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南动画的诗意情怀
——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动画为例

2021-04-15

东吴学术 2021年6期
关键词:江南动画

杨 秋

江南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地理概念,更多地寄托了人们对美好、富裕、精致、诗意生活的无限向往。江南文化的诗意情怀不仅流淌在诗词歌赋的字里行间,还浸润在恢弘画卷的挥毫泼墨中,无论是黄公望笔下气象宏阔的富春长卷,抑或是李流芳画里烟雨朦胧的横塘,江南旖旎温软的自然风光给予艺术家们丰富的创作灵感,既有一种“行遍天涯意未阑”的趣味,又有一份闲看庭花云卷云舒的淡然。①庄若江:《江南诗性文化的多元解读》,第73页,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9。加之丝竹雅乐、园林寺阁、工艺器物等江南文化元素的加持,这股江南文化中流淌着的诗意,始终散发着空灵自然、婉约风雅、浪漫刚勇的独特气韵,并以外柔内刚、兼收并蓄的姿态活跃于中国文化圣坛之一隅。

近现代乃至当下,随着工商业的发展,江南当仁不让地扮演起了“先行者”的角色,诞生了中国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和工商业最繁荣的新兴大都市——上海。追溯至20世纪二十年代的上海,这里不仅是中国电影的发祥地,更是中国动画的发源地, 江南文化特有的诗意情怀在这里找到了全新的呈现方式,“中国动画学派”在这里诞生并大放异彩。

本文将从江南美校和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建立出发,探寻江南动画深厚底蕴的文化源头,并重点围绕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经典动画作品展开研究,分析作品中呈现出的空灵自然、婉约风雅、浪漫刚勇的江南文化独特气韵,探究创作者们是如何将动画与诗情完美地结合起来,在中国动画风景中绽放出独特的江南动画风貌的。

一、引领学潮的江南美校

江南这片两千年书香浸润的土地,人文渊薮,素有崇文重教之风,这里不仅是书院群集的高地,也是近现代美术教育的先锋。

1912年,17岁的刘海粟与朋友创办了上海图画美术院(后改称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简称上海美专),这是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第一座美术学校,标志了具有现代美术教育理念、培养美术专门人才的新型学校的正式诞生。上海美专的建立掀开了中国现代艺术教育史上的第一页,这里不仅培养出了程十发等知名海派画家,也培养出了虞哲光等一批优秀的动画人才。上海美专建校之后,各种艺校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使当时的上海成为全国之最,并迅速辐射到苏州、杭州、南京等江南地区。

1922年,颜文樑等人创办苏州美术专科学校(简称苏州美专),这是全中国第一家拥有动画专业的高校。1950年,钱家骏、范敬祥等人在苏州美专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动画科先后招收两届学生,,,其中部分学生毕业后被分配到上海电影制片厂美术片组:严定宪、徐景达、张松林、蒲家祥、胡进庆、林文肖、戴铁郎……①孙立军:《中国动画史》,第63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这些年轻人为新中国日后的动画繁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上海美专迁离上海,与苏州美专、山东大学艺术系合并,成立华东艺术专科学校。校址设于无锡,后迁至南京,更名为南京艺术专科学校(后改称南京艺术学院)。

1928年,教育家蔡元培在杭州创办了国立艺术院(后改称中国美术学院),这是中国第一所综合性的国立高等艺术学府,这里不仅培养出了李可染等国画大师,也培养出了陆成法等优秀的动画人才。20世纪初,在国内特别是江南地区,这批具有现代美术教育理念的新型学校的纷纷成立,掀开了中国现代艺术教育史的新篇章,不仅孕育了大批美术人才和艺术大师,也为中国动画事业的发展输送了大批美术和动画专业人才。以中国山水画大师李可染为例,他早年曾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后考入杭州国立艺术院研究生班。其山水画浑厚凝重,深沉茂密,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独创性。所作写意人物与牛,形象生动,笔墨简劲,富于生活情趣。1962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导演特伟等人受其画作“牧童与牛”启发,决定打造一部水墨动画《牧笛》,李可染先生听说后,特地画了十四幅“牧牛图”给剧组作为参考。他后来还与海派画家程十发共同担当中国水墨动画的巅峰之作《山水情》的艺术指导。不得不说,正是这样一批资深艺术家们的倾情加盟,为中国动画学派享誉国际奠定了深厚的美术底蕴。

