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指导下的茶具英译策略研究

2021-04-16李玉荣

关键词:功能主义茶具目的论

王 宁,李玉荣,蔡 丹

(1.沈阳建筑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8;2.鞍山师范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鞍山 114016)

2019年11月27日召开的第74届联合国大会将每年的5月21日设立为“国际茶日”,意在肯定茶叶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价值,促进全球农业的可持续发展。2020年5月21日是联合国确定的首个“国际茶日”。由此可见,茶的价值和文化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认可和重视。

我国作为茶的发源地,茶文化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面向世界的茶文化推广也从未间断。“国际茶日”的确立,更为我国茶文化推广提供了更好的契机和更广阔的平台。从纵向来看,茶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富而深厚的历史底蕴。从横向来看,它涵盖内容非常广泛,包括茶叶、茶具、行茶流程、茶典籍、茶历史、茶化学等。翻译出准确恰当的茶文化英译文本不仅是翻译工作者崇高的历史使命,更是向国际舞台推广茶文化的一条必经之路。茶具作为与人们接触最密切的茶文化元素之一,其翻译工作成为茶文化外宣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茶具英译的有效原则及方法对茶具英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茶具的发展及国内茶具英译现状分析

1.茶具的发展

茶具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茶具最早由酒具、食具演化而来,随着饮用方式与饮用内容的不断变化与发展,从共用茶具模式的出现(即有些茶具与食具、酒具共用),到共用茶具与专用茶具共同存在(专用茶具指专门为煮茶饮茶所准备的器具),再到专用茶具的独立存在,茶具由发展阶段走向了成熟阶段。在唐代陆羽《茶经》中,就已提到了28种专用饮茶器具,具体分为7类:生火、烧水和煮茶的器具;烤茶、煮茶和量茶的器具;盛水、滤水和提水的器具;盛盐或取盐器具;盛茶和饮茶器具;装盛茶具的器具;洗涤和清洁用的器物。可见茶具发展到唐朝时期,无论是名称或是功能均已达到了专用化程度。到了现代,茶具已然自成体系,无论是外形、质地还是功能方面,均可达到艺术品的标准。可以说,茶具是以功能为导向,在人类不同时期的审美、文化意识和技术水平的共同推动下形成的。因此,茶具作为使用物品不仅具有煮水、烹茶、分杯、喝茶、置干茶、载余水、载茶渣等功能,从其发展的历史和文化角度来看,还沉淀着中国几千年特有的文化内涵,融入了儒、释、道精神[1]。由此可见,对于茶具的英译策略不能一概而论,译者要充分识别茶具自身的功能和文化特质,明确翻译目的以及目的语群体的文化背景、阅读期待和接受环境,确定具体的翻译方法。

2.国内茶具英译现状

如今,国内茶具英译文本的规范与要求尚未统一,近几年,关于茶具英译的论证性文章较少。据知网查证,自2014年以来,仅有3篇论文旨在探讨茶具英译的相关内容。其中,周维[2-3]发表的《从目的论看<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茶具的翻译》(以下简称“目的论”)和《从认知翻译学看笼翠庵中茶具英译的识解重构》(以下简称“认知”)两篇论文,从两种不同的翻译理论角度(目的论和认知翻译学)对比分析了杨宪益和霍克斯关于《红楼梦》中的茶具英译。“目的论”中从使读者获取有效信息的角度,选取了《红楼梦》中关于茶具的译文,对比分析了填漆茶盘和小盖种、茶筅、小茶盘和盖碗、小洋漆茶盘、旧窑茶杯并十锦小茶吊、茶吊和茶碗等译文,从翻译技巧的角度剖析了杨宪益译本和霍克斯译本的差异性与优劣性。“认知”中从辖域、视角、突显、详略度4方面举例探讨了杨宪益译本和霍克斯译本的差异性与优劣性。在辖域方面,分析了杨宪益和霍克斯对于“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的译文,深刻剖析了这一偏正式短语中每项语法结构的内容,例如对于海棠花的认知差异,对于雕漆填金这一独特工艺的更优译法以及哪个译本能更加形象地体现“献寿”的深刻含义等,透彻分析了译者是如何“激活”概念辖域的优势的。蒋朝霞[4]发表的论文《社会符号学视域下博物馆展列茶具的翻译研究》中,以社会符号学为依托,解析了译者的符际翻译过程,即通过图像来判断茶具的外形、质地、年代等,以此完成对茶具的英译,从而实现对图像所蕴含意义的有效交流。

