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钢管-锚杆组合体在隧道滑坡加固中的应用

2021-04-15顾徐锐

岩土工程技术 2021年2期
关键词:锚索锚杆钢管

顾徐锐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 200092)

0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工程建设规模与数量不断增长,城市快速路网逐级完善,也为隧道建设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鉴于隧道的工程特性,场地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常常伴有诸多不良地质现象,加之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隧道施工过程中易出现各类次生灾害,尤以洞口滑坡最为常见。

诱发滑坡的因素可分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内因主要源自岩土体自身性质与结构构造等,外因主要源自水的作用、地震、人工活动等。针对滑坡的成因,目前常用的治理措施大致可分为削坡减载和加固支挡两大类,即通过工程技术措施减少坡体自身下滑力的同时提高其抗滑力,达到改善边坡不平衡状态的目的,辅以截排地表水与疏导地下水措施,防止岩土体浸水软化,经过多年的工程实践与应用,取得了很大成就[1-2]。近年来,我国工程建设中高轻预应力锚索桩板墙、高轻锚定板挡土墙、高陡预应力锚索框架等高轻型支挡结构发展迅速[3-5],纤维束导渗排水孔、预应力锚梁、层状网式钢筋石笼挡墙、预应力抗滑桩[6]、劈裂注浆渗透加固[7]、新型锚管构架[8]、非开挖式抗滑桩(微型桩群)[9]等新型加固技术应运而生。我国幅员辽阔,地质条件复杂多变,滑坡形成往往是多方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成熟的防治工艺应用时存在一定的局限:直接削坡减载对生态环境破坏较大且易引起次生滑动,传统的抗滑挡土墙圬工体量较大,抗滑桩施工周期长,造价较高,预应力锚杆与锚索施工专业性强,过程精度要求较高。鉴于此,因地制宜地开展新技术与新工艺的研究尤为必要。

以蓬安高屋基隧道洞口滑坡治理工程为依托,综合考虑隧道施工工期、人工挖孔桩施工的风险管控、大面积反压平台实施的可行性、滑体变形对机械施工扰动的响应、锚索施工作业的精度等多方影响因素放弃了抗滑桩、锚索等既有成熟的治理措施。鉴于雨季临近,为快速有效加固滑体,防止降雨冲刷浸润加剧坡体变形,借鉴管棚的构造思路,将钢管与全黏结锚杆相结合形成复合加固体系,分区分块加固洞口滑坡体,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和经济效益,可为类似的工程提供技术性参考。

1 工程概况

蓬安绕城北路建设工程作为S101的改线工程,是连接蓬安县城和新城的快速通道,全长约16.2 km,设计速度80 km/h,沿线分布高屋基、熬家沟、黄家湾三座山岭隧道。高屋基隧道左线长约430.0 m,右线长约485.0 m,属短隧道,洞轴线总体呈直线型,轴向NW 290°~294°。

1.1 工程地质条件

根据前期勘察资料,隧址区范围内无明显的活动断裂构造等不良地质现象,隧道穿越地段岩层稳定。场地覆盖层以第四系全新统坡洪积粉质黏土为主,厚度为0.6~2.5 m,下伏上侏罗统蓬莱镇组强—中等风化粉砂质泥岩,岩层产状为SW 218°∠4°,基岩倾向与洞身轴向近于垂直。

隧道左线穿越地层:表层粉质黏土厚约1.1~2.5 m,强风化带厚约4.7 m,中等风化带未揭穿,洞身穿越2个裂隙发育区,最大洞顶埋深约76 m。(见图1)

图1 隧道左线穿越地层概况

隧道右线穿越地层:表层粉质黏土厚约0.6~2.0 m,强风化带厚约3.6 m,中等风化带未揭穿,洞身穿越3个裂隙发育区,最大洞顶埋深约88 m。(见图2)

图2 隧道右线穿越地层概况

1.2 滑坡概况

隧道明洞施工过程中出现了山体滑坡,滑坡前缘错动剪出明显,后缘已形成圈椅状错台与陡坎,滑坡体平面呈簸箕状,由2个独立的滑区组成(见图3、图4)。

图3 隧道洞口山体滑坡地质平面图

图4 隧道洞口山体滑坡现场照片

I号滑区主轴纵向长约110 m,横向宽约40 m,主滑方向约NW 332°,滑坡体积约为4.0×104m3,滑坡体厚约2.0~13.4 m,属小型中层牵引式滑坡。滑体以软塑与可塑状粉质黏土为主,两侧以冲沟为界,前缘为隧道明洞施工仰坡,坡率为1∶0.5,高约12.2~17.5 m。

II号滑区主轴纵向长约65 m,横向宽约50 m,主滑方向约NW 355°,滑坡体积约为1.4×104m3,滑坡体厚约2.5~9.8 m,属小型浅层牵引式滑坡。滑体以软塑与可塑状粉质黏土为主,两侧以冲沟为界,前缘为隧道明洞施工仰坡,坡率为1∶0.5,高约11.3~15.6 m。

