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塑性混凝土防渗墙施工技术分析
2021-04-15赵晓
赵 晓
(41108119******1323)
一直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和城市生活供水都与基础水利设施建设密切相关,水库作为重要的基础水利设施,在合理调配水资源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量早期修建的水库工程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病害问题,其中渗漏问题最为普遍,且危害巨大,如何有效治理水库渗漏问题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以某水库防渗工程为研究对象,结合工程实际,最终确定了塑性混凝土防渗墙施工工艺,相比普通混凝土,塑性混凝土是一种新型的防渗材料,具有良好的抗渗性能,将其用于水工建筑物防渗施工,可保证槽壁稳定、墙体质量和提高防渗效果。
1 塑性混凝土防渗墙的优点
在水工建设中混凝土墙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防渗体系,一般情况下,普通混凝土防渗墙由抗压强度7.5MPa以上的混凝土材料构成,随着长期实践和应用,普通混凝土防渗墙缺点愈加突显,例如,适应变形能力能力不足、成本高等。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塑性混凝土得以应用与发展。塑性混凝土是一种新型复合材料,是通过黏土或膨润土替代普通混凝土内的部分水泥,从而改善混凝土使用性能,降低成本。相比普通混凝土,塑性混凝土优点如下:
1)弹性模量小。塑性混凝土的弹性模量仅为普通混凝土的1/100左右,在坝体或坝基变形方面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且抗裂能力强,无需设置防裂钢筋。2)渗透系数小。塑性混凝土渗透系数小,可大幅降低坝体浸润线,有效控制大坝渗漏量。3)可操作性强。塑性混凝土拌和物可操作性强,早期强度小,具有良好粘聚性,工程造价低。
2 工程概况
某水库工程建设等级为III级,规模中型,防洪、灌溉为水库的主要功能。大坝全长450m,坝顶宽6m,下游坝顶宽4m,坝顶高程为315.56m。上游采用现浇砼块板护坡,坡比为1:3;下游采用草皮护坡,坡比为1:2.5,且下游坡有一马道设置,310m为马道高程,2m为马道宽度。该水库大坝自建成投入使用时间较长,在安全鉴定检查中发现,土坝工程、溢洪道工程、金属结构设备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综合各类情况,可确定本水库为三类坝,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尤其是渗漏量较大,若不重视、不处理,很可能产生严重后果,因此,急需对该水库进行安全加固处理。经多方商议,最终决定采用塑性混凝土防渗墙施工大坝防渗加固施工。
3 塑性混凝土防渗墙施工工艺
1)护壁泥浆。冲击成槽施工中,护壁泥浆的质量情况将会直接影响到槽壁的稳定性和城墙质量。此外,还与工作效率等息息相关。为此,本文塑性混凝土泥浆制备中,主要采用黏土,膨润土少量即可,保证泥浆主要技术指标满足规范要求。在防渗墙轴线下游侧设置泥浆搅拌站,根据工程量实际情况,共设6台泥浆搅拌机,300m³为贮浆池容量。泥浆拌制好以后,经过三级处理,可利用Φ150mm管线向各施工槽孔输送泥浆,在整个过程中要注重泥浆性能变化情况,做好检测,并保证泥浆入槽质量。2)成槽。当导墙混凝土抗压强度达到规定要求后,即可进入成槽施工。采用冲击钻进行坝基成槽,坝体可采用液压抓斗直接成槽施工,在导墙控制下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通过液压抓斗进行挖土,在此环节必须做好液压抓斗导向杆控制,保证成槽垂直度符合施工要求。按照墙壁坝体土质结构进行单元槽段长度划分。3)清槽。成槽时,将会有大量沉渣存于槽底,甚至产生沉淀层,一旦处理不好,将会对成墙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或出现墙底渗漏现象,不利于墙体抗渗。此外,若墙体修筑于沉淀层之上,同样会影响墙体承载能力,或引发不均匀沉降问题。基于此,本文在清槽时,决定采用洗刷锤+泥浆泵进行处理。待结束成槽施工后,通过洗涮锤多次清洗槽段两端接头,直到无泥屑带出。同时,通过泵吸法反循环进行槽底排渣,通过泥浆泵吸出沉渣,并排除。在此过程中,还需要将新鲜的合格泥浆源源不断地向槽内输送,保证泥浆面高度一致,避免出现塌孔现象。完成上述操作后,应对槽底沉淀土厚度情况进行及时检测,保证沉渣厚度在100mm以下,含砂率不超过10%。4)浇筑。将塑性混凝土拌和站设置于溢洪道进口处,在拌和站集中拌制塑性混凝土,保证按照配合比掺加原材料,用量准确。浇筑采用泥浆下直升导管法。经密闭承压试验检测质量满足设计要求后即可进行安装。浇筑过程中,要做好测量工作,保证浇筑质量。施工完防渗墙后,可在结合部位设置接头孔,600mm为孔径,保证接头孔位置准确,质量合格。5)质量控制。施工单位应根据水利工程实际情况建立起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尤其加强重点施工环节的控制。塑性混凝土浇筑直接影响了防渗墙的性能,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操作,规范施工人员行为,尽量减少质量隐患。同时针对工程难点加强施工人员技术培训,使其充分掌握塑性混凝土防渗墙施工的技术标准,从根本上提高施工质量。由于在塑性混凝土浇筑时通常采用导管直升法,因此混凝土材料应具有良好的和易性及流动性,以免出现导管堵塞现象。在塑性混凝土材料运送至施工现场之后,检查其坍落度,若材料质量无法达到相关标准,禁止应用在防渗墙施工中。混凝土浇筑上升速度控制在2m/h以内,随着浇筑高度的增加逐渐提升导管。在此过程中,导管速度不宜提升过快,否则会影响墙体连续性,进而降低防渗性能。
4 塑性混凝土防渗墙防渗效果分析
待修建塑性混凝土防渗墙后,对比分析原坝后渗流明流情况和坝体内测压管内水位情况,具有较为显著的防渗效果,说明塑性混凝土防渗墙施工效果良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坝后渗漏现象基本消失。工后8个月后,水库蓄水到正常水位高度,观察坝后情况,位于坝脚部位原来存在的多个涌水点已经消失不见,坝后土壤含水量较低,基本消除沼泽化现象。由在坝后中央排水沟设置的量水堰观察情况分析,渗漏量下降到了2.3L/s,仅为防渗施工前的1/4,此外,渗水都为清水,未见带出大量细颗粒。2)坝体内水位下降显著。施工前,水库水位为311.45m,坝轴线钻孔稳定水位为305.43m。施工后,水库水位为311.70m达到正常高水位,此时,坝轴线钻孔稳定水位为304.30m,水位降低了1.13m,表明修筑塑性混凝土防渗墙后,可坝基主要渗漏通道起到了有效阻断作用,在减少渗压水头方面效果显著。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于水利工程所处环境的特殊性,对于防渗要求较高。塑性混凝土防渗墙在水利工程中应用较为广泛,不仅具有良好防渗性能,且变形适应能力强。在外界荷载压力作用下不会在墙体内部出现较大应力,避免结合面分离,保证水利工程运行安全性。在具体施工时,应严格按照相关技术要求,规范施工操作行为,加强重点施工环节质量控制措施,从而提高墙体防渗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