这3篇论文均从不同角度剖析了特定背景下、具体理论基础上的茶具英译策略,对确定茶具的英译策略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然而,这3篇文章均以评介和分析的形式探讨不同译文的差异性与优劣性,所提及的茶具数量有限,而且缺少较为细化的翻译理论、策略方案以及翻译规范的研究。

二、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指导下的茶具英译策略

1.以功能与文化因素的结合为机理

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指“注重功能主义与社会文化因素,注意吸收和借鉴交际学理论、行为理论、篇章语言学和话语分析理论……”[5]。20世纪70年代,德国学者细化了翻译目的论,将其发展成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超越了以往仅从语言学层面、以源文本为主体研究对象的翻译理念。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将源文本作为“信息提供”的来源,以目的语文本在目的语语境中所达到的功能或目的为依据来制定翻译策略[6]。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并不是将翻译当作一种“转码过程”,而是当作一种跨越文化障碍、突出两种语言之间信息交流的行为。译者要充分考虑源语和目的语的文化特征,找到契合点,使译文符合目的语文化表现[6]。

2.以译者兼具文化素养与专业素养为基础

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通过对翻译任务制定预期定位,对翻译过程进行语言学、交际学、行为学等多层次的分析,来确定适当的翻译策略与翻译方法,从而开展有目的的翻译过程,以达到对译文的期望。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提升了译者的地位,译者不再仅仅作为源文本与目的语文本之间的机械性“桥梁”,而是充当了译文再创作者的角色。译者根据译文功能对源文本制定有针对性的策略,同时译者也要具备相关领域的专业素养。

3.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的三原则对茶具英译的指导

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的三原则为目的原则(skopos)、连贯原则(coherence)和忠实原则(fidelity)。其中,目的原则是三原则之首,“目的原则主要是指译文能在目标语文化和情境中,按目标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挥作用。也就是说,只要达到预期的目的,翻译不一定‘忠实、对等’于源文”[6]。即可以通过预期设定的翻译目的来调整翻译策略,使源文本与目标语文本从信息上达到最大限度的接近。因此,译者要充分考虑目标语读者的文化背景、语用习惯、时代特征等情况,确保翻译创作(即目标语文本)的达成。译文既要给目标语读者带来意义,同时也要与源文本在内容表达上达到最大限度的接近,由此实现连贯与忠实的原则,即语内连贯原则(intra-textual coherence)和语际连贯原则(inter-textual coherence)[5]。茶具的翻译要考虑目标读者的接受能力,即遵循目的原则,同时也要最大限度靠近源文本信息,即遵循忠实原则,使源文内涵与译文内涵达到一致,即遵循连贯原则。因此,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的三原则为茶具英译提供了有效可行的指导,是茶具英译应遵循的原则。

三、茶具英译的具体实现方法

茶具从两汉时期起就有记载,至今已积累无数种类与名称,基于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的三原则,对于茶具名称的翻译不可能单独使用某一种翻译方法,译者首先要明确并深刻分析不同茶具的本质特征和文化内涵,实现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互动,这包括明确源语和目的语的语言使用习惯、分析源语文本深层次文化内涵以及目的语读者的社会文化特征和社会状态等,以此来确定具体的翻译方法。

