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式教学在建筑类高校专业实习课程中的意义与应用
2021-04-16魏学艳
姜 楠,侯 微,魏学艳
(1.沈阳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8;2.沈阳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8)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兴起与发展,该行业对工程技术人员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使工程类专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用人单位对建筑类高校工程类专业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操作能力和实践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建筑类高校作为培养工程类人才的重要阵地,应设计层次分明的实践课程内容,将高质量的建筑工程训练内容融入课程,开展实践教学。建筑类高校的实践教学内容包括专业实习课程、课程设计以及相关课程实验等。笔者对思政课教师通过陪伴式教学的方法参与建筑类专业实习课程进行了探索,力求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价值引领作用,增强建筑类高校学生学习专业实习课程的动力,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一、陪伴式教学的背景、内涵与特点
陪伴式教学是指思政课教师协同专业课教师在专业实习课程中陪伴学生进行专业实践学习的同时,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引导学生在专业实习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观念的教学方法。
1.陪伴式教学产生的背景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了课程思政的内涵,即“高校的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此后,各高校积极探索课程思政的课程载体、教学途径、教学内容及其在本校的运行模式。
除了在理论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以外,还需要在专业实习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在专业实习课程中,专业课教师应结合建筑类高校专业实习课程的特点,在授课中融入思政元素,从实习内容、实习目标和实习环境等多方面、多角度挖掘思政元素。例如,笔者提出陪伴式教学,尝试让思政课教师协同专业课教师陪伴建筑类高校学生参与实习的部分环节,发挥价值引领作用和育人作用。
2.陪伴式教学的内涵
陪伴式教学是以建筑类高校专业实习课程为切入点,设计专业实习课程的课程思政内容。思政课教师通过参与专业实习课程的教学大纲编制、实习基地选择、实习课程开展、课程考核等具体环节,结合“学生思政传感器”反馈的学生在实习中的思想状况,协同专业课教师在专业实习课程中融入时效性较强的思政元素,开展具有价值引领作用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专业实习课程。在专业实习课程中,思政课教师通过实习现场互动、网络互动等方式实现陪伴式教学;引导学生了解行业发展趋势,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学习科研方向;陪伴学生了解企业合规发展历程和企业文化精神,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等。
3.陪伴式教学的特点
陪伴式教学的特点是将实习课程知识体系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思政课教师协同专业课教师鼓励学生完成相关实习任务,激励学生勇于探索实习中遇到的难点重点问题,培养学生在面对困难、挑战、压力时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思政课教师应协同专业课教师向学生提供体验建筑工程人员的生活、工作等机会,以增强学生的社会阅历,锤炼意志品质,培养其不畏艰苦的精神。
思政课教师协同专业课教师陪伴学生开展专业实习,符合大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自主管理等成长规律。思政课教师要协同专业课教师鼓励学生主动融入实习工作环境,结合学生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理性分析,同时,引导学生主动了解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形势,主动承担时代使命和社会责任。
二、陪伴式教学在建筑类高校专业实习课程中的意义
专业实习课程一般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以及毕业实习,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陪伴式教学在这3种专业实习课程中发挥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和育人作用。
1.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就业观
随着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到来,部分“00后”学生主要通过网络自媒体来认识社会和了解职业或岗位要求,导致部分学生对行业认知存在以偏概全的现象。在建筑类高校,认识实习或认知实习主要是组织学生对建筑公司、地产企业、监理机构、设计单位等进行参观,并通过观察、提问等方式开展专业实习课程,这是学生开展学业规划的初始阶段,也是学生自我职业生涯的觉醒阶段。思政课教师如果能在这个初始阶段进行陪伴,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工程技术创新的雄厚实力,让学生感受到成为中国建筑工程师的荣耀,就能对引导学生树立新时代建筑人的职业梦想起到重要作用。
2.引导学生树立职业道德观
顶岗实习是生产实习的主要方式,是指将学生轮岗到建筑工程项目各岗位,组织学生对工程识图与制图、工程施工技术的使用、工程项目管理等内容进行学习。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要承担岗位的职责与义务,要按照施工流程、遵守施工规范开展工作,通过与其他工作人员的接触,体会企业文化、感受工作中的人际压力等。思政课教师在陪伴式教学中“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2]。
思政课教师在陪伴式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主动了解所在实习基地隶属的建筑类企业的企业文化,使学生获取宝贵的精神力量。思政课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团体辅导,共同总结岗位学习、生活的感受,让学生获得直接的心理支持;要与学生共同梳理和汇总实习岗位的道德要求与法律责任的相关内容,并结合真实案例,引导学生树立岗位职业道德和坚守法律底线。
三、“学生思政传感器”的机理分析
以思政课教师陪伴式教学为核心内涵的“学生思政传感器”科学载体的提出,打破了个别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简单结合,解决了个别课程在挖掘思政元素时出现的形式主义或教条主义等问题。
1.“学生思政传感器”的基本原理
“学生思政传感器”是专业实习课程中用来实现陪伴式教学的重要载体。思政课教师陪伴式教学的优势是让课程思政中的价值引领内容更加有时效性和实效性,即在专业实习课程中,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和在复杂社会环境中做出决策的能力。通过思政课教师开展陪伴式教学,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延展到专业课的实习教学中,将价值引领同专业技术操作、未来工作环境融为一体。因此,思政课教师陪伴式教学就是“学生思政传感器”的基本设计原理。
