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脉通胶囊联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对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血清炎性因子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2021-04-15康彦同赵丽贞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1年7期
关键词:心脉苯磺酸氨氯地平

康彦同,赵丽贞

原发性高血压是因遗传、环境等因素引起的一种心血管疾病,西医多采用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利尿剂等治疗,整体效果不太理想[1]。中医学认为,原发性高血压属中医学“眩晕”“头痛”等范畴,血瘀证贯穿于不同证型及整个病理过程中,活血化瘀当为基本治疗法则[2]。心脉通胶囊为一种纯中药复方制剂,具有活血化瘀、补益肝肾、通脉养心的效果,单独及联合应用西医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效果均值得肯定[3]。相关研究表明,原发性高血压多伴有炎症浸润、血管内皮功能受损等现象[4-5]。本研究以血清炎性因子、血管内皮功能为切入点,分析心脉通胶囊联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及其可能作用机制。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6]原发性高血压相关诊断标准;辨证分型符合气阴两虚、肝阳上亢、痰浊壅盛3种证型;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告知病人研究事项后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中医其他证型者;严重心、肝、肺等脏器功能障碍者;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对本研究药物过敏者;中途退出或随访脱落者。

1.2 研究对象 入选2017年3月—2018年10月符合上述标准的原发性高血压病人85例为研究对象,男55例,女30例;年龄34~72岁,病程3~18年。依据治疗时间分组,将2018年1月—2018年10月治疗的病人作为试验组(44例),将2017年3月—2017年12月治疗的病人作为对照组(41例)。两组病人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

1.3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低盐饮食、戒烟限酒、运动锻炼等生活方式干预。对照组同时给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浙江昂利康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3460,规格5 mg)口服,每次5 mg,每日1次。试验组同时给予心脉通胶囊(贵州益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60448,规格每粒0.48 g)联合苯磺酸左氨氯地平片,苯磺酸左氨氯地平片用法同对照组,心脉通胶囊3粒/次,每日3次。两组均连续治疗8周。

1.4 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标准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6]制定。以舒张压(DBP)下降幅度为疗效判断标准,显效:DBP下降≥10 mmHg(1 mmHg =0.133 kPa),或降至参考范围;有效:DBP下降<10 mmHg,或降至参考范围;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②血清炎性因子:治疗前、治疗8周后采集病人空腹静脉血4 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③血管内皮功能: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血清一氧化氮(NO),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管内皮素-1(ET-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④不良反应:统计两组治疗期间恶心呕吐、头痛、心律失常等发生率。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45%,高于对照组的80.4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单位:例(%)

2.2 两组炎性因子指标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清IL-6、hs-CRP、TNF-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血清IL-6、hs-CRP、TNF-α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试验组血清IL-6、hs-CRP、TNF-α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s)

2.3 两组血管内皮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清NO、ET-1、CG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血清NO、CGRP高于本组治疗前,ET-1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试验组血清NO、CGRP高于对照组,ET-1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血管内皮功能比较(±s)

2.4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均有恶心呕吐、头痛发生,对照组发生1例心律失常,均为轻度,不影响用药治疗。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5。

表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单位:例(%)

3 讨 论

目前,我国高血压病人约为2.7亿人,其中原发性高血压占90%~95%,严重影响病人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7]。西医治疗药物主要包括钙通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属于钙通道阻滞剂大家族中的一员,能选择性抑制钙离子跨膜运动,降解钙离子细胞内流失,从而起到扩张血管发挥降压的作用,但长期应用可使机体产生耐药性,也易发生头痛、水肿等不良反应[8]。

