱榆(黄色)与紫叶李(紫红)搭配建植。同时穿插种植低矮灌木如榆叶梅、石楠、树状月季、锦带花等;园林绿化应采用节水滴灌技术,这样既有利于城市节水,又利于花草灌木生长,有效防止夏季高温条件下传统水车喷灌给花草带来的生理性伤害。

3.6 建设生态社区

(1)通过小区植绿,改善微气候环境

生活小区的绿化,包括道路绿化、楼宇空间绿化、小型公共绿地绿化。按照乔灌草搭配,易于养护管理、适应辽西北当地自然条件的原则,建立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的小区人工植物群落。通过植物群落的光合、蒸腾、吸收和吸附,防风降尘、减轻噪音、吸收并转化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净化空气和水体。在调节小气候的同时,还能创造宜人的自然景观,为居民提供游览、休憩、交流的休闲场所,营造生态良好的生活环境[5]。

(2)分步实施老旧小区改造

辽西北地区立城时间长,城市发展历史欠账多,在小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很多小区都存在水、电、暖、通信等管网老化、道路破损、私搭乱建、绿化率和绿化层次低、落后等情况。在社区功能方面,不仅养老、抚幼、文化娱乐、健身等公共服务设施不到位,车辆存放也日益拥挤。要按照“最大限度提升居民的舒适度”原则,对城市的老旧小区实施改造,主要是完善基本的配套设施;在改造中建设公共活动场地、配建停车场、活动室、物业用房等;进一步完善社区的养老、抚幼、文化室、医疗、助餐、家政、快递、便民等设施及公共服务。

(3)积极推进垃圾分类

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实现资源再利用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也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垃圾分类关系人类生产生活环境未来。要通过政府引导,社区和社会组织配合,居民积极主动参与等方式,实现城市环境治理的协同推进。在规范物业管理上,将生活垃圾分类执行情况和实际效果纳入物业服务标准体系,引导物业服务企业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管理。

4 结语

在辽西北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对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建设宜居城市是提高城乡人民生活质量的迫切需要,也是资源型城市实现转型的基本内涵。

猜你喜欢

宜居城市西北地区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近60年西北地区森林资源变化分析与思考
三集一体机在西北地区适用性分析
Три самых благоустроенных города Китая
--Циндао,Куньмин и Санья
西北地区首届课博会在宝鸡召开
生态
宜居城市道路横断面布置形式选择标准
关于老年宜居城市的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