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下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问题及应对策略
2021-04-15姜勇
姜 勇
(山东省莱阳卫生学校,山东 烟台 265200)
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教育的一个重要补充,这一教育形式主要是为了给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培养技术型人才。中职生的年龄大都在15-18岁,这一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还不完善。他们还处在身心都比较躁动的青春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在进一步的成长。这一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敏感阶段,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工作的黄金阶段。只要做好引导和教育,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一定可以收获显著的成效。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大幅度革新与发展,“互联网+”的理念已经越来越深入人心。这一理念的普及带来的是互联网技术与我们生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无论是信息的扩充还是生活方式的改变,都无不彰显了其优越。这一技术的优越性显而易见,但是这一技术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例如像智能手机对于学生的诱惑、校园贷层出不穷等。所以对于中职班主任来说,如何利用好网络技术这把双刃剑,卓有成效的开展德育工作,帮助还处在青春期的中职学生规避“互联网+”带来的消极影响,这就需要我们去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1 “互联网+”理念下中职教师德育工作的问题
1.1 班级凝聚力丧失
随着“互联网+”理念的成熟和普及,各种各样的信息科技深入到了我们的生活,其中最主要的代表就是智能手机。智能手机以其小巧易携带、高度智能化成为学生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很多学生从小学开始起就手机不离身。诚然,智能手机方便了孩子与父母之间的联系,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全新的学习渠道。但是在便利的同时,智能手机也给中职教师进行德育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冲击。最突出的就是班级凝聚力的丧失。
智能手机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独立化,一部手机可以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同样的也能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远。很多中职阶段的学生因为身心巨变的影响,拒绝跟身边的人进行沟通,反而选择在手机和陌生人交流。一个班级里的学生大家可能都没有足够的了解,三五成群的进行学习以及日常生活。这就使得班级的凝聚力荡然无存。班级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基础性单位,班级凝聚力的丧失会使得教师的德育工作失去抓手,成为无根之苗。
1.2 教师本身对于网络技术不够了解
近年来“互联网+”理念在教育领域越来越成熟,教师对于“互联网+”理念有初步的了解,但是这一了解也仅仅局限在教学手段及方法上。因为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很多中职教师对于除了教学以为的网络相关不够了解。更因为大部分教师与学生的年龄层次相差悬殊,进而导致了学生的关注点与教师关注点的千差万别。也有相当一部分教师难以改变自己对于网络的刻板印象,他们潜意识中对于网络的印象还仅仅停留在不好的层面,对于网络背后进行德育的可行性认识不足,使他们没能把握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阵地。
中职班主任对于学生所关心的、所掌握的网络技术的认识不足,直接导致了教师德育工作的盲目性。班主任教师站在自己的角度对学生进行的网络德育工作,对于学生来说只能是更加的乏味,更加的难以理解,甚至会进而产生逆反心理。
2 “互联网+”理念下中职教师德育工作的应对策略
2.1 加强对于“互联网+”的了解
德育工作有着极强的时代性,教师应该根据时代的特征,准确把握互联网时代下正确进行德育工作的办法。首先教师应加强对“互联网+”的了解。把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工作放到应有的位置上。有了足够的了解,教师的德育工作才能更加具有针对性。其次教师应该通过自我学习的方法,加强自己的网络文化素养,把自己利用网络的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
2.2 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科技的发展是大势所趋,互联网技术对于学生日常生活的影响也难以避免。所以中职班主任一定要学会因时而动,加强对于学生的引导,帮助学生正确利用好网络教育这把双刃剑。
首先是,帮助学生合理规划智能手机的使用时间。在不耽误学习的前提下倡导学生健康使用。其次是,构建班级的德育工作新阵地。利用网络技术,搭建具有鲜明班级特色的德育平台,与学生共商共建加强学生对于德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主动做中主动学。最后就是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进一步的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发挥班集体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
2.3 加强对于网络的监管
教师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于学生网络使用的监管,不能使得网络成为学生的法外之地。帮助学生规避“互联网+”带来的影响除了需要学生的自主自觉性外,也需要教师加强对于学生的监管。但这种监管并不是对学生的私人信息的严格把握,这样只会加强学生的逆反心理。
加强对于网络的监管,班主任教师可以与学校进行联合构建,依托于学校的校园网及官网等构建学校的德育教育平台以及网络使用平台。在保证学生对于网络学习需求的同时,加强过滤虚假信息、不良信息等对学生的影响。
3 总结
总的而言,“互联网+”理念的发展给中职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网络是把双刃剑,只有懂得利用、善于利用,才能让德育工作真的产生实际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