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心络胶囊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的影响

2021-04-15何晓玲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1年7期
关键词:通心络心脑血管颈动脉

王 丹,方 芳,刘 欣,何晓玲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及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脑血管病发生率逐年上升,已达到1.5%~2.0%[1],其中67.3%~80.4% 的脑卒中属于缺血性脑卒中[2]。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因,主要表现为大、中等弹力肌型动脉内膜进行性脂质、平滑肌细胞、炎细胞和结缔组织积聚,继而形成纤维炎性脂质斑块为病变特征的动脉疾病,可导致管腔狭窄及一系列继发改变,甚至发生严重并发症[3]。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 NLR)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与淋巴细胞计数的比值,已被证实与冠心病、糖尿病、脑梗死、脑出血等多种疾病的病情及预后相关。通心络胶囊具有降脂、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抗氧化应激等多重功效,临床研究证实能延缓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减少斑块面积及血管的重构,且安全性良好[4]。本研究观察通心络胶囊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及对血NLR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7年6月—2018年6月于中国地质大学医院就诊的128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病人。将入选病人随机分为3组,通心络组54例,男32例,女22例;联合治疗组(通心络+阿托伐他汀钙)51例,男24例,女27例;对照组23例,男15例,女8例。所有病人经过病史采集、一般体格检查、血生化检查及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等。纳入标准:年龄40~70岁;颈部血管彩超检查明确诊断有颈动脉粥样硬化(双侧颈总动脉和/或颈内动脉非钙化斑块);病人及家属同意参加本研究。排除标准:有精神症状不能配合者;曾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或支架置入术者;肝肾功能异常者;患有血液系统疾病者;出现难以耐受副作用不能坚持研究者;其他原因不能坚持完成研究者。

1.2 实验室检测指标 入组前及入组后6个月、12个月检测病人肝功能、肾功能、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等。

1.3 影像学检查 采用高频探头采集入组前及入组后6个月、12个月双侧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图像,测量IMT。

1.4 治疗方案 对照组针对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治疗。辅以生活方式指导,包括控制体重、调整饮食习惯、有氧运动、戒烟限酒等。记录病程中主要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如心绞痛、心肌梗死、急性脑梗死、脑出血等。通心络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通心络胶囊(石家庄以岭药业)6粒,每日2次,口服,连续服用12个月。联合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通心络胶囊 6粒,每日2次,口服;阿托伐他汀钙(辉瑞制药)20 mg,每日1次,口服。所有药物均连续服用12个月。

2 结 果

2.1 各组临床资料比较 各组病人年龄、性别构成、体质指数(BMI)、高血压患病率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无吸烟及糖尿病病人,饮酒率较联合治疗组增高(21.7%与15.7%)。详见表1。

表1 各组人口学资料及一般情况调查比较

2.2 各组治疗前后肝功能、血脂及IMT值比较 各组观察期间肝功能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经12个月治疗后,联合治疗组三酰甘油、总胆固醇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通心络组、联合治疗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较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联合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联合治疗组NLR值较对照组低,通心络组、联合治疗组治疗12个月后颈部血管IMT值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各组治疗期间肝功能、血脂及IMT值等比较(±s)

2.3 各组主要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 整个观察周期内通心络组发生1例(1.85%)急性脑梗死,联合治疗组发现1例(1.96%)心绞痛,对照组发现2例(8.70%)急性脑梗死。

3 讨 论

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心脑血管疾病流行趋势呈明显上升态势,预计今后10年心脑血管疾病患病人数将快速增长[5]。目前,脑卒中已成为我国人群的主要致死原因之一。颈动脉硬化是一种常见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疾病,可作为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评价和预测指标[6]。随着年龄增长,动脉弹性逐渐降低,内膜损伤后易致脂质沉积,进而形成斑块[7],严重者可造成管腔狭窄。流行病学数据显示IMT≥1 mm与心肌梗死及脑血管病发病相关。有数据显示高达2.0%的老年男性和1.6%的老年女性存在颅外颈动脉狭窄≥50%,而狭窄程度≥60%者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增加至2.2%[8]。

通心络胶囊是依据中医络病理论研制而成的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常用方剂,含有人参、全蝎、蜈蚣、蝉蜕等,具有通络止痛、活血散瘀、攻毒散结、安神宁心、养肝和胃之功效[9]。通心络胶囊可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病人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减轻炎症反应对缺血脑组织的损伤;提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促进血管增生,改善血液循环,增加脑组织血流量[10]。有研究显示通心络胶囊能诱导PI3K/Akt-HIF-1信号系统依赖的信号传导通路,上调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的表达,调节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稳态平衡,有效修复血管内皮损伤[11]。还能降低血脂,明显减少斑块内脂质含量,防止斑块扩大或脱落。本研究发现,通心络胶囊对降低颈动脉硬化病人的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有一定疗效,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钙则效果更佳。治疗12个月后病人颈部IMT值较对照组降低,证实通心络胶囊可改善血脂代谢,延缓颈部血管硬化进程,甚至逆转病程。长期服用安全性良好,对肝功能影响小,服药依从性好。

动脉硬化的形成是一个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反应过程,炎症细胞在其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NLR作为一种新型炎症指标,操作简单,易于获得,其价值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可。中性粒细胞通过分泌炎性介质、释放蛋白水解酶、促氧化应激反应损伤血管内皮细胞[12],引起血管内皮功能紊乱、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及脂质沉积。Major等[13]指出淋巴细胞减少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相关,斑块内淋巴细胞的凋亡导致淋巴细胞减少,机体抗炎症反应能力减弱,加速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NLR升高还可能与血栓的形成相关[14]。在男性缺血性卒中病人中,NLR值可作为预测颈内动脉狭窄程度的重要指标,还可作为预测脑梗死面积及预后的有效指标[15]。本研究发现入组时3组病人NL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6个月、12个月后联合治疗组NLR均较对照组降低。通心络胶囊能改善颈动脉硬化病人体内炎症反应,保护血管内皮功能,长期用药可有效降低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通心络胶囊能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病人血脂代谢,降低NLR及颈部IMT值,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并有效降低病人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

猜你喜欢

通心络心脑血管颈动脉
通心络胶囊联合常规疗法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系统评价及序贯分析
心脑血管内科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探究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维生素D及钙补充影响POP人群心脑血管类疾病发生的临床调查
不是所有药物都能掰开吃——心脑血管篇
基于深度学习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识别
超声评价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贴壁不良的价值
超声对颈动脉蹼的识别意义探讨
冬季谨防心脑血管疾病侵袭
通心络在冠心病介入治疗后远近期的临床效果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