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产教融合的现代化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
——以高职五年制机电一体化专业群为例

2021-04-15郭爱云单艳芬

南方农机 2021年7期
关键词:产教课程内容课程标准

郭爱云 , 单艳芬

(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 常州 213025)

0 背景

在国家政策指引下,为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根据《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江苏省教育厅、财政厅决定启动江苏省“十三五”期间职业学校现代化专业群建设,按照“突出优势、聚焦特色、创新机制、打造品牌”的工作思路实施现代化专业群建设,进一步深入推进职业教育品牌特色专业建设,江苏省教育厅分别在2016年、2017年、2018年组织了全省职业学校现代化专业群认定工作,目前共有123个专业群建设达到省级现代化专业群建设标准,被确定为省级现代化专业群[1]。

“产教融合”是人才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的全方位融合,涉及学科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应(宏观层面)、校企双方的深度合作(中观层面)、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的一体化(微观层面)等多层面、多结构的问题[2]。

1 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基于产教融合的现代化专业群课程体系的构建,要立足于专业群所对接产业链的岗位(群)职业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培养,实现课程资源共享的最大化,需要校企协同按照共享平台—专业模块—综合实践的程序分级设计。

根据五年制高职课程设置的“五年一贯、总体设计”原则,依据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指导性方案,结合机电产业职业岗位群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实际需求,以培养机电领域中的各类机电产品设备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维修、营销和初步开发等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复合型、发展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更新与整合群内专业核心课程内容,实时引入机电行业企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标准、新工艺、新成果和1+X职业技能等级,校企共同系统构建“三平台+三模块+三阶段”的开放动态的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思路如图1所示。

图1 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三平台”指:公共基础课程平台、专业群课程平台、专业核心课程平台;“三模块”指:专业方向课模块、选修课模块,素质拓展模块;“三阶段”指:学生个人职业发展、专业能力培养和职业习惯养成阶段、专业素质养成阶段。

2 课程教学资源建设

课程教学资源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满足企业需求的重要途径。在课程教学资源建设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和成长规律,确立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及课程之间的对应关系,校企双方共同开发补充性、更新性和延伸性的教辅资料以及机电类相关课程资源,将企业典型岗位群的工作任务融入专业教学,使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与企业工作过程相互渗透[3]。

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建立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机制,推动教学内容改革,按照科技发展水平和职业资格标准设计课程结构和内容。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建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打破传统学科体系的束缚,按照生产工作逻辑重新编排设计课程序列,同步深化文化、技术和技能学习与训练。

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完善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的“双证融通”制度,将职业资格标准和行业技术规范纳入课程体系,使职业院校合格毕业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增强职业教育体系的开放性和多样性,使劳动者能够在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通过多次选择、多种方式灵活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满足学习者为职业发展而学习的多样化需求。

2.1 课程标准的制定

课程标准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指导性标准,课程标准的准确制定直接关系到后续课程的实施,最终体现在人才培养的要求是否能够达到,所以课程标准的制定是非常重要而又需要严谨对待的事情。基于校企融合背景下的现代化专业群建设,必须充分了解国家背景下的相关指导性文件要求并结合当地产业结构发展趋势等,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产教融合的优势,充分进行调研,发挥企业在校企合作课程标准建设中的技术优势和方法优势,校企共同制定出满足地方经济产业结构需要的课程实施性要求方案,为课程标准的制定提供强大而又高质量的支撑。教师也应定期走进企业开展服务和学习,增强企业实践锻炼的能力,接受企业先进的管理及生产技术的培养,弥补在校教师无企业工作经验或少企业工作经验的弊端。将企业的现代生产和管理理念学习透,再跟企业工程师共同开发新技术和新工艺,同时也能将企业专业岗位需求带入到课程教学中去,借以提高专业技能水平,丰富实践教学案例。另外企业技术人员也应参加课程教学来提高教学能力,真正实现课程与行业的衔接[4]。

2.2 课程内容的构建与实施

课程内容的构建是否合理,关系到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是当今社会需要的技术人才。其一是否掌握了当今企业新的生产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有些设备、器件早就已经淘汰出市场,技术早就更新换代,但是很多老旧的课程内容还在职业学校课堂内,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需要,早与当今高新技术脱钩。其二是否符合学生认知和成长规律。从学生认知和成长规律出发,并结合企业实际工作需要,要对课程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替换,让学生更容易贴近实际生产一线。其三还要注重课程思政,要在教学内容中积极体现职业态度、职业道德、职业价值、职业情感、职业操守等职业文化,使学生不仅能从技能上对接职位基本要求,还能够从思想上、从文化上提高对企业价值的认同,用优秀的企业文化与企业家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使学生一进入企业就能适应企业的职业要求,真正实现毕业与就业之间的无缝对接[5]。

“PLC控制技术”课程是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必修课,本文以该课程为例,分析了解该课程在内容选择、教学人员、教学地点方面的安排。 “PLC控制技术”课程内容构建与实施安排如表1所示。

表1中,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与校企单位技术人员充分协调和沟通,将“PLC控制技术”课程分成四个模块,课程内容选择上既满足符合当今社会技术发展需求,又将内容化整为零、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从简单到复杂,从局部到整体;实施地点从校内到校外;教学人员从校内教师到校外技术人员。这样的变化符合学生认知和成长规律,有助于增强学生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信心,化被动为主动。此外,在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还要充分运用信息化的技术手段,帮助学生解决无法看到或者比较抽象设备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表1 “PLC控制技术”课程内容构建与实施安排表

在对课程内容进行不断地充实和完善的基础上,目前已与企业深度合作,建设了《数控机床装调维修》《PLC控制技术》《机电设备电气控制技术基础》等一系列基于产教融合的、符合当今社会人才培养需求的教材,为后续的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2.3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

当前,不论是职业院校还是企业,信息化资源建设发展迅猛,大量的资源实现了互联网的共享。以“PLC控制技术”课程为例,教师积累日常PLC片段式教学视频课程资源,上传至学习平台供学生进行在线学习。也可通过直播平台进行授课的互动,将直播视频资源进行积累,供学生学习。通过多种方式,弥补学生课堂学习受学时制约的问题,也能更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依靠平台还能让学生接触到其他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最终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既锻炼了学生主动学习、思考及解决问题能力,也积累了大量的教学资源,对提升教学效果有更好的促进作用。企业负责老师将企业行业发展动态、行业标准、生产管理运行流程、实际的生产岗位职责等做成项目库资源,以及企业老师在生产车间里遇到的PLC应用问题,为该课程建立一些可教学的工程案例,形成案例库,上传至学习平台,为学生营造职业场景。校内教师也可依托这些工程案例,再进行案例的教学,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与多样性终身学习的需求,推动校企合作深度融合发展[6]。

2.4 课程评价的创新

需建立学校、企业以及行业等多方参与的多维度考核评价机制。在机电一体化技术现代化专业群建设模式实践研究中,实时追踪,通过教学质量统计、学生测评、学生顶岗实习、毕业生就业情况、企业对专业满意度调查等,科学全面评价建设模式的实施效果,并将反馈的经验与不足,及时总结与调整。

3 结论

基于产教融合的现代化专业群课程资源建设,要充分利用产教融合的有利条件,发掘双方共同参与、共同实施的潜能,使得产教融合发挥最大化的成效。

猜你喜欢

产教课程内容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权威出版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水彩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音乐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