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脱贫致富的渡口
2021-04-17铭瑄
文/铭瑄
东辽河和西辽河在铁岭市昌图县交汇成辽河干流,经百里而至方家船口。当年,辽河边的这个小村庄因渡口得名,往来康平县、内蒙古方向的客商皆由此经过。后来,古渡口随着河道变迁而废弃,村子也失去了往昔的繁荣。2013 年,方家船口村被定为省级贫困村。有的村民自嘲道:“这下俺们村穷得都全省知名了!”
话音未落,3 个陌生的身影便出现在村里。他们在房前屋后跟大家唠家常,到田间地头帮村民种玉米,村民们渐渐了解到,这是辽宁省机关事务管理局派来的扶贫工作队,来带领大家脱贫的。
“神仙都救不了,咱们更得帮”
通过一段时间的走访,工作队发现一个突出问题——尽管很多村民明明知道自己穷,却没有对好日子的追求,守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得过且过,甚至有的村干部也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一名年轻队员无奈地说:“要是自甘贫穷,就连神仙也救不了!”
“神仙都救不了,咱们更得帮!”时任工作队队长倪新民斩钉截铁地说,“扶贫先扶志,我们就要帮他们先立起‘志’来。”
工作队随即组织了一次主题党日活动,带着村里几十名党员到凤城市大梨树村参观。在“干”字碑前,倪新民语重心长地说:“今天不是带你们游山玩水来了,是来看看这些绿树的根。这根扎在大梨树人一锹一镐刨出来的土里,这根扎在‘过上跟城里人一样的生活’的志向里。咱们村现在的起点可比原来的大梨树村强多了,有什么理由在屋里睡大觉?党员能不能带个好头?”很多党员觉得脸上火辣辣的。
回来后,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一道研究制订了科学的脱贫工作规划,确立了“一年村容村貌大变样、三年脱贫摘帽、五年形成‘拳头’产业”的工作目标。
为了让村民们树立起改变贫穷现状的信心,工作队决定先为村里修水泥路。很快,修路的工程车就开进了村。10 公里水泥路通车后,工作队又协调“美丽乡村”项目。7000 平方米文化广场建起来了,2000 延长米的路边沟整修完毕,各家各户经过统一规划设计的白院墙、绿大门都修缮一新,整个村子散发出浓郁的满族风情。不到一年时间,方家船口村旧貌换新颜。脱贫攻坚带来的变化,村民们看在眼里、喜在心上,他们脱贫致富的热情终于被点燃了。
“我们要脱贫!”村民们来找村干部,村干部来找工作队,工作队说:“我们要从土里刨金子!”他们请来省农科院的专家,在专家的指导下带领村民种植特种玉米。这种玉米对种植技术要求不高,而且厂家签约收购,收购价格达到普通玉米的3 倍以上。到了年底,签约的村民数着一捆捆的钱笑得合不拢嘴,纷纷表示:“种了这么多年玉米,从来没想到能挣这么多钱!”
“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2017 年,方家船口村成立了昌图县久盛果木蔬菜专业合作社,将种植的应季蔬菜销售到周边市场。不过,由于产品没啥特色,附加值又低,效益还赶不上种特种玉米。
有一次,村“两委”班子到抚顺考察蘑菇种植项目,在高速路口看到很多温室大棚,里面种的草莓每公斤竟然能卖到50 元,一下子让他们震惊了。一周后,他们便赶赴被誉为“草莓之乡”的丹东东港市考察,种草莓致富的梦想在村干部的心中逐渐清晰起来。
然而,村民们对此并不太“感冒”。不懂技术、担心销路,村民们说啥的都有。尤其是得知建一个高标准草莓大棚需要一大笔钱后,村民们更是把头摇成了拨浪鼓。
面对质疑,村党支部书记王开朗信心十足。此前,他已对草莓种植难度和销售市场进行了深入调查,确信种植草莓既适宜当地气候,又能迅速打开销路。王开朗鼓励大伙儿说:“看准的事就要干,咱们就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方家船口村党支部书记王开朗(左)和第一书记战洪波(右)在草莓大棚里谋划美好未来
脱贫户杜振山靠养牛实现增收致富
在镇里的大力支持下,2 座高标准温室大棚在村头拔地而起,合作社又从东港高薪聘请来拥有20 多年草莓种植经验的技术员,手把手教大家种草莓。2018 年元旦,个大、实心、甜美的头茬草莓一上市便受到极大欢迎,周边地区的顾客纷纷前来抢购,即使卖到每公斤100 元的高价仍然一果难求。村干部和入股的贫困户们笑逐颜开,之前提出质疑的村民惊讶不已。
受到鼓舞,村民们更有信心。接下来几年,草莓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大棚增加到13 栋,种植面积达到30 亩,年产草莓10 余万公斤,成为辽北地区最大的草莓种植基地,产品打入沈阳、铁岭市场,并远销上海、广东、云南等地。村里的草莓不仅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A 级认证,还注册了“振兴红”商标,更实现了产品可追溯。人们都说,“振兴红”草莓红了。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的好日子”
在方家船口村,随着工作重心由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贫困户”一词已经成为历史,“脱贫户”是他们的新标签。驻村扶贫两年多,第二任工作队队长战洪波见证了全村32 户脱贫户生活的改善。
72 岁的脱贫户王淑华,曾因老伴突遭车祸去世而患上了精神病,近年来病情好转,能与人正常交流了。这两年,她家种的玉米卖了好价钱,还在院子里养起了鸡鹅,住的房子也得到了免费维修。去年,村里给她儿子安排了公益岗,这样能确保娘儿俩有稳定的收入。老人常说,过去生活太困难,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帮助下,生活明显改善,不仅不愁吃不愁穿,住得也好。讲到动情处,她激动地一边抹眼泪一边说:“感谢共产党!感谢共产党派来的好干部!”
前些年,村民齐国发的老伴得了重病,家庭也因此返贫。实施脱贫攻坚以来,齐国发家享受到医疗扶贫政策,老伴看病吃药不再花钱,家庭负担一下子减轻了不少。齐国发还承担起村民组街道保洁工作,每个月有几百元固定收入。
脱贫户杜振山的媳妇身体不好,随时需要照顾,他不仅无法去外地打工挣钱,就连在本村大棚里干活儿都安不下心。工作队帮他在院子里建起牛棚,又帮他贷款买了头小母牛,这样他足不出户就能挣到钱。几年过去了,1 头母牛变成了3 头母牛,去年他靠卖小牛犊实现稳定收入2 万元。不爱说话的杜振山,提起这事就激动地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的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