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国救济院强迫“穷人劳动”

2021-04-15宋海博

环球时报 2021-04-15
关键词:奥利弗法令劳动

宋海博

英国广播公司(BBC)近日成为抹黑新疆棉花“强迫劳动”的主力军。然而它们散布的这些谎言,却是西方按照当年自身黑历史编造出来的,人们可以从中看到美国黑奴手工采摘棉花的血泪历史,以及英国救济院中隐藏的“强迫劳动”残酷制度。

“以国家力量强迫劳动”

救济院,又称济贫院,是19世纪至20世纪初,由英国设立的所谓“社会福利机构”。虽然救济院的中文译名听起来像是慈善机构,但实际上它的英文名称是Workhouse,直译就是“工作院”。顾名思义,这根本就不是什么穷人可以得到施舍的地方,本质上是一种尽力剥削劳动力的管理制度的延伸。考虑到恶劣的劳动条件和微薄的报酬,以及其强制劳动的性质,或许称之为劳动营更为合适。

救济院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4世纪中晚期,当时黑死病造成欧洲人口大量减少,劳动力价格随之上涨。从1349年开始,英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令,规定劳动力不得自由迁徙,也不得随意变更自己工作的内容,所有工种都有各自工资上限,并动用军队强制执行这一系列法令。它的本质是强迫当时占人口多数的农民不得离开自己的领主,以维护封建领主利益。这些法令打开了英国以国家力量强行管理劳动力的先例。

救济院制度的雏形出现于16世纪末17世纪初。在“羊吃人”的圈地运动中,无数农民四处流浪,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当时执政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于1601年颁布《救贫法》,建立“救贫院”,对于有劳动能力者,给予亚麻、羊毛、生丝等原料,强制他们在“救贫院”中工作。这项法令明确规定:在“救贫院”中工作的劳动者,获得的报酬不得高于“救贫院”外的普通劳动者。这成为后世济贫制度的核心思想。

伊丽莎白一世的《救贫法》颁布200年后,英国迎来工业革命。机器的大规模使用,使无数农民和手工业者失去工作,社会再一次面临冲击。为缓解矛盾,1795年英国政府颁布法令,以面包价格为基准,规定最低生活补助制度。但这一制度遭到资本家及其代言人的猛烈抨击,认为是在“养懒汉”。

更重要的一点是,此时由于工业革命的发展,工厂需要大量劳动力,但恶劣的工作条件和低微的工资待遇,导致许多工人连35岁也活不过。失地的农民和失业的手工业者宁可流浪乞讨,也不愿进入工厂工作。

在经济、社会和劳动力“短缺”等多方面压力下,维多利亚女王于1834年颁布“新济贫法”,1795年的最低生活补助制度也随之废止。在“新济贫法”中,救济院正式成为济贫制度的核心。按法令规定,救济院之外的人员救济全部终止,一切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必须进行劳动,违者将受到严厉惩罚。

“穷人的监狱”什么样

根据“新济贫法”成立的救济院,不久就被称为“穷人的监狱”。这不仅是因为它的管理制度极为严酷,而且建筑格局也与真正的监狱相去不远。这些新建立的救济院被厚厚的高墙包围,院内是长方形的广场,广场中央是交叉的四栋作为居所的三层楼房。这四栋楼房刚好把院子分割成四个互相隔断的区域。人们根据自身的性别、年龄和劳动能力等7个标准被安排到不同的区域居住。进入救济院后,私有财产将被没收,个人的政治权利也被剥夺。如果一家人都进入救济院,父母、子女、夫妻都要被分开,并且不能再见面,甚至连哺乳期的婴儿也只有在哺乳时才能与母亲相见。

住进院内的人们每天只能在自己居住区域所属的广场中工作和生活,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砸石子、剥线和制作绳子等。他们获得的报酬与1601年《救贫法》一脉相承甚至更为恶劣。人们所得的食物几乎无法糊口,而且完不成工作定额,就不能得到规定的食物,有时甚至会受到体罚。当然,英国官方的说法是,这正体现了救济院的目的:既收容了流民,防止社会动荡,又将流民逼入工厂。因为工厂待遇虽然恶劣,好歹比救济院的生活好得多。从这个意义来讲,将流民逼入工厂可以说是救济院的主要目的。

正因如此,救济院的负责者们在实际操作中,把院内原本就低微的生活待遇一压再压。其中最著名的丑闻是发生于1845年的安多弗事件。安多弗镇救济院院长麦克道格不仅克扣院中贫民食物,还骚扰院中的女性贫民。当时将骨头砸碎做成肥料也是许多救济院的重要工作内容,安多弗救济院也不例外。麦克道格强令院中贫民完成极大的工作量,完不成者就会被扣除本就不多的食物或是会被鞭打。贫民因此饥肠辘辘,啃食骨头上的腐肉成为常见现象,甚至人们还为争夺这些腐肉大打出手。这桩丑闻曝光后,虽然英国舆论大哗,但最后的处理结果居然只是取消救济院中砸骨头这项劳作。

当时的文学作品也对救济院的生活进行揭露,最著名的就是狄更斯的名著《雾都孤儿》。在很多读者的印象中,《雾都孤儿》的主角奥利弗生活在孤儿院里,但确切地说,奥利弗成长的地方就是救济院。著名的“奥利弗要添饭”场景正是救济院中生活的真实反映。

狄更斯之所以能写出如此真实的情景,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的家曾距离伦敦的克利夫兰街救济院不远。据考证,小说中奥利弗生活的救济院中的各种制度,与克利夫兰街救济院极为相似。这家救济院只在周日、周二和周四提供一份面包,周一、周三、周五则以汤为食,周六既没有面包也没有汤,只有一小块奶酪。这样的饮食对于10岁的男孩来说完全不够,无怪乎院中的男孩们会冒死提出添饭的请求。

引发抵制运动

由于救济院制度引发严重的人道主义灾难,英国各地陆续掀起反“济贫法”运动,抵制建立救济院。英国政府虽然没有停止这一制度的实施,也不得不采取措施改善救济院中的生活条件。

从19世纪后期开始,英国救济院开始一系列改革,包括将院中的医疗所分离出来,成立公立医院,向国民开放。儿童也不再由救济院收容,改由其他机构进行收容。随着19世纪中后期英国国力达到顶峰,救济院内的待遇也逐步好转,反对救济院的浪潮逐渐平息。

20世纪初,随着贫困救助机构逐渐细分化,笼统的救济院开始解体。1929年,英国颁布了地方自治法,宣布自1930年4月1日开始,废止国立的救济院,现有的救济院改名为生活保障设施,转归地方政府所有。1948年,英国政府颁布《国民救助法》,存在了一个多世纪的救济院正式废除。绝大多数救济院的建筑被改为养老院存在至今。▲

猜你喜欢

奥利弗法令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做套按摩操 缓解法令纹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雾都孤儿”奇遇记
热爱劳动
瑞士:龙虾下锅前要无痛死亡
奥利弗的伙伴们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提升下垂的嘴角 淡化法令纹
《查士丁尼二世“赠礼”法令》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