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的“个性作文”初探
2021-04-16蒋宏文
蒋宏文
摘 要:“新课程标准的个性作文”教学探索,是指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作文的“个性”化为目的,多角度探求学生作文的规律。它综合了作文中情感体验、事物认知、审美感受、想像与联想等多种能力,且不排斥模仿。本文全面阐述了在新课程标准下的“个性作文”探索的必要性、可行性方式和具体建议。
关键词:个性作文 新课程标准 评价 建议
高中作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及难点,它与阅读教学一起构成了语文教学这个“巨人”的双足。可是,长期以来,学生作文总体水平提高不大,著名特级教师欧阳代娜认为,其主要原因一是教师对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内在联系缺乏整体认识,二是教师对作文教学缺乏系统性训练。此外,据笔者调查,在作文教学中,长期忽视对学生在整个写作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化表现的研究也是影响高中作文质量提升的一大症结。本文就高中作文个性化教学的必要性与方式方法的可行性作初步探索。
1 “个性作文”探索的必要性
1、近十多年来,高考作文从话题作文、新话题作文到新材料作文,又不断回归命题作文与材料作文,无论是翻新还是回归,话题的开放性、表达的个性化始终是命题者追求的命题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说,个性作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这不仅反映在个体作文评价标准中,也反映在大众对高考优秀作文的认同中,尤其是高考发展等级由10分增至为20分,更强化了对这一要求的认同。“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①。
反观近年来的作文教学及相关研究,我们发现,高考指挥棒仍然发挥着导向性作用,作文教学始终未能走出应试的圈子,没有走出程式化教学的模式,而有关个性作文的探讨也只是附属于“考点说明”的小打小闹,而所谓的个性作文不过是极少数学生的专利。从作文教学研究的整体看,尽管创新思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从思维的整体训练看,求同的多,求异的少;注重语言表达,但强调语言形式的多,研究表达内容的少;注重方法训练,但流于单一化;评价标准似乎越来越具体,但因为过于整齐划一,无法适应作文个体特点的变化。
2、一方面,由于受应试作文的大环境的影响,学生的发散思维尽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与培养(近几年的高考因此而产生的优秀作文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胡乱编造,临场抄袭,有话不敢说,有话不会说,缺乏真情实感,缺乏创见、缺乏灵动的表达和个性张扬的平庸之作在高考作文中大量存在。这是作文教学过分强调理性世界与理性评价,忽略心灵世界与情感体验,过分强调作文的功利性,忽视写作是心灵表达的必需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又以“真实化”面目出现,且影响着中学生。在上一个世纪的九十年代文坛,“个人性话语”、私人化写作、自由写作已经成为一种现象、一种现实、一种文化景观。“在市场经济与高科技不断占领人们的生活空间的时代,个人的意义正在不断丧失,也因此,个人的敏锐的感觉也就更加突出。焦灼、烦闷、失望、期待、寻找……便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很多人的共同感觉。”②(祝泓波《谈写作教学的视角与出发点》)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新概念作文,以自由开放的命题,为学生大胆想像、自由创造、张扬个性提供了可能,因而备受广大中学生喜爱。它曾给沉闷的传统作文课堂注入了一剂清新剂,也给个性作文教学提供诸多的启示,尽管它在主体情绪的表现方面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而引起争议。近年来,网络“个人空间”与“微博”为个性表达提供了更加自由的空间。这个自由化的写作空间对中学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作文应该是一种丰富的生命运动。作文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作为个体生命的社会价值,还要引导学生关注个体人生,观照自我心灵世界。人的心灵世界是博大而独立的,写作过分强调理性认识,强调社会价值,会将学生引入一个空洞无味的世界,会限制他们思维,消解他们的个性,他们的写作会误入一种说假话不愿,说真话不能的两难怪圈。写作教学应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③(《高中新课程标準》)。因此,真正的“个性作文”应该是关注自我,关注人生,关注生命,关注社会,关注未来,有真情,有主见,有创意,富有想象,富有人文底蕴与人格力量、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的文章。
