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量之外,原创如何破局?

2021-04-16忻颖

上海戏剧 2021年2期
关键词:原创音乐剧创作

忻颖

2018年,综艺节目《声入人心》将音乐剧这一小众文艺带入大众视野之中,在演出人气与剧场票房激增的同时,有更多人发出诘问——中国原创音乐剧何时才能出现“爆款”?尤其是在全球疫情的大背景之下,华语音乐剧创作之路愈加亟待探索,“原创”二字已成为从业者密切关注的重要话题与课题。

“在构建一个健康的行业环境所必备的所有要素里,我们先拥有了有号召力的演员这一部分,但是我们仍然在等待其他更多有利因素出现,如此才可能成就一部经典的原创作品。”知名作曲家金培达这样说道。

本土原创没有停下脚步

近几年,音乐剧市场风生水起,综艺节目《声入人心》推动不少音乐剧演员成为大众熟知的明星,也带火了音乐剧市场,不少热门剧目一票难求。据上海市演出行业协会统计,音乐剧市场的消费数据增速在11项演出类型中排于首位:2019年全市专业音乐剧场演出752场,同比增长41.1%;迎来观众72万人次,增长48.4%;剧场票房收入1.4亿。

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尽管音乐剧明星也贡献了相当大的吸引力,但仍然是原版引进剧目收割了绝大多数的市场份额。上汽·上海文化广场副总经理费元洪坦言,这一现象在当下中国音乐剧第一重镇上海尤为典型。“中国音乐剧市场引进剧目占大头,这在其他国家是少见的,欧美市场以原创自制为主,日韩市场有一大部分是购买版权再本土化,但中国观众尤其是上海观众格外青睐国外引进剧目。当国际音乐剧在这里获得更多的市场和场次时,也给了本土原创更大的压力。对于原创音乐剧来说,困难不仅在资金、专业人才和创意,也在如何寻找有公信力的平台让观众看到原创。”

更多的资本看到了音乐剧行业的潜力,也意味着市场也变得更为复杂,业内人士当然希望“流量”输入的观众能最终留下成为音乐剧的观众,但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以费元洪的话说,“一半的剧把观众拉进剧场,一半把观众推出去”。“在这个时代,观众的选择很多,不一定非得看戏不可。戏不好,体验差,观众可能就不再来了。因此在市场增长的同时,作品也要以更高的艺术标准打动观众。”

可喜的是,随着业界的不断努力,以及越来越多的观众尝试拓展自己的欣赏范围,一些有实力、有潜力的原创音乐剧获得了更多的展示空间和机会。以文化广场主办的“原创华语音乐剧展演季”为例,这个展演即将在明年步入第10个年头,过去9年共有39台101场原创剧目在文化广场主剧场内上演。

让费元洪感到欣慰的是,展演季从9年前“找几部戏参加展演都困难”,到作品“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越来越多”,可选择的范围也越来越大,让优中取优成为了常态。“说明即便行业在遭受疫情打击之下,原创的脚步依然没有停下。”费元洪说。

在去年上海入冬以来最冷的一天,几近75%满场的观众在文化广场里以火热的现场气氛迎接原创音乐剧《在远方》的上演,毫无疑问,很多观众是冲着主演、人气音乐剧演员阿云嘎来看演出的,阿云嘎也为这部原创投入了很大心力,不但作为主演,还首次参与了作曲,《在远方》中包括主题曲《何处是远方》在内的7首曲目,均由阿云嘎创作。“我还在一个学习的过程中,希望能探索中国音乐剧的表达方式。”阿云嘎说。而为原创音乐剧添砖加瓦,也是阿云嘎做这部剧的初衷。“原创作品做起来很难,但我们不能老用别人的音乐剧去汉化,我们应该去关注我们身边打动人的故事、中国人的情怀和感动。所以我觉得做这部剧是很有意义的。”

以孵化为未来积蓄能量

在全面投身音乐剧创作之前,金培达曾因众多精彩的电影配乐作品而为人熟知。但是在尝试了音乐剧作曲之后,他觉得自己找到了更广阔的创作天地。除了做音乐剧作曲,这两年金培达还为培育音乐剧的未来力量而投入心力。借鉴西方音乐剧成熟市场以多轮工作坊为核心创作模式的“华语原创音乐剧孵化计划”正是这样一个致力于以科学且行之有效的孵化模式带动中国原创音乐剧力量的个体成长的平台。孵化计划自每年12月启动作品征集,为创作团队配备稳定的导师与制作团队,并建立大师班、一轮、二轮汇报与选拔机制,不仅为创作新人在内容层面提供辅助,更为新创作品建立面向观众与市场的有效输出路径。