1.3 滑坡成因分析

地质地形:山脊两侧为古冲沟,冲沟堆积体多为第四纪洪积层与坡积层,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较差,在漫长的地质历史过程中已达自我平衡,隧道进口处场地地形较为平坦,该不良地质易被忽视,早期未充分揭露该软弱地层。(见图5)

人为因素:隧道成洞面与仰坡开挖过程中形成堑坡临空面,古冲沟原有平衡被打破,坡体稳定性逐渐降低,坡脚蠕变加速,前缘剪出形成牵引式滑坡。

自然因素:施工期间雨水较为充沛,雨水沿坡面裂缝下渗后富集于上层土体和基岩节理、裂隙发育带,进一步加剧滑坡的变形。

图5 滑坡成因分析图

2 滑坡治理方案

鉴于雨季临近,为快速有效加固滑体,方案深化过程中比选分析了既有多种成熟加固措施。

2.1 基于现有措施弊端的方案比选

(1)超长全黏结锚杆(一般超过8 m)常见弊端:

①变形与受力特性[10]:全黏结锚杆受力变形特性与土钉相似,通过加筋体加筋作用改变土体受力状态,为被动受力构件,当土体与锚固体间及锚头处产生变形后,锚固体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在土体与锚头产生过大位移(超出容许变形范围)下才发挥锚固力的超长段设计便与原本加固理念相悖。

②力学性能:锚固体与周边岩土体的黏结强度超过锚杆自身的抗拉强度,超长部分的锚固段属于无效设置。

③经济合理性:锚杆越长,施工难度越大,每延米造价越高。超长锚杆在松散堆积体或滑体内钻进成孔过程中易塌孔,管靴与套管连接处、前后两节套管间连接处易断裂(20 m以上的深孔难以处理产生废孔),采用套管跟进工艺时单孔钻进周期长。

(2)预应力锚索常见弊端分析:

①变形与受力特性:为有效传递荷载、减少流变、利于张拉锁定,提前施加预应力控制变形,预应力锚索均需设置自由段。鉴于自由段不具备加筋作用,该区域土体在浸水后稳定性较差,易发生浅层滑塌;同时传递到坡面格梁或抗滑桩上的支点力较大。

②力学性能:施工阶段与使用阶段,受多方因素影响,预应力损失情况较常见,需根据实时监测进行补张拉。

③经济合理性:与超长锚杆钻进质量管控相同,锚索越长,施工难度越大,每延米造价越高。

(3)抗滑桩常见弊端分析:

①质量与风险管控:人工挖孔桩无需大型机械、对滑体扰动较小,但施工中的有毒气体、地下水等突发性灾害,护壁与锁口的施工质量,现场的组织管理等问题突出;机械成孔对滑体扰动较大,易发生次生灾害。

②经济合理性:常采用间隔成桩,混凝土浇筑与养护时间较长,对紧急抢险等有工期限制的工程有一定的局限性。

2.2 钢管与全黏结锚杆复合加固体系

本工程两个滑区相对独立,滑带深度相对较浅,借鉴隧道管棚的构造思路,将钢管与全黏结锚杆相组合加固滑体:①施工时充分利用大直径钢管的护壁能力,有效控制滑体内钻进成孔过程中的塌孔问题,节省套管,降低超长锚杆施工难度;②使用阶段钢管作为受力构件,解决单一钢筋抗拉强度不足,无法与锚固体抗拔强度相协调的问题;③辅以管内劈裂渗透注浆,加强组合体的整体刚度,改善滑体与滑带土体性质,进一步增大滑带区域的抗剪强度。

钢管采用外径127 mm(壁厚6 mm)和外径76 mm(壁厚6.5 mm)两种规格热轧无缝钢管,标准节段长6 m,分段拼装达到设计长度;沿钢管周边打设注浆孔,孔径10~16 mm,孔间距15~20 cm,呈梅花形布置,端部保留1.5 m止浆段;管内加筋锚杆采用1~2根直径32 mm(HRB400)钢筋,钢筋之间点焊成束,钢筋周边每2 m设置一圈直径8 mm(HPB300)定位钢筋;管内采用劈裂渗透注浆,为确保浆液扩散效果,水泥选用超细水泥(比表面积800 m2/kg),注浆时根据孔深动态调节注浆压力(0.2~1.2 MPa),组合体断面见图6。

图6 组合体设计断面(以127钢管为例)

