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校企文化对接的中职思政教育分析

2021-04-15孙景全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42期
关键词:思政教育中职

孙景全

【摘要】中职院校的思政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的关键课程,但是在教育教学中也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增强学生职业能力和素养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此,通过校企文化对接来充实、完善中职思政教育就具备了一定的可行性,校企文化对接能够实现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兼收并蓄、各取所需、各展所长。企业的精细化管理、用人之道、执行力培养、品德塑造等理念都对中职思政教育有较高的借鉴价值。在校企文化的对接形式上可以从办学模式、环境文化等方面入手,实现学校和企业的相生相融,进而提升中职思政教育的质量。

【关键词】校企文化对接  中职  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42-0040-02

一、基于校企文化对接的中职思政教育特征

(一)可行性

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和教育素质化的背景都在不断督促着中职思政教育的改革,中职思政教育的全称是中等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其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完善中职学生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以及法律意识等。目的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力和个体核心价值。企业文化包含着企业的职业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管理文明等内容,这些可以实现中职思政教育内容的丰富,优化思政教育管理,同时也能助力中职院校进一步落实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政教育革新,所以说在中职思政教育中进行校企文化对接具有可行性特征。

(二)和谐性

和谐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不管是企业的前进发展和管理,还是学生的成长发展和思政教育,都需要保持在相应的平衡范围内,达到和谐才不会失衡,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校企文化对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和学校的和谐发展,中职学校思政教育融入企业文化能够让学生更容易适应企业环境,也能让企业培养出与自身发展理念等相契合的人才,这也会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1]如此,企业、学校和学生都能实现各取所需,和谐发展,共同进步。

(三)发展性

对于学生来说,基于校企文化对接的思政教育能够助力学生提早适应岗位职责和竞争。对于学校来说,基于校企文化对接的思政教育能够促进思政课程教学体系的完善和健全。对于企业来说,基于校企文化对接的思政教育能够加强校企合作育人的深度和廣度,助力中职院校培养出更多与企业岗位需求以及企业精神文化更加契合的专业人才。而且,企业的发展是紧跟社会与时代发展需要的,所以校企文化对接的思政教育能够始终保持教育的先进性,促进学生、学校和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基于校企文化对接的中职思政教育现状

(一)环境差异的影响

思政教育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课程,课堂教学中的理论课程对学生的影响深度并不大,所以要实现对中职学生有效的思政教育,需要企业的配合,给学生提供实践体验的空间。现阶段中职院校中校企对接下的思政教育受学校和企业不同环境的影响较大,首先,学校所提供的实践空间和教育场所与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差异较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精神状态无法有效代入。其次,校企合作的模式有待改善,现阶段的校企对接大多都是学生在校学业基本完成后进入企业实习,这种形式并不能实现思政教育的高质量对接,缺乏及时性的思政教育对接,教育效果也会大打折扣。[2]最后,学校与企业的教育理念和形式存在差异,学生角色转变困难,在实践教学中适应力较差,思想意识的转换与磨合效率较低。

(二)思政意识较薄弱

基于校企文化对接的中职思政教育内容主要包括道德观念教育、政治立场教育、法治观念教育、职业素养教育等。教师需要结合企业文化内容和思政教育内容组织有效的实践教育活动,丰富教育内容,进而强化学生的思想政治认知,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但是就目前的中职院校学生思政教育现状来看,大多数学生都只具备初步的思想认知,整体学生的思政意识还是比较薄弱,主要体现在学生法治基础薄弱、法治意识匮乏、职业责任感不强、政治立场不坚定等。而这些思政教育问题的产生原因主要是因为中职院校对思政教育的不重视,缺乏完整的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和管理体系。

(三)评估体系不完善

思政教育是中职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在思政教育中对接校企文化会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思政教育内容,改变思政教育模式,这也就意味着思政教育评估机制也要随之发生变动,但是很多中职院校在完善评估体系时都忽略了校企文化对接的内容,使得与企业文化融合对接的思政教育无法看到具体成效,这对思政教育的落实和衔接是不利的。