年轻的创作者们除了获得资深导师团队的专业加持,更得到了作品破土而出后的阳光雨露。青年创作者孙浩程就是这项计划的受益者,他的两部作品《南唐后主》《南墙计划》分别入选了两届孵化计划,其中《南唐后主》已经完成了市场对接,将正式投入制作。孙浩程说:“这两年我经历了从未有过的飞速成长。”

两届孵化计划的导师工作,也让金培达发出了教学相长的感慨。“我觉得这是非常值得投入的一件事,对所有参与艺术家来说,最难的是对自己的创作保持客观,做工作坊不是看这个剧有多好,而是要发现作品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也让我回头去重新思考自己的创作。”

在连续两年的试水之后,第二届孵化计划无论是投稿数量还是孵化成果都呈现很大的进展,共征集到147部原创作品,近乎首届作品数量的两倍。从提交作品来看,导师和评审看重的中国语汇的原创表达表现突出。导师樊冲、胡晓庆、金培达不约而同地感慨道:“这些都是在如今中国音乐剧市场上非常稀缺的现实题材和艺术表达方式,细微如家庭生活,宏大至社会问题,很难在当下舞台找到参照,因此大家在面临挑战的同时,也获得了更大的创作空间。”

在参演孵化剧目最终展示的职业音乐剧演员胡芳洲和徐泽辉看来,孵化计划与专业艺术院校的培育方式截然不同,前者的存在不仅惠及本土创作者,也为演员提供了与常规版权剧相异的工作方式和实践空间,本土原创作品越多,演员面临的行业环境也会趋向平衡。

业内人士也希望孵化计划为中国音乐剧的未来提供养料。去年,文化广场、上海音乐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共同发起成立的上海音乐剧文化研究中心正在构建将孵化作品纳入研究中心的作品库中,未来在授权范围内免费开放孵化作品供高校学生学习和排演,让国内表演艺术院校有更多有市场潜力的中国原创音乐剧可排。

想快一点,但也得慢一点

2020年疫情之下,演艺行业遭受重创,海外大戏无法进入本土市场,原创华语音乐剧面临巨大考验的同时也迎来发展的机遇,来加快自我生长的进程。但作曲家金培达提醒:“这两年机会是多了,但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好作品的诞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慢下来,用心孵化作品,发现人才。虽然这两年音乐剧市场火爆了,但我们都知道中国的音乐剧还有很多不足,需要我们练好内功。我现在经常接到这样的邀约——从创作到演出,时间很短,我们创作者就很担心,仓促的作品未来根本留不下来。”

金培达以百老汇著名音乐剧《致埃文·汉森》为例,这部音乐剧前后创作时间长达十年。“当然这么长的时间也是个案,但是我希望我们的创作也可以慢下来,对艺术的追求变成要求,这点不能忘,要平衡好。”

音乐剧演员郑云龙也谈道,几年前当音乐剧还没现在这样热门的时候,他参与的原创作品创作周期非常长。“我刚毕业时,在北京,原创音乐剧一年也就两三部,全北京的音乐剧演员都去面试。有了剧本之后,工作坊研读剧本至少要十几次,然后音乐再介入,整个周期很长。但这样的原创经历,让演员能累积到更多经验,这对以后的成长是很有帮助的。”

郑云龙曾跟随《爱上邓丽君》《阿凡提》等音乐剧三度参加“原创展演季”,但那时候最大的感触是,原创受关注度不是很高,看的人少。从最开始的不受关注,到现在的多方扶持,郑云龙观察,原创音乐剧的质量比以前高了不少。“时间在变,音乐剧在慢慢发展,会越来越好。”

郑云龙认为,从原创展演到孵化未来,在音乐劇的创作生产机制默默努力、不断进化的同时,音乐剧演员也不能因为市场好就懈怠,而在这个充满希望的舞台上,发自真心的热爱永远是最重要的。“国内和国外相比还有差距,而差距之一在演员,而舞台呈现靠什么?靠演员。对演员来说,要热爱舞台,多练,多吃苦,多提供想法,多奉献自己。”

猜你喜欢

原创音乐剧创作
2021年本刊原创题(二)
2021年本刊原创题(一)
《来自远方》电影版9月上线Apple TV+
Jazz
East Side Story
看音乐剧
完形填空原创专练
2015上半年中国音乐剧演出情况
原创地带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