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的“拆弹专家”:一旦错了就是粉身碎骨
2021-04-16吴采倩张丛婧
吴采倩 张丛婧
一脚在人间,一脚在地狱,排爆手在与死神正面较量。这是一份容错率为0的职业,代价是生命。
5、4、3、2、1。
倒计时的屏幕在闪烁,滴滴的声音敲打在每个人的心上。
红线还是黄线,生或者死,排爆手的剪刀落下就是结局。最后几秒,排爆手屏住呼吸,手中稳稳握着剪刀,伸向一根导线……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所有人都在等待着,是爆炸的巨响,或是劫后余生的欢呼。
这是电影《拆弹专家》中的一幕。而现实中的排爆工作远比电影复杂,没有倒计时,没有红黄线,有的可能是自制炸弹复杂又毫无章法的排线,还可能是埋在地下不知道多少年已经生了锈的炸弹,排爆手面对的是更加复杂而未知的危险。
一脚在人间,一脚在地狱,排爆手在与死神正面较量。这是一份容错率为0的职业,代价是生命。
“一旦错了就是粉身碎骨”
2001年12月,湛江、江门发生特大连环爆炸案,罗胜标被广东省公安厅点名参加侦破工作。
当时的罗胜标刚刚从部队转业到珠海市公安局,毕业于长沙工程兵学院工兵专业的他是广东警界第一个工兵科班出身的排爆专家。
接到命令后,他立即从珠海赶往湛江。在案发现场,罗胜标对20个炸点进行认真细致的勘查、取樣,迅速认定了犯罪分子使用的炸药成分。其间,案发小区的群众发现了一个爆炸物,罗胜标穿上排爆服成功将它拆除了。
连续工作了近十个小时,水都没来得及喝一口,罗胜标又连夜搜查犯罪嫌疑人的家。最终在一辆摩托车座位底下找到了3个制作好的炸弹和重约400克的炸药,其中2枚炸弹的外表是用水泥砌成的,1枚是遥控炸弹。这些物品如若爆炸,这栋小洋楼将被炸毁。
“遥控炸弹的线还没接好,危险系数低一些。”经过初步勘查,确保这些炸弹不会爆炸后,排爆团队决定将它们运到安全的野外地带进行销毁。罗胜标和排爆手们小心翼翼地将炸弹放置在装有沙子的箱子中,减少运送过程中的震动。随后驱车半小时到达野外,并对炸弹进行安全销毁。
连续紧张工作20多小时后,罗胜标圆满完成了这次排爆任务,他排爆服内的衣服早已湿透。
“处理遥控炸弹时,自己的命好像被捏在别人手里。” 罗胜标还处置过导线已接好、可能随时会被引爆的遥控炸弹。“机会只有一次,一旦错了就是粉身碎骨。”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排爆手是刀尖上的舞者,生死往往只在一瞬间。
罗胜标现任珠海市公安局特警支队二大队副大队长,从业22年,累计排爆炸弹一百余枚,主持销毁各类废旧炸弹1万多枚。他也曾与死神擦肩而过。
2003年,珠海山场拆迁,当地居民在一栋旧建筑物里发现6枚旧手雷并报警。去到现场后,罗胜标确认这6枚手雷是日军侵华时期遗留下来的,随后安全地将它们转移到野外。其中5枚成功引爆,但第6枚点燃引信后怎么也不响。
在按规定等候15分钟后,作为现场唯一工兵出身的排爆手,罗胜标决定上前查看。在离手雷只有五六米的时候,他突然有一种“手雷要爆”的直觉,下意识地躲到一旁的大石头后面。不到2秒,“轰隆”一声巨响,手雷爆了,飞出来的弹片将罗胜标的下巴划破。
“那是我离死神最近的一次”,回想起来,罗胜标还有些后怕。他形容排爆工作是“一脚踩在鬼门关”。
罗胜标救命的“直觉”和他每一次成功的排爆,背后是日复一日的训练与学习。
排爆服重达七八十斤,排爆时长短则几十分钟,长则数十小时,这需要排爆手具备良好的体能。平日里,体能训练自然少不了,包括力量训练、耐力训练等,有时候排爆手还会穿着排爆服进行耐力训练。
拆除和转移炸弹需要排爆手的双手兼具稳定性和精准度。把黄豆和绿豆混在一起,用铁筷子分别夹出来;放置一排绣花针,用镊子穿针引线等,都是排爆手日常训练的内容。
除此之外,排爆手还需要学习理论知识和各种类型的爆炸装置。在模拟训练中,通常是一个排爆手负责设置炸弹,另一个负责拆炸弹。“我们还会让排爆手穿着排爆服去感受爆炸的声音”,罗胜标称,如此一来,能提高排爆手的心理抗压能力。
“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排爆手,至少需要5年的训练。”除了专业的训练,还有团队默契的培养。罗胜标觉得排爆手需要有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才能圆满地完成任务。“在现场,我只需一个眼神,队员就知道我需要什么装备,下一步要做什么。”
随着科技的发展,排爆手的装备也日益完备。除了比较常见的排爆服,还有搜爆服、排爆机器人、机械手臂、X光机和炸弹销毁器等。装备的保养和维护,也是排爆手日常训练和学习的内容之一。
“危险的工作总得有人做”
“排爆是一份与死神较量的高危职业,拆弹、销毁,绝非剪哪条线那么简单。”排爆手并非生来勇敢,但危险的工作总得有人去做。
排爆手守护了群众的安全,却把危险留给了自己,把担心带给了家人。面对家人,他们常常对工作内容三缄其口,扮演一个“神秘”的角色,也时常因不能陪伴家人而感到亏欠。
为了不让父母过多担心,罗胜标一开始谎称自己只是一名技术员。直到2007年,他的名声越来越大,家人才知道他从事的是排爆工作。而他的母亲直到去世仍以为儿子只是一名普通的技术员。
成家后,罗胜标对家人也有亏欠感。儿子出生时难产,当时妻子在广州住院,罗胜标因为要执行珠海航展的任务没法去探望。等到母子二人顺利出院回到珠海,他们才得以相见。
罗胜标十分感谢家人的理解与支持,十几年来,他养成了一个习惯:每次完成任务,他都会打个电话跟妻子报平安,“不然她晚上会睡不着,我也不希望家里人担心。”
摘编自微信公众号“剥洋葱people”2021年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