二、独领风骚的上海美影厂

上海是中国电影及动画的诞生地和成长的摇篮。1923年,在上海闸北天通庵路弄堂的一间陋室中,从小喜爱绘画的万籁鸣四兄弟开始了国人最早的动画试验,他们克服重重困难,解决了画、声、光在动画技术上的关键问题,终于摸索出一套中国人自己的动画制作技术。1935年,万氏兄弟创作了中国第一部有声动画短片《骆驼献舞》。之后历时多年,他们又创作了亚洲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这部动画片上映于1941年,在国内外引起了不小轰动并影响到日本动画之父手冢治虫。万氏兄弟的早期动画作品相对集中地体现了中国动画民族风格在江南地区的自发开启,为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及其创作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艺术基础。

1949年之前,中国所有早期最有影响力的电影制作机构都驻扎在上海。新中国成立之后,为了让美术电影更好地发展,文化部决定东影南迁。1957年,长春东北电影制片厂美术片组和上海电影制片厂的一部分合并,正式成立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简称美影厂)。美影厂成立之初,只有几十个人,但是很快人数骤增10倍。特别是中国动画创始人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兄弟,分别从美国和中国香港赶回上海,融入新中国的动画创作队伍。除了早期从事动画片制作的人才、专业的电影摄影工作者,还有众多文学家、剧作家,如钱家骏、虞哲光、包蕾、吴应炬、邬强、詹同等各方人才纷纷加入这个集体。

与人数同样骤增的是创作与探索的热情。在厂长特伟“探民族风格之路,敲喜剧样式之门”的创作方向指导下,美影厂的美术片百花齐放,形式多样,打造出一批名留史册的优秀作品,代表新中国动画电影艺术的高峰。如万古蟾等人创作的第一部彩色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1958年)、虞哲光创作的第一部折纸片《聪明的鸭子》(1960年),还有特伟、钱家骏导演的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1960年),以及获得国际最高荣誉的水墨动画片《牧笛》(1963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建厂后共摄制美术片500多部,创作了《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天书奇谭》《黑猫警长》《葫芦兄弟》《宝莲灯》等伴随了几代中国人成长的经典作品,获得了近200项国内外大奖,并以动画“中国学派”享誉国际。

美影厂人才云集,其中特伟、钱家骏、虞哲光、严定宪、阿达等人,皆为江南人士。他们在作品中秉承了江南文化博采众长、兼容并蓄的特点,将当代世界时代风格和本民族本地域的传统风格相互融合,他们不仅开创了中国民族动画的繁盛时期,而且在诸多动画作品中融入了江南特有的诗意情怀。其中尤以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山水情》《鹬蚌相争》等作品对烟雨江南细致入微的描摹见长。“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动画中流露出的江南美学意境是中国文人自古内心所向的精神家园,奠定了中国动画电影的诗性叙事和审美风格。

三、诗情画意的江南动画

地域的共同心理素质表现在这个地域的人民的文化性格中,而艺术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表现这种具有在地性的民族文化性格。这在很多江南动画片中都有非常生动的表现,如《小蝌蚪找妈妈》对池塘自然生态的意趣表现,《山水情》对文人雅士师徒情深、寄情山水的声色描绘,《大闹天宫》中古代神话反叛精神的思考呈现等等。主创者在动画作品中呈现传统美术风格和叙事风格,并探究相对复杂的民族风格的表现可能,由此,无数精美灵动的影像话语将江南动画的诗情与表现形式完美地结合起来,在中国动画风景中绽放出江南动画的独特风貌。