3、“语文课程评价重在激发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热情”,“提倡评价主体的多元化”④(《新课程标准》)。作文教学必须摒弃一切清规戒律,为学生创造一种充满人文色彩、充满诗性的写作氛围,创造一种多姿态多彩的宽松的写作生活。唯有此,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才能让学生自由地展示个性。从“评改”的角度说,写作是一种释放、宣泄和自我展示,谁都希望自己写的东西能得到回应,引起反响,产生共鸣。应试教育下的作文教学往往忽略了学生这一心理需要。
基于此,作文教学要重视探索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挖掘学生的写作潜力,写出富有独创性、真实性、想像性与深刻性的作文来。“个性作文”教学研究,将“人”作为研究的主体对象,强调作文的主体意识与个体意识,建立多元的多层次的作文评价标准与评价机制,彻底打破教师“专制”,革除作文教学中的程式化的弊病,其要义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归位于学生的“本色”、“本能”、“本性”,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形成健康多元的价值取向,“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发展”的目标。
2 “个性作文”可行性方法探索
1、研究学生作文的现状。以分组测验和课堂交谈的形式,对学生的作文心理与作文习惯进行研究,了解学生的作文兴趣与作文能力,寻找阻碍其作文能力形成的主要原因。“分组测试”是指为学生提供四组开放程度、与学生生活思想距离远近不同的题目供学生自由选择,不限定写作时间,然后对学生作文进行研究。这种测试可以相对准确地达到测试的目标。“课堂交谈”,指借助对话的形式直接了解学生对作文的态度,以及他们在作文中遇到的主要困难。
2、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创造性思维和自我概念存在高相关。自我认可,独立性、自主性、情绪坦率上高水平的被试,同样也是高创造力者。”作文作为一项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其主体色彩非常鲜明。叶黎明、郁夜琴《伪主体、伪生活、伪科学》⑤一文中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应试作文教学丧失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内在的创造精神。从观察入手培养他们感受生活、思考生活的能力;从体验入手,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与美好的情操(能写)。以自由写作与开放性训练为主,采用具有个体特点的评价标准,为学生建立共同学习、互相欣赏的发表园地(会写)。以感受、思考、想像、联想与再现为训练线索,逐步引导学生写真话、抒真情,培养包括审美能力、批判精神在内的人文精神,自觉地借鉴优秀文章的写作技巧,形成个性写作。
3、探索仿创结合的途径。指导阅读与搜集资料,通过典型作文分析,提高评价文章的能力,从引导模仿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习惯。作文需要积累,任何专业作家的写作都是以大量的阅读为前提,学生作文当不另外,广泛地阅读不仅可以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还可增加人文积淀,具体感受艺术家们主体意识与个性精神。古人云:“取法乎上,得之乎中,取法乎中,得之乎下。”在典型作文的分析中培养一双慧眼,无形中会对学生的作文能力产生影响。中心明确、内容充实、结构清晰、文字通顺、格式正确等,这些是文章的基本要求,在这些基本的要求中,学生最大的障碍就是语言的表达与文章的布局,而训练这些基本的能力的最为行之有效的途径就是模仿。而模仿的最终目标是促使学生突破作文基础的限制,向个性化与独创性方向发展。
4、激活学生思维的“触点”。学生的生活蕴含着丰富的写作素材,可是我们却常常看到学生提笔茫然无措,找不到写作的材料。其实,学生并非真找不着生活材料,而是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材料。如从哪一个角度切入材料,如何发掘材料所包含的意义,如何组织材料。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引导他们寻找材料的触点,并以此为发端,提炼观点,组织材料。所谓“触点”就是触动我们情感,引发我们思考的那个点,是所有印象中给我们最强烈触动的那个点。在作文教学中,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阅读类似的文章,并研究這类文章的构思过程,从中获得写作的启示。
当然,提高作文教学的成效,光是喊喊个性作文创新作文的口号是不行的,甚至单单有这种意识也还不够,重要的是,我们在教学中坚持实践,不断探索,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高中新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
[2] 祝泓波.谈写作教学的视角与出发点[J].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语文学习》.
[3] 高中新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
[4] 高中新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
[5] 《语文教学通讯》[M].2002年6月
[6] 《语文天地》[M].2012年12月
湖南省双牌县第一中学 (湖南省永州市 42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