1.意义对等

“意义对等”是指在译语文化中找到与源语文化内涵近乎一致的语言表达。茶于16世纪传入欧洲,到18世纪盛行,欧洲的专用茶具因饮茶的需求而产生,逐渐发展成为集生活用品和艺术品为一身的专用器具。在英式下午茶文化中,茶具几乎均以茶具自身功能命名。例如,茶壶“teapot”、茶杯“teacup”、茶盘“tea tray”、杯托“saucer”、茶桌“tea table”、茶滤“tea strainer”等。无论从外形、材质亦或是功能上来看,都与中国茶具有异曲同工之处。从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角度来看,将茶文化英译的目的并不是要研究茶文化英译文本的语言结构,而是希望借助英译文本的外宣功能让世界了解中国茶文化,使中国茶文化真正得到世界范围内的认可与接受。不同文化之间、语言表达形式之间、时代背景之间存在着差异。例如:英国的茶壶通常体积大、壶嘴长,材质多以银制或骨瓷占优;而中国茶壶小巧、壶嘴短,即使存在银制或金制,质地也多以陶瓷、紫砂、岩泥等占优。英国茶杯与茶盘通常以整套形式出现,茶杯带有柄,体积稍大,颜色艳丽;而中国茶杯与茶盘通常各自独立,可随心搭配,同时茶杯多数没有手柄,且普遍体积小巧,样式素雅。由此可见,差异化是无法避免的,但可以在译语中寻找在文化内涵方面与源语差异最小的词汇进行表达,来激发目的语读者对于器物的外形、功能等方面的直观感知和理解。由于目的语读者不可能面对单个的茶具术语,茶具的英译文本一定是在有相关背景以及上下文联系的情况下呈现的。因此,目的语读者可以通过阅读茶文化相关文章进一步体会和深入了解此类茶具的具体应用,从而逾越文化差异与个体在社会中所体现的学识差异的障碍。

2.直译法

直译是指在不违反源文本背景文化的前提下,在翻译时保留源文本词语的指称意义,使译文内容和形式与源文本相符的翻译方法。汉语文化博大精深,从古至今,随着时代的变迁,茶具在不同时期体现出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与社会发展水平,茶具的命名也体现了语言在不同时代的特定性表达。例如,翁辉冬在《潮州茶经——工夫茶》中描述:“盖瓯,形如仰钟,面有上盖,下置于垫,俗称茶船,本为宦家各位供客自斟之器,潮人也采用之,或者客多稍忙,故以之代冲罐,为其出水快也。”[7]其中“瓯”在古代有“杯、碗”之意,“盖瓯”即指今天的盖碗,可译为“covered bowl”。由此,“茶瓯”可译为“tea cup”。用直译方法翻译此类词汇,既可呈现出茶具原本的功能和性质,又可兼顾到目的语读者的接受能力。

3.多元翻译法

多元翻译法指同时采用音译、直译、意译、释译两种或两种以上翻译方法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同时兼顾源文本“形”与“神”的表达,使文化负载词英译文本更加饱满。

文化负载词(culture-loaded words)是最能够体现一个国家的文化特征与民族气质的词汇。文化负载词自身包含了大量的信息,包括历史、艺术、人文等方面。对于源语读者来说,源文本通常不需要加入解释性文字,读者由于具备与源文本同根文化的优势,可以自然而然地、有效地获取源文本信息。然而,任何文化间都存在着差异,为了避免文化误读和信息交流失败,建议使用多种翻译方法相结合的翻译策略。例如,“公道杯”同时指代两种生活用具,一种指明代洪武年间的盛酒器;另一种为茶具,源于19世纪70年代的台湾,用以均匀茶汤,平均分茶,由物及人,尊重每一位喝茶人,可译为“fair mug”。同时,译者可以在初次提到“fair mug”时做释义:In Chinese,it is “Gongdao Bei”,“Gongdao” means fair,while “Bei” means mug.It is a container,like a tea pitcher,to which the tea will be poured from a covered cup or a teapot,to make sure that every guest can enjoy an equal treatment referring to the flavor of tea as well as the respect from the host。又如“三才杯”,即盖碗,由于盖碗这一名称普及性更强,因此,对于盖碗的翻译可以采用直译的翻译策略;若源文本为“三才杯”,则建议用音译、意译与释译相结合的翻译策略。三才杯音译为“San Cai Bei”,音译的目的是让目的语读者了解到同一茶具在我国不同时期的不同叫法,突出我国特有文化的表达方式。“由于英汉语言属于完全不同的语系,这两种语言中存在着意义空缺,翻译时找不到对应语词,这就需要用音译来补缺。”[8]意译的目的在于基于归化的方法,以目的语读者的语言习惯和文化思维来定义源文本信息,“三才杯”即“盖碗”,可意译为“covered bowl”。释译的目的在于将音译文本进行进一步解构,使目的语读者可以在头脑中构建出具体化、细节化的文化信息,“三才”意为天、人、地,三才杯可释译为:“San means three;Cai means brilliances,referring to the heavens(the lid),the human(the bowl)and the earth(the saucer);Bei means bowl here。”