(一)“草长莺飞”的自然闲趣

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1961年)影片开场,一本古朴的国画册被轻轻翻开,伴随着古琴和琵琶的悠扬乐声,一池素雅幽静的江南荷塘呈现在观众眼前。池塘中水草掩映,一群小蝌蚪从卵中孵化出来,他们摆动着灵活的尾巴在池塘里与花草嬉戏,与岸边的小鸡逗趣。他们对池塘里的世界充满好奇,为了找到自己的妈妈,一路问询,先后将虾、金鱼、螃蟹、乌龟、鲶鱼误认为是自己的妈妈,经历几番波折,最后终于找到了自己的青蛙妈妈。短片借助于一个轻松活泼的小故事,不仅将青蛙四种体态演变的自然常识融入其中,还深入浅出地揭示了认识事物要全面和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这部水墨动画片运用了墨和水分的渲染,充分发挥墨的浓淡虚实,意境优美,气韵生动。片中的许多角色形象取自于齐白石的花鸟画作,造型夸张,以形写神。或寥寥几笔,或深浅变化,将那些墨点似的小蝌蚪,还有青蛙、金鱼、小鸡等作为诗情载体演绎动画,灵活生动,可谓是意象造型的杰作,显示了创作者们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艺术功力,意趣盎然。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张志和的《渔歌子》中描述了一幅物华天宝、温馨富足的江南景象。此情此景中,水是江南最灵动的眼神,也是江南最鲜亮的名片。如果没有水,也就失去了江南那独一份的灵气。《渔歌子》描绘的这幅生动的江南美景便呈现在动画片《鹬蚌相争》之中。《鹬蚌相争》中的老渔翁,垂钓半日一无所获,竟不羞不恼,自顾躺在小舟中,悠然地酌酒小憩,陶醉于水光山色之间,直至鹬蚌相争,瞅准时机,精准出击,悠哉乐哉,倒颇有一番《兰亭集》中曲水流觞的浪漫闲趣。这两部水墨动画在艺术上的成就都要归功于中国历代山水画的审美积淀,尤其是画面的留白技巧。清代邓石如称,“字画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水墨画在渲染画面意境中的分量不可忽视,它往往通过用墨简单勾勒或干脆省去背景,使得画面上留下大片空白,但空白处却并非真的空无一物,常常代表着潺潺的水流或明朗的天空。这种以虚衬实的绘制技巧,使得画面的主体更加突出,画面意境被进一步拓展,给人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就像影片中一些画面,寥寥几笔,没有任何多余的事物存在,却能让观众在这份空白处体会到水墨江南的优雅情调,言有尽而意无穷,这些正是留白在无形之中显示出的美妙意境。

诸如此类,将江南温山软水的旖旎风光尽收动画银幕的作品数不胜数,如《牧童》《夸口的青蛙》《小鸭嘎嘎》《金色的海螺》等等,如诗如画的江南美景与田园意趣给人无限遐思,不仅滋养了儿童观众们的审美情怀,成为文人墨客心灵的乐土,也造就了一番江南动画中“草长莺飞”的自然闲趣。

(二)“水墨丝竹”的人文雅趣

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文化占主体的社会大环境之下,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在儒、释、道三者之间较好地实现了融合,著名水墨动画短片《山水情》也许是表达中华民族崇尚和谐之美的一个经典作品。该片以水墨作画,丝竹作声,山水云树错落、禽鸟鱼蛙灵动,随着镜头缓慢摇移,无不显示出一种“人生在世不称意,不如散发弄扁舟”的逸士雅趣。动画片中,一位隐遁山林的琴瑟高人,贫病交加晕倒在江边,被一位热爱生活和热爱音乐的渔童救起。经历朝夕相处的发现,这位隐士遂将毕生琴技悉心传授给天真活泼的小渔童,小渔童经年苦学、终有所成,隐士赠琴离去,师生依依惜别。整个故事展开的全过程,没有任何言语文字表达,但是相互间的肢体语言和神情交流,感人至深,犹如那高雅精美的古琴声沁人心脾,荡气回肠。

《山水情》的水墨技艺尽得中国山水画的写意精髓,通过留白形成水天一色的背景效果,加之巧妙娴熟的用墨技巧,“重墨不重色”,虚实相生,言有尽而意无穷。在对远山、山涧、急流、蝌蚪的处理上,通过深浅浓淡的对比处理,给人一种山峦由近及远,河流由远及近的立体感和真实感,甚至有了色彩的错觉。随意一帧画面,既可找到柳宗元笔下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宁静,也可感受到王维笔下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禅意,还可想象到李白笔下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大气磅礴,更可体会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惜别之情①新浪博客:《淡泊高雅、诗意如画,琴笛悠扬、师生情长——中国绝世水墨动画片〈山水情〉赏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4af04fd0102vf4x.html。。

中国画讲究象外之趣,音乐追求弦外之音。这部动画中的丝竹之韵颇为意蕴悠长。影片开场,屹立寒风中的隐士便听到了江面上传来的清脆笛声,轻灵悦耳的曲调,反映出少年天真活泼、无忧无虑的个性。而隐士抚琴时,曲调悠扬,却千回百转,辗转于或轻柔或凝重,或犹豫或果敢之间,充分体现了文人复杂而坚决的心理活动。整部影片在主人公抚琴弄笛的雅调之余,对背景声的处理也是一绝,不仅有凄厉风声刻画风雪环境恶劣,有鸟鸣鱼跃反衬季节转换生机勃勃,更有“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的音乐留白,让观众在“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壮丽山川中感悟大自然的空灵,师徒情深,如入仙境。“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文章书画写景描物,虽然技法不同,却皆具有“浪漫写意”的要旨。动画也是如此,让观众由声画的视听享受,自然联想到人生,联想到历史沧桑和人间真情。诗情与画意相辅相成,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江南动画作品的美永远充盈着无限人文诗意。

