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超引导经皮穿刺置管引流在颌颈深部脓肿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2021-04-16张鹏鑫
张鹏鑫
颌颈深部脓肿主要是指因颈深筋膜浅层深面的组织受到感染,导致头、面、颈部以及上呼吸道发生继发性感染,或者出现全身性感染[1]。此类感染位置深,诱发的牙、咽、扁桃体、食管或者呼吸道等原发病灶的位置同样较深,因此,对颌颈深部疾病进行及时防治,能有效减少颌颈深部脓肿的形成。临床以往多采用切开排脓的传统手术方式治疗颌颈深部脓肿患者,但传统治疗方式需要给予患者全身麻醉与气管插管,无法适用于全身情况较差、存在免疫功能缺陷或者年纪较大的患者;同时容易对患者造成较大伤害,损伤其颈部神经血管,留下明显的瘢痕,降低美观度,术后恢复速度较慢,不利于其康复及预后,患者难以接受[2]。而口内切开手术的暴露性较差,手术实施过程中流出的脓液与血会增加患者发生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的风险,影响手术效果[3]。B 超作为无创技术,可准确定位脓肿位置,降低对患者的伤害[4]。本次研究应用B 超引导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颌颈深部脓肿患者,对该术式的治疗效果展开讨论,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7 年10 月~2020 年6 月收治的20 例颌颈深部脓肿患者,男10 例,女10 例;年龄1.75~86.00 岁,平均年龄(53.85±10.8)岁。其中咽后脓肿患者2 例,颌下脓肿患者2 例,咽旁脓肿患者10 例,甲状腺脓肿患者3 例,腮腺脓肿患者3 例。患者均出现颈部疼痛或咽痛等症状,检查结果显示患者颈部肿胀且咽部肿胀,体温持续升高。B 超检查结果显示,患者脓腔内呈液气性回声或液性。所有患者均已签署同意知情书,本院伦理委员会予以同意。
1.2 方法 患者均应用B 超引导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5]。对患者进行常规消毒,根据术前B 超检查显示的液性暗区在患者体表的相应位置进行标记,确定最佳穿刺点与穿刺角度。用1%利多卡因对选定穿刺点进行局部浸润麻醉,在B 超引导下将引导针经皮置入脓腔,并抽取1 ml 脓液送至细菌培养;将导丝置入脓腔并用扩张管将导丝扩张,置入引流管后将导丝拔出,对引流管进行固定。用庆大霉素冲洗脓腔,接负压引流。术后密切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给予常规术后干预,对患者血象以及血C 反应蛋白进行定期检查。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炎性因子hs-CRP 水平。②利用SAS 量表与SDS 量表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的焦虑及抑郁程度。SAS 量表以50 分为分界值,SDS 量表以53 分为分界值,评估分数与患者焦虑、抑郁程度呈正相关[6]。③应用生活质量评分量表(SF-36)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量表总分为100 分,评估分数与患者生活质量呈正比。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 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的hs-CRP 水平对比 患者治疗后的hs-CRP 水 平(45.06±1.31)mg/L 显 著 低 于 治 疗 前 的(178.33±2.64)m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表1 20 例患者治疗前后的hs-CRP 水平对比(±s,mg/L)
表1 20 例患者治疗前后的hs-CRP 水平对比(±s,mg/L)
注:与治疗前对比,aP<0.05
2.2 治疗前后的SAS、SDS 评分对比 患者治疗后的SAS 评分(33.1±4.7)分、SDS 评分(30.7±5.1)分均低于治疗前的(47.5±3.4)、(48.9±4.6)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2。
表2 20 例患者治疗前后的SAS、SDS 评分对比(±s,分)
表2 20 例患者治疗前后的SAS、SDS 评分对比(±s,分)
注:与治疗前对比,aP<0.05
2.3 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患者治疗后的角色领域、认知领域、躯体领域、社会领域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0 例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s,分)
表3 20 例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s,分)
注:与治疗前对比,aP<0.05
3 讨论
脓液引流与抗生素治疗相结合是颌颈深部脓肿的治疗关键[7]。切开引流术是临床用于治疗脓肿的基本手段,治疗效果显著,能够在进行充分引流的同时有效清除坏死组织[8]。但颌颈深部脓肿往往导致脓肿周围的肌肉出现痉挛,致使患者开口困难或无法进行正常颈部活动,同时导致患者无法配合手术,增加手术难度。常规切开引流术通常难以到达深部脓肿的病灶,容易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尤其对于无法进行常规切开手术的患者来说,常规手术会增加其精神负担,对其身体健康造成严重伤害[9]。切开引流术还会给患者留下十分明显的术后瘢痕,导致术后美观度下降,给患者造成心理负担。
正确的定位及诊治对颌颈深部脓肿患者十分重要[10]。B 超引导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弥补了切开、抽脓治疗的不恰当性与盲目性,有效降低炎性组织因筋膜破损扩散至相邻间隙而形成多间隙感染的风险。
B 超引导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能够准确定位脓肿位置,准确放置引流管,能快速从低位处进入脓腔,通过冲洗与引流对脓液进行稀释并促使其排出,有效缓解局部组织受到的脓腔压迫,减轻因毒素吸收而引发的炎性反应,有效缓解患者肿痛[11]。除此之外,B 超引导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操作较为简单,术口小,可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保证患者引流处皮肤的完整性,术后瘢痕较为隐秘,缩短患者治疗时间,充分满足患者的美观需求[12]。同时,B 超无辐射且操作时间较短,手术过程在B 超引导下实行,能将穿刺针的行走路径清晰地展示出来,进行随时调整,直接进入脓腔,不会对血管等重要组织造成伤害,避免出现术中并发症,安全性较高[13]。与常规手术相比较而言,B 超引导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无需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有效避免创面受到二次污染,对于全身情况较差的患者也有良好的治疗效果[14]。本次研究结果显示,20 例患者治疗后的hs-CRP 水平(45.06±1.31)mg/L 显著低于治疗前的(178.33±2.64)m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的SAS 评分(33.1±4.7)分、SDS 评分(30.7±5.1)分均低于治疗前的(47.5±3.4)、(48.9±4.6)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的角色领域、认知领域、躯体领域、社会领域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从中可以看出,B 超引导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能显著降低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患者病情得到明显改善,治疗效果显著,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应用B 超引导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颌颈深部脓肿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操作方便,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安全性高,可在临床应用并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