“因此,要想有效传播中国茶文化,既要在翻译时尽量保留中国文化的精髓,又要兼顾目标读者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不能够走极端,要把握好‘度’。”[9-10]

四、茶具英译中尚存的问题及建议

1.茶具英译中尚存的问题

(1)由于不可避免的文化差异,对文化负载词的释译必定会对目的语读者造成阅读和记忆负担,而缺少释译的目的语文本又必然会造成文化缺失。同时,音译又会增加目的语读者的接受障碍与理解障碍,通常,对于译语文化背景中不存在的源语信息,可使用音译的翻译方法,但不易于信息的传播与交流,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得以生存。

(2)古代茶具名称英译时虽然可以通过归化策略进行直译,例如铁鍑,译为“iron pot”,但文化误差无法避免。由于年代、生产力水平和生活水平的不同,英文中“pot”一词并不能够区分汉语里鍑、锅、鼎等本质的不同,信息缺失仍无法避免。

(3)虽然有越来越多的茶文化译本出现,但对茶具名称的英译一直未实现统一。如上文提到过的“公道杯”,在不同英译文本及网络相关内容中有“tea pitcher”“Gongdao mug”“fair mug”“equality mug”等不同译本,我国对于茶具名称英译的标准需要尽快统一,这将有利于茶文化的推广与传播。

2.对今后茶具英译的建议

(1)译者不仅要充分了解不同语言的使用习惯,同时,在翻译特定领域文本时,更要了解该领域的知识体系和文化背景。以茶具英译为例,英译时要同时兼顾茶具的功能信息和文化内涵。

(2)无论采用哪种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译者应努力选取单音节或少音节的对应词汇来进行翻译。基于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原则,茶具英译是为了更有效地推广和交流中国茶文化,而非成为译者展示翻译成果和炫耀双语应用水平的平台,因此,译者在制定英译策略时,要考虑目的语读者的语言使用习惯,尽量将英译文本的内容呈现得简单、易记、朗朗上口。

五、结 语

“国际茶日”的确立为我国茶文化开拓出更广阔的天地,茶具作为茶文化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译者要在明确翻译目的基础上制定茶具的英译策略,不局限于某一种翻译方法,要深刻分析源语文本的特点和亮点,厘清茶具在茶文化中的表层含义和深层文化特质,制定恰当的翻译策略,使翻译作为新的桥梁,而不是产生沟通的障碍,译出可以推动中国茶文化顺利走向世界舞台的英译文本。

猜你喜欢

功能主义茶具目的论
《香林德水》茶具设计
哲品π杯 便携茶具
Development of Skopos Theory
“忠诚原则”的复调倾向——兼论功能主义语用学传统的衰弱
美轮美奂的茶具
作品四
从“目的论”三大法则谈外宣中古诗修辞的翻译
Relationship Between Text Type and Translation Strategy: with Reference to the Reader and Translator
翻译功能目的论视阈下的科技文本翻译——以认知无线电翻译为例
美国功能主义传播观的继承与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