(三)“金戈铁马”的浪漫刚勇

温山软水的灵秀环境孕育了多情诗意、令人艳羡的江南。和“铁马秋风塞北”不同,“杏花春雨江南”是温婉美丽、诗意浪漫的,是“秦淮风月”之地的“繁华景秀”之乡。然而,拨开沉重的历史长卷,在江南文化的浸润中,汩汩流淌的不仅仅是柔情与浪漫,还有一腔深沉厚重的家国情怀。在无数才俊挥洒的文字中,江南还承载了一份沉甸甸的道义与责任。

动画长片《大闹天宫》(1961,1964)、《哪吒闹海》(1979)等作品的诞生,也凸显了江南文化中不常示人的恢弘大气、自强不息的一面。以《大闹天宫》为例,该片博采传统艺术在造型、布景、用色等方面之长,将古代绘画艺术、庙堂艺术和民间年画融为一体。场景设计借鉴中国庙堂艺术和装饰风格,角色造型模拟中国古代绘画风格,色彩方面汲取民间的年画用色,并融入中国传统戏曲的音乐和表演艺术,形成了中国动画学派独特的艺术风格。①杨秋《:中国动画电影神话人物形象塑造嬗变及反思》,《电影评介》2020年第9期。影片大胆借鉴传统艺术,如故宫的如意头云纹、圆明园的大水法、敦煌壁画的飞天、京剧演员的亮相姿势等等,描绘了一幅幅极具神幻色彩的天上人间的壮丽景观。动画选取《西游记》中“大闹天宫”的故事进行创作,反映“压迫者与被压迫者之间尖锐的矛盾冲突,歌颂了齐天大圣不畏强权、顽强不屈的反抗精神”②杨晓林、彭俊、符攀婵:《动画大师王树忱、阿达与詹同》,第296页,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7。,歌颂新中国独立自强的民族精神。为了让孙悟空的表演更加生动,跳脱出西式的运动规律,上影厂还专门邀请“南猴王”郑法祥来为画师们当模特,孙悟空将手搭在眼上的标志性动作正是由此而来,最终形成了动画角色“化武为舞”的戏曲表演风格。动画中孙悟空与三头六臂的哪吒激战天宇的精彩片段,与二郎神七十二般变化的智斗场景,颇有一番金戈铁马的豪迈诗情与浪漫刚勇。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大闹天宫》先后在全球40个国家和地区上映,并在18个国际电影节上获奖,成为中国动画美学的最高代表之一。

四、结语

20世纪末,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等江浙沪一带的多家动画公司努力尝试,先后推出《自古英雄出少年》《宝莲灯》《西游记》系列等动画片。但这些努力向传统文化靠拢的动画,并没有能够扭转民族化创作走向式微的局面。一方面,“低幼化”的创作视野,局限了动画创作者对于相对复杂的民族风格的探究,富有传统美术风格和叙事风格的动画被认为不适合于新时代少年儿童的欣赏口味,深化民族风格发展的路线遭到了遗弃。③范黎明:《中国动画的昨天、今天与明天》,《太原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另一方面,快餐式的娱乐消费需求让动画多少陷入商业化、模式化的创作套路,创作人才流失,原创能力匮乏,迫使动画创作者们放弃自然空灵的人文诗意。

新世纪以来,国家提出重振民族动画产业的方针,大力支持国产动漫行业发展。从历年发布的《全国国产电视动画片制作发行情况的通告》中不难发现,江南一带的上海、浙江、江苏等省市始终是国产动画发展的核心区域,获得发行许可的动画作品数量和推优的作品数量均位列全国前茅。2015年之后,在国家电影产业政策的有力支撑下,我国动画电影制作和票房市场持续升温,出现了《大圣归来》《白蛇缘起》《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取材于民族经典题材的现象级作品,让国人振奋不已。但喜悦之余我们仍需清醒认识到,特别强调崇尚自然之美而艺术风格空灵洒脱的江南动画片的发展,还有待研究和大力推进。

猜你喜欢

江南动画
Clifford hits the big screen
最美江南
做个动画给你看
动画发展史
我的动画梦
小编有话说①
小编有话说②
小编有话说①
动画批评融入动画教育的思考
我是动画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