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来西亚新闻话语的中马经贸合作及物性分析

2021-04-15王闻娟覃哲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22期

王闻娟 覃哲

摘要:文章以系统功能语言学及物系统理论为依据,以马来西亚主流媒体《星洲日报》《新海峡时报》有关“两国双园”新闻报道标题作为语料,具体分析其及物性系统中各过程,探究其新闻报道背后隐含的政治意识形态,分析其对于中马经贸合作的情感倾向。研究发现其主流媒体主要利用物质、关系、心理、交流过程,客观中立地描述了“两国双园”的发展情况,强调在疫情冲击下,加强中马贸易的重要性,总体上对“两国双园”报道采取了正面积极的态度。

关键词:及物性系统;中马两国双园;批评性话语分析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22-0064-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在东盟投资企业邻避风险的传播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XXW0005

一、引言

2021年是中马建交47周年,中国连续12年蝉联马来西亚最大贸易伙伴。两国双园开创了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对方国家设置产业园的先河,其合作构想涵盖了园区、港口、铁路等多方联动,然而2018年马哈蒂尔上任成为马来西亚总理,曾一度叫停中马东海岸铁路计划、马来西亚城等项目,为两国双园的合作蒙上了一层阴影。现阶段,随着东铁等中马项目计划的先后恢复,新冠肺炎疫情下全球经济乏力,让中马之间的经济合作项目走向更加备受瞩目。

2019年在致“一带一路”新闻合作联盟首届理事会议的贺信中,习近平指出:“在共建‘一带一路’伙伴网络过程中,媒体发挥了积极的建设性作用。”新闻标题能够起到明显的引导受众和引导舆论的作用[1]。因此分析马来西亚主流媒体对中马经贸合作的相关报道,有利于了解马来媒体对于中国的政治态度,探究马来媒体对中国认知动态。

二、理论背景

20世纪80年代,诺曼·费尔克拉夫在《语言的权力》一文中正式明确批评性话语分析概念,是一种强调语篇社会属性的“工具语言学”。辛斌指出批评性话语旨在分析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的关系[2]。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是一般社会常识的产物,意识形态普遍存在于语言之中,而社会控制和权势关系通过对包含意识形态的语言的控制与影响,实现对社会现实和社会关系的建构。新闻报道面向大众,引导社会思潮,对新闻语篇进行批评性分析,能够窥探语言背后的意识形态意义,增强公众对媒介操纵语言的反控意识。

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是批评性话语分析的有效分析工具。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研究视角实际上涵盖了话语分析话语、认知和社会文化的三个主要视角[3]。系统功能语言学将语言放在社会文化环境中探究其本质,主张语言是表达意义的手段。概念功能是语言的三大原功能之一。及物性是表达概念功能的语义系统,是关于小句表述过程类型以及所涉及的参与者和环境成分的系统网络[4]。它把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分成若干种“过程”,并指明与各种过程有关的“参与者”和“环境成分”。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经历是“一次性”的,但是却可以在及物性系统中以意识形态为导向,选取不同类型的过程或是变换参与者的位置影响读者的认知。及物性系统主要涵盖物质、心理、关系、行为、言语和存在六个过程,总结对于及物性系统的分析有助于揭示发生于特定语境中的权利关系和意识形态[5]。

三、研究分析

(一)语料信息

《星洲日报》是马来西亚最大且极具影响力的华文报纸。《新海峡时报》在马来西亚有“国报”之称,是在马来西亚当地历史最悠久的英文日报。两种报纸在马来西亚各阶层都具有较高权威性,是该国主流媒体的代表。

笔者在两种报纸的官网搜索系统中,分别以中英文版的“两国双园”“钦州工业园”“关丹工业园”等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截至2021年9月30日,经筛选后得出有效新闻标题160篇,共计168个及物性过程。

(二)及物性过程分析

及物性系统是以语言为工具刻画现实的基石,人们所经历的事通过各种不同的过程描述出来,每个过程的参与者和环境各不相同。因此,及物性系统是成为揭示通语篇中存在的隱含权利和意识形态对话语操纵的强有力的工具。

按照及物性的六种过程对所获取的新闻标题语料进行定性分析,总结各个类型过程的数量。经统计,动作过程数量共90个,占比53.57%;关系过程共29个,占比17.26%;交流过程26个,占比15.48%;心理过程22个,占比13.1%;存在过程只有1个,占比0.6%;没有行为过程。

第一,物质过程:作为及物系统中最主要的、多样性最强的类型,它说明的是做某件事的过程。

例1:Dr M seeking to sabotage Malaysia’s economy by politicising MCKIP(马哈蒂尔试图通过将马中关丹产业园政治化来破坏马来西亚的经济)(2017.10.4)

例2:马中全力打造2.0升级版“双园”加快产能合作(2019.7.12)

例3:马中关丹产业园中资企业捐亚依淡2万片医用口罩(2020.4.30)