2.“学生思政传感器”执行端口的运作模式
“学生思政传感器”能够构建及时反映学生政治思想状况的闭合回路,思政课教师陪伴式教学是传感器的执行端口。一方面,传感器可以及时启动,即时发挥育人功能。例如,笔者所在学校的部分专业设置了工程地质专业实习课程,这门课程除了蕴含丰富的地质知识以外,其实习地普遍还具有丰富的历史教育意义,如前往本溪某山区进行地质实习时发现,当地百姓还流传着80多年前东北抗联在当地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故事,思政课教师可以就地取材开展价值引领工作;另一方面,传感器可以将教师的注意力吸引到执行端口,要求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要从自身做起,身体力行,成为价值引领的标杆。例如,在工程地质实习中,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通过步行方式完成实习基地参观教学的行为,这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教育,起到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
3.“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解放”思想在“学生思政传感器”中的应用
在复杂的、动态的、多变的实习教学环境中,思政课教师要引导学生分辨、识别新自由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消极负面的思潮,建立正确的认识。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要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如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和人的解放思想等哲学内涵,开展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教育。
(1)破除先入为主的认知习惯。新时代的大学生“不再局限于某一种谋生劳动的束缚,而有可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价值追求去选择自身喜欢的生活方式”[3]。新时代的大学生对自己未来职业的选择可能存在过度关注企业名气等先入为主的认知习惯。思政课教师通过“学生思政传感器”可以收集到学生感兴趣的企业信息,进一步引导学生选择符合自身能力、专业的行业与岗位,而不是凭企业“名声”、金钱与地位等其他福利机制来建立对未来就业企业、行业的认知。思政课教师在专业实习课程中,应鼓励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实习中观察和咨询得来的成果,重新综合、重组自己对专业、岗位的认识,正确找到自己的“职业锚”。
(2)在实习互动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指出:“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其中也包括思维的能力。”[4]在专业实习课程中,“学生思政传感器”的反馈机制可以体现学生在实习中的人际互动、实习表现等各方面的真实情况。思政课教师要有针对性、分层次地引导学生聚焦于自己的体力、知识体系、专业技能以及面对建筑施工或设计中的问题开展工作的能力等,使学生可以明确下一阶段的学习发展方向。建筑类高校工程类专业学生的专业覆盖面较广,能够适用于多个相关岗位的工作需要。学生要在实习环节中了解实际的工作环境和职责,进而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有针对性地对学习内容进行增补添加和更新,实现精准学习。
(3)“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人各方面的能力是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加以完善的。人需要有社会分工,需要履行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思政课教师要结合“学生思政传感器”中反馈的学生对专业了解的最新情况,引导学生探索专业行业发展的新趋势,进而能顺利地融入职场。例如,思政课教师在带领学生参观装配式建筑一体化项目时,对项目的地缘关系、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以及道德关系进行分析和解读,能使学生对装配式建筑一体化项目有更加系统、全面的认识。
四、陪伴式教学在建筑类高校专业实习课程中的应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6]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在开展陪伴式教学时,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专业课教师的教学工作中,为协同开展价值引导和育人工作做出努力。
1.在陪伴式教学环节中嵌入“学生思政传感器”
基于专业实习教学与德育教育的内在逻辑,借鉴计算机控制技术和过程控制程序,笔者设计了由“设定环节”“内环运行”“外环运行”3个部分组成的“学生思政传感器”。“设定环节”是指明确建筑类高校专业实习课程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等,并从中总结出德育教育的课程时间节点的环节。“内环运行”是指构建引领学生思想的闭合回路,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状态,同时,构建前馈预测系统,发现学生“知信行”可能存在的问题,思政课教师通过陪伴式教学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外环运行”是指构建有效监测学生对专业知识掌握情况的回路信息,使专业课教师对有学习困难的学生及时进行帮助和指导。
2.以问题为导向,高效利用“学生思政传感器”
(1)积极关注实习地的选择。实习基地一般会直接选择与专业课教师合作过或校友所在的单位,但部分单位可能缺少育人环境,导致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思政课教师要积极参与实习基地的策划活动,筛选的原则为该项目应该代表建筑行业发展新趋势、体现行业管理新形势、符合国家相关政策对建筑行业提出的高质量发展等要求。
(2)目前,建筑类专业实习课程主要通过实习日记、实习报告和实习答辩等方式进行考核。答辩组教师对参与实习环节的学生的学习态度、出勤情况、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现场操作效果以及在实习教学中能否对遇到的技术问题形成自己的判断等方面进行评定并给出成绩。在专业实习课程考核环节中,由于工程类实习日记、报告等文字撰写有一定的模式化、公式化的要求,容易出现内容雷同等情况。因此,专业实习内容可以借鉴国内外工程类专业实习课程的内容,例如“从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角度对工程问题进行分析的教学内容体系”[7],进而将与实习课程相关的历史学、社会学等内容加入到考核环节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历史任务,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8]因此,考核内容应对价值观、法治观等内容进行评估,并结合学生实习任务完成的综合情况给出成绩。
五、结 语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十三五’时期的形势有一个总体的判断。他指出,今后五年,可能是我国发展面临的各方面风险不断积累甚至集中显露的时期。”[9]同时,“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中国高等教育进入新时代的内在要求和价值诉求。”[10]陪伴式教学通过思政课教师协同专业课教师陪伴学生开展专业实习课程,实现专业实习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在专业实习课程中,思政课教师要引导大学生脚踏实地、积极投身于自己的专业行业,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