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互联网+”时代的群众文化工作创新
2021-04-15刘爱红
刘爱红
(淄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山东 淄博 255000)
群众文化工作积极与互联网技术相融合,力求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方式,由传统的线下服务方式,转变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文化活动模式,使人民群众得到更全面的服务体验。
1 互联网+时代的群众文化工作创新的重要性
1)群众文化工作更加便捷。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市场经济的逐渐兴起,互联网技术得到大力发展。当今社会互联网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互联网技术在人民群众生活中的不断深入,群众也逐渐适应了新时代的生活形式和文化形式。由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群众文化工作也针对这方面进行了拓展创新,力求可以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的生活服务,形成了“互联网+群众文化工作”的概念。互联网与群众文化服务的结合,将需要公告的信息进行了网络展示,群众可以通过网络搜索的方式,更加便捷的获取文化工作的各种信息,获得更好的服务体验。
2)群众文化工作更加精准。群众文化的立足点在于群众,群众文化工作的本质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那么在群众文化工作的展开过程中,如何将所开展的活动与人民群众的真正需要相融合,正是群众文化工作所面临的重要难点。在传统的工作模式中,想要了解人民群众的个人意向,通常会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但是这种形式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较多,并且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融入,群众文化工作可以通过建立文化平台与群众之间获得更加直接的联系,通过发布一些具有倾向性的文艺作品了解大众的喜好。利用大数据的分析和监控,群众可以了解到人民群众文化工作的最新状态,也帮助群众文化工作者更加直观的观测到群众的喜好[1]。
3)群众文化工作更加全面。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代表着群众文化服务工作已经逐渐步入了新的时代,在全新的社会背景下,网络平台的运用处在一个较高的地位。互联网的普及让大众了解到了更多的信息,使大众体验群众文化服务时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群众文化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的建立利用网络,将更多的群众文化服务提供给大众,进行更加完善的宣传和传递,通过线上的群众反馈及时的调整群众文化工作的内容,为群众提供更加多样化的服务。
2 互联网+时代群众文化工作的困难
1)对于互联网存在一定的偏见。我国的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网络技术也快速的普及到各个区域,每一个领域和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网络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因此,各个领域都逐步将互联网和相应工作结合起来,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的服务水平,使人民群众获得更好的服务体验。互联网和群众文化工作的结合,是一种社会背景下的必然发展趋势。但是由于人们对互联网时代的工作方式还没有足够的正确认知,因此在实际的群众文化工作转型中互联网模式推进较为困难。互联网对人民群众带来便捷的同时,也由于发展不够完善造成了很多隐患。很多群众尤其是经济较为落后地区的人民群众,对于互联网技术有较大的认知障碍和偏见,对群众文化工作的转型造成了阻碍。
2)对于互联网的信息传播方向存在质疑。任何一种新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要通过实践的不断完善才能够顺利运行。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着各种各样潜在的可能,网络技术下的群众文化工作转型也是如此。互联网技术的确对人民群众的生活工作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方式,也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进行了较大的转变。但是也由于互联网相对来说更加自由,因此衍生出了很多不良思想。而文化工作与思想上的意识紧密相连,人们在进行文化消费时受到相关信息的影响,很容易降低对互联网的信赖感,这也是互联网与群众文化工作融合的重点和难点。
3)相应技术不够完善,存在信息漏洞。互联网+群众文化工作模式的转型,首先要建立在较高的技术水平支撑下进行。但是在工作转型的进行初期,相关的工作经验较少,群众文化工作的技术操作较为困难,阻碍相对较大。技术更新速度的减慢,也导致了群众文化工作创新方案实施的效率降低。文化平台安全也需要更强的技术保障,在网络的大环境中,存在着很多不受控制的互联网漏洞和信息陷阱,群众很可能由于了解不够透彻,掉入这些文化陷阱中,影响了互联网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
3 互联网+时代群众文化工作的创新方式
1)减少群众对互联网的认知偏见。群众文化工作中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实际上是对一种崭新领域的挑战,对人民群众守旧的观念和认识,造成了较大的冲击。想要保证相关工作的顺利进行,首先要转变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打消人民群众对于互联网技术的顾虑和偏见。群众文化工作者首先要增强人民群众对于互联网技术以及文化平台的正确认识,在提高技术水平和文化项目的同时,利用网络技术更好地完善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群众文化工作人员要不断地进行方案创新,加大宣传力度,利用互联网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形式,加强群众文化工作部门与人民群众的沟通与联系,改变群众对于互联网的认知。
2)提高大众对于群众文化工作与互联网的信任基础。群众文化工作部门只有提升人民群众的信任基础,才能够顺利进行相关工作,大众对于文化活动的参与度与信赖程度成正比。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由于网络属于虚拟空间,具有一定的不真实性,使得群众之间交往的信任度大大下降。由于大众对于群众文化工作的信任度较低,导致了人民群众对于文化活动参与度较低,积极性较差,活动下发后群众并不是十分配合。在这样的社会发展背景下,群众文化工作部门要重视群众对于互联网工作信任基础的建立。在工作初期,除了通过网络进行相应的公告和宣传,也要积极的进行线下活动,逐渐将线上和线下融为一体,提高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性。还要通过对于历史文化的不断发掘、公共文化体系的不断完善,增加群众的活动参与度和活动热情。利用大数据监控不断的改善活动中所存在的问题,建立大众对于群众文化工作的信任,构建全新的以信任为基础的网络文化平台。
3)保障群众文化工作的技术安全。群众文化工作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因此网络文化平台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尤为重要。互联网技术融入到群众文化工作中,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扩大了群众文化工作的影响力和工作范围,使群众文化工作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下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想要进一步的对群众文化工作进行创新,就离不开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网络平台安全的保障,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的为人民群众开展更好的文化活动,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互联网技术与群众文化工作的融合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群众文化工作,在新时代进行发展的必然趋势,为群众文化工作开启了新的篇章。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还面临着较多的问题,需要群众文化工作者不断的探索和创新完善相关工作的实行政策和基础,切实的为群众提供更好的文化活动,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做好群众文化工作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