针对滑体不同区域分块加固处理:成洞面采用127钢管(长14~20 m,间距1.5 m,内置1~2根φ32钢筋骨架);仰坡采用76钢花管(长24~25 m,间距1.5 m,内置1根φ32钢筋骨架);后缘滑坡体按1∶3修坡,每级坡高3 m,平台宽3 m,采用76钢花管(长14~22 m,间距2.0 m),平台竖向打设76钢花管(长5 m,间距2.0 m);两侧边坡采用76钢花管(长9~17 m,间距1.5 m,内置1根φ32钢筋骨架)。滑体分区打设8~30 mPVC排水管(直径100 mm),坡面采用框架梁+网垫植草防护。(见图7、图8)

图7 滑体加固断面布置图

图8滑体加固平面布置图

3 数值模拟计算

本文采用基于强度折减的有限元法进行边坡稳定数值模拟。在稳定计算的过程中,不断折减岩土体的抗剪强度指标,将边坡到达极限状态时土体强度的折减系数定义为安全系数[11-12]。计算公式为:

∑Msf=c/cm

(1)

∑Msf=tanφ/tanφm

(2)

式中:c、φ为土体实际抗剪强度参数;cm、φm为极限状态下土体的抗剪强度参数;∑Msf为边坡安全系数。

3.1 计算模型

选取I号滑区最不利断面,结合工程地质条件以及计算目的,简化数值计算模型。模型地层由上至下主要为:①第四系全新统坡洪积层(Q4dl+pl),分布于整个滑坡滑体,主要为粉质黏土,分为可塑状和软塑状两个亚层;②上侏罗统蓬莱镇组(J3pl),分布于整个滑坡滑床,主要为粉砂质泥岩,分为强风化带和中等风化带。计算模型取长约235 m,高约76 m,以消除边界条件的影响;采用15节点平面应变单元进行离散。(见图9)

3.2 材料参数

滑床、滑体岩土层均视为弹塑性材料,服从莫尔-库伦屈服准则;框架梁视为线弹性材料,以板单元模拟,抗弯刚度EI等效转化为平面应变问题;注浆体、钢管、全黏结锚杆视为弹性材料,用嵌入式排梁来考虑。相关材料参数相见表1。

图9数值计算模型(单位:m)

表1 数值模型参数

3.3 滑坡加固效果分析

分析加固前滑坡的位移场可知,该堆积体滑坡存在多级滑带,深层滑带位于坡洪积层与下伏强风化基岩分界面,浅层滑带位于冲沟堆积体内。坡脚分布放射状鼓胀裂缝,剪出明显,成洞面位移最大约1430 mm;各级平台与坡面可见横向拉裂缝,缝宽约80~130 mm;坡顶陡坎高差约270~330 mm。(见图10)

图10 加固前洞口变形(单位:cm)

分析加固后边坡的位移场与应力场可知,加筋体的作用改变了原滑带的分布状态,滑带整体下移明显,上缘拉裂区后移,各级滑带大致与土岩界面平行,滑体由多级牵引式滑动剪出变为沿土、岩分界面整体滑动剪出。加固后边坡浅层滑动(对应滑带1)安全系数约1.53,提高约178%,边坡滑动(对应滑带4)安全系数约1.31,提高约47%,坡脚位移约1.83 mm,平台位移最大约3.44 mm,坡顶位移约1.28 mm。(见图11—图15)

图11 加固后洞口变形(单位:mm)

图12 加固后边坡增量剪应变

图13 加固后边坡增量位移(单位:mm)

图14 加固前后边坡安全系数

图15 现场施工照片

4 结论

(1)充分利用大直径钢管的护壁能力,有效控制滑体内钻进成孔过程中的塌孔问题,降低超长锚杆的施工难度。节省套管,降低工程造价。

(2)钢管作为受力构件共同参与工作,解决单一锚杆筋体抗拉强度不足,无法与锚固体抗拔强度相协调的问题。通过管内劈裂渗透注浆,加强组合体的整体刚度,改善滑体与滑带土体性质,进一步增大滑带区域的抗剪强度,有效约束滑坡变形。

(3)基于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分析,加筋体的作用改善了原滑体的多级牵引式滑动的不利状态,滑带整体下移明显,上缘拉裂区后移,各级滑带大致与土岩界面平行,加固后滑坡由多级牵引式滑动剪出变为沿土、岩分界面整体滑动剪出。

经计算,加固后边坡浅层滑动(对应滑带1)安全系数约1.53,提高约178%,边坡滑动(对应滑带4)安全系数约1.31,提高约47%,坡脚位移约1.83 mm,平台位移最大约3.44 mm,坡顶位移约1.28 mm,加固效果明显。

猜你喜欢

锚索锚杆钢管
悬浇拱桥索力设计计算分析
大埋深软岩隧道锚杆支护效果分析及长度优化
挤压锚式可回收锚索在卵石基坑的回收试验分析
不同截面类型钢管RPC界面粘结性能对比研究
微型钢管桩在基坑支护工程中的应用
试论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在滑坡治理中的应用
浮煤对锚杆预紧力矩的影响
五叔
锚杆参数对围岩支护强度的影响
锚索搅拌头加工制作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