高血压属中医学“眩晕”“头痛”“肝阳”等范畴,《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仁斋直指方》云“瘀滞不停,皆能眩晕”,《医宗金鉴》载“瘀血停滞……神迷眩远”,说明眩晕与肝脏密切相关,血脉瘀滞是高血压发病的重要病理因素之一,这也为活血化瘀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提供了理论基础[9]。心脉通胶囊由当归、丹参、毛冬青、葛根、牛膝、钩藤、决明子、夏枯草等组成,丹参性寒味苦,能活血祛瘀、凉血消痈、清心除烦;当归性温、味甘辛,能补血活血、润燥滑肠;毛冬青性平、味苦甘,能消炎止痛、镇咳祛痰。三者共为君药,可活血补血、濡养心神。牛膝性温、味咸,能行气活血、补养肝肾;葛根性凉味甘辛,能解肌退热、生津止渴、升阳止泻;二者共为臣药,可治标固本。钩藤性凉味甘,能息风定惊、清热平肝;决明子性寒、味苦甘,能清肝明目、润肠通便;夏枯草性寒、味辛苦,能清肝泻火、散结消肿;槐米性寒、味苦涩,能凉血止血、清肝泻火。四者共为佐药,可清肝泻火、明目止眩。全文配伍严谨,共奏活血化瘀、补肝益肾、通脉养心之功[10-11]。刘娟等[12]研究报道,心脉通胶囊联合左旋氨氯地平能有效控制老年高血压病人(33例)血压水平,提高临床疗效(93.9% 与75.8%)。本研究显示,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45%,高于对照组(P<0.05)。

随着对原发性高血压病理生理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炎症浸润”在原发性高血压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13]。IL-6是诱导炎性细胞产生的炎症细胞因子,能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增加内皮细胞黏附分子浓度。hs-CRP能诱导机体免疫功能紊乱,刺激机体炎症反应。TNF-α能诱导内皮细胞组织分子合成与释放[14-15]。丹参能够抑制慢性心力衰竭模型大鼠血清IL-6、TNF-α表达[16],当归挥发油能呈剂量依赖性地拮抗高血压模型大鼠血清CRP及血管CRP mRNA表达[17],毛冬青总黄酮可抑制血瘀模型小鼠脑组织一氧化氮合成酶(NOS)的表达[18]。有临床研究表明,丹参、当归、钩藤等中医制剂拮抗血管性疾病炎症反应[19-20]。本研究显示,治疗8周后试验组病人血清IL-6为(4.86±0.75)ng/L、hs-CRP为(3.24±0.65)mg/L、TNF-α为(12.15±1.54)ng/L,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心脉通胶囊联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有助于拮抗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炎症反应。

血管内皮功能受损是原发性高血压病人主要并发症,NO、CGRP为血管舒张因子,ET-1为血管收缩因子。相关研究表明,原发性高血压病人中,NO、CGRP异常降低,ET-1异常升高,其升高及降低程度与高血压疾病严重程度明显相关[21-22]。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丹参两种主要提取物(丹酚酸B、丹参酮)均有拮抗高血压大鼠NO、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的作用[23]。当归、牛膝、葛根等中成药能降低冠心病病人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水平[24]。本研究中,治疗8周后试验组血清NO为(83.36±9.24)μmol/L、CGRP为(70.24±6.15)pg/mL,均高于对照组;ET-1为(61.45±8.12)ng/L,低于对照组(均P<0.05),这也可能是心脉通胶囊联合治疗能够提高疗效的作用机制之一。

心脉通胶囊联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能够提高临床疗效,可能与降低血清炎性因子含量、调节血管内皮功能等因素有关。本研究仅分析了心脉通胶囊联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对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血清炎性因子、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对影响炎性因子与血管内皮功能的确切机制、路径等未能深入研究,仍需要今后更多的临床、基础研究进一步证实。

猜你喜欢

心脉苯磺酸氨氯地平
心脉隆注射液治疗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心功能不全的临床研究及经济学评价
浓硫酸磺化苯酚合成对羟基苯磺酸工艺研究
重烷基苯磺酸的生产与工艺研究
缬沙坦与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在老年高血压治疗中及对舒张压的影响分析
缬沙坦氨氯地平与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的应用效果分析
氨氯地平联合氯沙坦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观察
企业分拆上市的动因及经济后果研究
——以心脉医疗为例
复方心脉佳对巨噬细胞炎症相关因子caspase-1和白细胞介素-1β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
桃红四物汤联合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疗效
了解社会底层心态为精准扶贫把“心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