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入诗的多种方式
2021-04-16张德明
张德明
当代诗中的地理书写是很频繁的,这不仅因为不同空间的地理具有着不同的外在风貌和内在品质,还因为各种地理中也隐含着属于自己的历史韵味和文化深意。而地理具有的这些意蕴,为它能进入诗歌表达提供了多种不同的方式。
生动敞现地域的外在风貌,这是地理入诗的常见方式。从这种方式来说,捕捉到某个地域与众不同的独特景观,也就意味着抓住了彰显地理诗意的可能性。“饱吸晨光的果实/在玫瑰色黎明的抚摸下/叫喊着,任由雀鸟的爪子/收拢枝条成熟的诗句”(王长征《护城河畔一棵桑葚树》),“午后。云朵驻扎湖面/那里总是澄静,一抹水草站起来/飘过的歌声,涂去阴影”“啊,白云少了一些,柳叶漫无目的/像反季节的绿,将湖里的轻波/压平,并推向堤岸”(梁永利《那里湖面总是澄静》),“海水有时是蓝的,有时很浑浊/水上有一些岛屿/磊磊的石头,像从天外飞来”(闻小泾《门前的海》),这些诗句就是对特定地域的景物描画,体现着地理入诗的第一种路径。
不同地理不仅具有不同外貌,还有各自独特的内在品性,对后者的着力书写,构成了地理入诗的另一种重要方式。“那一窝窝生命的气息,抬头就会撞见/缥缈的炊烟,在漫不经心安顿日月/之后,反反复复,拷贝/拷贝出,禾木村人内心的平静”(王开平《禾木村随想》),“我有什么理由不漫步这里/让成片鱼群游进我诗的断章/当夏虫吮吸了/你眼里闪动的柔光”(郑泽鸿《西湖笔记》),“坐在草地上/感动我的竟然是海”(清明《海的草原》),毫无疑问,三位诗人对村庄、西湖和草原的各自描写,凸显的是这几处地理的内在品性。
中国是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不少地理上都留下了历史的脉络和痕迹,抓住地域的历史内涵来描画,这是地理入诗的第三种方式。毕福堂《和李杜合影》写道:“一队打着采风旗帜远道而来的文人/围着两位大文豪左拍右照/都想把自己照进去”,这是写文人们在李杜故居里的表现,既可以看作后人对李杜的崇拜,又可以看作是地域历史韵味的彰显。“楼塔无塔,却有诗/那身着长衫挥舞水袖的诗句/缓缓走在楼塔老巷弄的青石板/月光谜一般铺陈出一个晋朝/或一个唐朝”(章莉娜《塔楼》),这也是对地理之历史内涵的诗化写照。
地理入诗的第四种方式,在于诗人对特定地理所具有的文化深意的形象展示。阎晋《在黄河边睡到自然醒》这样写道:“枕着波涛入睡,不/准确地说,枕着黄河入眠/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多少次在兰州,在银川/在郑州,在开封,在东营/我都想以这样的方式/亲近北方的母亲”,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诗人阎晋在此就是对黄河这一地理的文化深意的艺术表述。
自然,地理进入当代新诗的方式还有不少,远不只是这四种,《星星》每年短诗专号中的“地理篇”已向读者进行了精彩的展示与呈现。如此众多的地理书写的新诗篇章,已然建构出了在当代诗歌领域富有艺术特色和审美意义的地理詩学,这是极为可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