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刺激焦虑的“鸡娃号”还能走多远

2021-04-16熊丙奇

环球时报 2021-04-16
关键词:鸡娃学区剧场

熊丙奇

近日,一篇关于“鸡娃号内幕”的文章持续引发争议。自媒体账号“青朱”题为《我偷看了海淀鸡娃号的秘密》的文章称,“鸡娃号”如今已实现集团式运作。随后,被质疑操纵“鸡娃号”的自媒体公司,以“严重影响品牌形象”为由向“青朱”发出律师函,要求其删文并道歉。有意思的是,随着事件发酵,一些受质疑的“鸡娃号”相继删除了公众号名称中的“海淀”字样。

所谓“鸡娃号”,即给学生和家长“打鸡血”,炒作教育焦虑的一些自媒体号。涉事公众号及自媒体服务公司是否会将维权坚持到底,还需要观察。然而,某些“鸡娃号”积极配合校外培训机构、房地产中介机构的焦虑营销,把刺激焦虑作为牟利手段,是需要引起监管部门高度重视的。要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必须把这些“鸡娃号”也纳入治理,禁止其发布炒作提前教育、超前教育,以及虚假学区房、学区学校排名等违规信息。

“鸡娃号”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大多以“某某妈”“某某爸”现身说法的方式,以分享育儿经验为名,强调提前教育、超前教育的重要性。这些公众号能获得大量粉丝,就是善于抓住家长本来已经陷入焦虑的心态,煽风点火。本来,如果仅仅涉及育儿理念,“鸡娃号”也并不存在什么问题,但,如果“鸡娃号”涉及炒作提前教育、超前教育,歪曲解读升学政策,并作为校外培训机构违规进行提前培训以及房产中介机构哄抬学区房价格的营销主力军时,就需要加以清理了。

比如,国家明确要求幼儿园“去小学化”,也禁止校外培训机构面向幼儿进行违规培训,而“鸡娃号”则渲染这是“故意让普通老百姓孩子失去竞争力”,强烈暗示家长要赢得所谓“教育分层”大战,就必须从孩子出生时起抓紧进行早教。再比如,对于选择校外培训与参加竞赛,“鸡娃号”会以所谓“牛蛙”成长的故事,刺激家长攀比,让家长产生不送孩子去培训班,就将全面落后的危机感和紧迫感。由于“鸡娃号”与功利教育环境契合,其主张容易得到部分家长认可并追随。比如对“强基计划”,理性的解读是要求学生和家长按兴趣选择申请,而“鸡娃号”则渲染“强基计划”究竟会降多少分,分析示范性高中的名额分配,义务教育阶段的就近入学政策等。用根本没有科学依据的数据,来指导家长怎么赢得择校之战,从而与教育政策的初衷背道而驰。很显然,这些“鸡娃号”会得到校外培训机构和房地产中介机构的青睐,并就这样风生水起,甚至实现集团化发展。

最近,我国多地已经启动对炒作学区房的虚假、违法广告的集中治理,其中,就包括对自媒体公众号的治理,如深圳市市场监管局明确将加强对527家传统媒体和互联网媒体广告的监测。

同时,治理当前社会存在的教育焦虑和“教育内卷化”问题,还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国家层面需推进全面的教育管理与评价改革,而社会机构同样责无旁贷。

去年“教育内卷”成为热词,而“鸡娃”则是“教育内卷”的具体表现。总体而言,家长正被社会制造的“鸡娃焦虑”包围:校外培训机构进行超前教育、提前教育以及焦虑营销;房地产机构散布虚假信息炒作学区房;自媒体平台主打“鸡娃”话题;甚至影视剧也“敏锐地”发现“鸡娃”题材具有很强的社会关注度……所有“鸡娃焦虑”的制造者,都宣称是为了让孩子赢得未来、跨越阶层、改变命运,然而,这并不是真正为了孩子,而是制造一个完全不顾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反教育生态,不断增加孩子的学业压力和培训负担,升级家长的“鸡娃”手段,从中牟利。

与“鸡娃焦虑”相对应的还有“教育剧场效应”。即剧场中前排的观众站起来,后排的观众为了看清也站起来,最后全剧场的观众都站起来看戏。出现家长比拼报班、比拼竞赛的“教育剧场效应”,其中既存在监管缺位的原因,有关部门没有及时禁止机构的超前教育、提前教育,让站起来的前排观众坐下来;也与一些个体、环节为了私利,不顾公共秩序、公共利益有关。现实中,并不存在所有观众都站起来看戏的剧场,但教育场景中,却处处是这样的剧场。毫无疑问,学生是剧场效应的最大受害者。所有制造“鸡娃焦虑”者,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治理“鸡娃焦虑”,也就需要对整体教育生态进行系统性治理。▲

(作者是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猜你喜欢

鸡娃学区剧场
13城整顿学区房炒作
“鸡娃”神话和1900位中产家长
“鸡娃”教育:一场面向学生的残酷“内卷”
学区房还能买吗
别把孩子变成“鸡娃”
制造鸡娃
学区房就是一面照妖镜
开心剧场
学区房就是一面照妖镜
动感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