三、基于校企文化对接和中职思政教育模式

(一)系统化推进

基于校企文化对接的中职思政系统化教育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中职院校应针对思政教育建立系统的教育内容体系,这就需要学校和教师将企业文化内容中与思政教育相关的内容进行提取与融合。比如:企业文化中的协作共赢、服务至上、精益求精等,可以融入思政教育中的思想意识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第二,构建校企对接的思政教育结构体系,利用企业环境、工作项目、培训系统等给中职思政教育提供有效的实践空间和平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让学生对行业、岗位等有正确的认知。第三,建立系统的评价机制,学校需要针对思政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对评价标准进行完善,企业也要根据自身人才需求对学生的实践学习进行评估,学校和企业要实现系统的衔接与配合,为双方提供具有价值的评价数据,进而促进校企双方共生共赢。

(二)主体化教育

主体化教育模式主要是指学生在思政教育中所体现的主体地位,人本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主流发展趋势,在中职院校中,教师要提升思政教育的效率和质量,就需要转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创新来提升学生思政学习的主观意识,让学生可以在思政学习过程中通过体验获得升华,实现思想上的提升,可以客观地进行自我认知。另外,学校也要积极组织思政实践教学活动,通过主题班会、演讲、座谈、辩论等多种方式来实现校企文化对接下中职思政教育的多元化开展。这个过程中,学校也要实行引进来、走出去的思政教育模式,让企业管理者、岗位精英进入学校与学生分享行业发展现状与前景,分享自身的经验经历。学校也要通过与企业和相关社会机构的协调组织校外实践,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用心体验。

(三)基地化实施

校企文化对接下的中职思政教育更具优势,其主要优势可体现在资金支持、场地支持、文化支持以及理念支持等方面。高效的思政教育需要学校针对此建立思政教育基地,有了企业的资金支持,学校可以在学校内部建立教育基地,同时企业也可为学校提供思政教育的实践基地,这些都能给学生提供更加真实的教学环境,更加直观的思政学习体验,进而助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荣辱观、职业观等,实现校企之间的零距离对接,为学生的日后发展和就业打下基础。

四、基于校企文化对接和中职思政教育策略

(一)以就业为导向

中职院校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教育任务是为企业和国家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些人才大多面向基层、生产、服务和管理等行业岗位,与企业的发展需求息息相关。所以思政教育需要与企业文化进行对接,推动零距离办学的落实,而企业文化中的经营管理理念、行业精神、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都是中职学生应了解、学习和具备的。这也符合“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发展理念。

(二)以校企文化对接为抓手

校企文化对接下的中职思政教育需要以校企文化之间的对接内容和形式为抓手,进一步提升思政教育的先进性和实用性。中职院校和教师需要在教育目标的指导下,将校企文化内容融入公共课程教育、专业课程教育、实践课程教育、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发展规划、校园文化活动、教育管理活动中。依托积极心理学内容鼓励学生在学习中积极主动、在实践中探索创新、在生活中健康乐观,打造有特色的校企文化环境,让校企文化对接对学生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三)以实践活动为平台

与课堂理论教学不同的是,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五感是全部敞开的,学生获得的感官互动与体验更为丰富、生动,所以校企文化对接下的中职思政教育必须要重视实践活动平台的建立。而实践活动平台需要形式丰富,满足学生的思想意识和精神文化发展需要。首先,教师可以在学校对企业环境、企业经营管理、企业活动进行模拟,比如:招聘会模拟、年度总结模拟、日常會议沟通模拟等。其次,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去企业进行实地实践。最后,企业和学校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教育平台、企业公众微信号、企业官网等渠道组织学生进行线上思政实践教学。比如:结合企业发展实际,从企业日常中提取与思政教育相关的话题进行交流讨论。并且结合企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发展愿景,鼓励学生进行分析并制作发展方案等。另外,不管是企业发展、学校发展还是学生发展都要迎合社会的发展趋势,所以中职院校在进行校企文化对接的时候,也要树立“大实践”理念,将思政教育与社会发展相融合,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了解社会、深入基层、感受大众需求,进而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的进一步发展与提升。

五、结语

总而言之,校企文化对接下的中职思政教育具有较强的发展性、和谐性以及可行性,中职院校需要立足自身的思政教育现状,有针对性地对思政教育模式进行改革,校企文化对接下思政教育的系统化推进、主题化教育和基地化实施模式,让思政教育在就业为导向的要求下实现理论与实践同行,线上与线下配合的高效教育。

参考文献:

[1]任晓娜.基于校企文化对接的中职思政教育思考[J].魅力中国,2019(41):251+252.

[2]胡廷艳.基于校企文化对接的高职思政教育探析[J].长江丛刊,2018(24):250.

猜你喜欢

思政教育中职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中职高考与教学研究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用“第三只眼”看待中职学生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