根据及物系统的分析,例1的施事是“Dr M”,过程是“破坏”,受事是“马来西亚经济”,方式是“政治化MCKIP”。从“破坏”一词能明显看出媒体并不认可“Dr M”的观点,对于MCKIP的发展持支持态度。例2的动作者是“马中”,动作是“打造”“加快”,目标是“2.0升级版双园”“产能合作”,直接表明了中马两国将继续加强两国双园的合作意向与后续的合作方向。例3的施事是“马中关丹产业园中资企业”,受事是“亚依淡”,载体是“2万片医用口罩”。通过对疫情期间中国企业为马来西亚当地捐赠物资真实情况的客观报道,展示出在马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根据统计,马来西亚主流媒体在对“两国双园”的性质、现状和发展方向进行报道时,主要对中马政府合作意向以及中国企业所做实事、马来西亚企业出口钦州产业园的真实情况进行陈述。读者可以通过报道,了解中马政府对“两国双园”合作的政策导向,经济合作为马来西亚当地带来的利益。实际上,媒体试图呈现两国经贸合作为马来西亚经济发展带来较高收益的事实。

第二,关系过程:关系过程反映的是话语中两个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关于“什么是什么、像什么、在哪、拥有什么、与什么相关”的一个过程类型[6]。

在两种报纸涉及“两国双园”的报道标题中,其关系过程的次类多为归属过程和识别过程,其内容主要以工业园、中国为载体,以直观的数据说明产业园的发展情况,展现中国在马来西亚的投资生产情况,实际上是正面反映了中国强大的经济实力。

例4:Pahang becoming top investors destination.(彭亨成为投资者的首选目的地)(2017.7.4)

例5:马中产业园成经济火车头(2019.4.20)

例4和例5属于次类识别过程,标记是“Pahang”“马中产业园”,“top investors destination”“经济火车头”是价值。中国已经连续五年成为马来西亚制造业最大外资来源国,通过对产业园的价值界定,展现马中双园强劲的经济发展势头,表达该报对于两国合作的认可与对中国经济实力的肯定。

第三,心理过程:描述的是内心世界的思想、喜好等,是动作主体对客观对象的认识和情感倾向,能对意识形态和情感倾向形成很好的架构。

例6:林广有:望国盟加强马中关丹产业园发展(2020.3.11)

例7:欧阳玉靖:期待冠病疫情好转 中马经贸投资迎新高潮(2021.9.17)

例6意愿表现者是“林广有”,施事是“国盟”,现象是“马中关丹产业园发展”,意愿过程实际上构成使役过程的嵌入小句。林广有指出,在疫情对国家经济造成极大打击的情况下,国盟应该恢复东铁西彭区路线、关丹港口等发展计划,加强马中关丹产业园区的发展。例7意愿表现者是“欧阳玉靖”,过程是“期待”,从“期待”能看出欧阳玉靖的恳切希望。在疫情的冲击下,马来西亚社会对于疫情情况、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是担忧的,同时对中国市场的需求、中国的外贸投资等充满期待,试图通过提高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和吸引更多中国的投资,减轻疫情下马来西亚的经济负担。《星洲日报》的报道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对中国经济实力的认可与赞扬,展现出对于马来西亚寻求与中国合作的积极态度的肯定。

第四,交流过程:主要是通过语言交流达到信息交换目的的过程。交流过程所呈现的内容可以直接表现出参与者的情感和立场倾向。新闻语篇常常通过引用新闻人物的话语增强报道的权威性和客观性。

例8:Stronger economic ties between Msia & China:Prime Minister(总理:马来西亚和中国加强经济联系)(2018.1.2)

例9:易沛鸿:勿发伤中马关系言论 朝野应一致维护国策(2021.4.6)

例8的讲话者是“总理”,讲话内容是“中马经济联系加强”。例9交流者是易沛鸿,交流对象是“朝野”,交流内容是“勿发伤中马关系言论 应一致维护国策”。

从新闻标题话语引用的角度来看,两大媒体都直接引用了马来西亚政府官员的话语作为标题,以增强新闻客观性、话语权威性,提高读者对报道内容认可度。近年来,马来西亚与中国的许多项目合作虽然出现了中止重启的情况,但是总体上双方的合作向纵深发展。国家领导人的讲话能对大众的思想情感产生直接的引导作用。例8通过引用马来西亚总理对“中马经济合作”的肯定的话语,表现出该报对于两国经济合作的积极态度。例9能够看出以“马来官员”作为参与角色的交流过程体现了马来西亚官方对中国经济实力、双方经济合作的肯定以及对两国关系的重视,侧面表现了两大媒体对于马来国内“反华内容”并不认可,对双方经济合作持积极态度。

(三)关于马来主流媒体“两国双园”意识形态总结

文章将出现在归属于“中国”“马来西亚”的参与者角色1的小句中频率较高的过程成分总结整理得到,以中国为参与者1的动作过程高频成分有“探讨、捐赠、投资”;关系过程高频成分有“达、运送至”;交流过程高频成分有“斥、论”。以马来西亚为参与者1的动作过程高频成分为“访问、加强、获得”;关系过程高频成分为“成为、是、要”;交流过程高频成分有“呼吁、表明”;心理过程高频成分有“盼望、期待、赞叹”。

结合具体新闻语境可知,在中马“两国双园”等经济项目合作的过程中,马来西亚政府与中国政府之间通过访问、会晤和探讨不断推进项目向纵深发展。而在疫情期间,在两国资企业积极向当地捐赠防疫物资,帮助当地减缓防疫压力。在中资的加持下,关丹产业园当地的经济发展增速,而马来西亚当地的榴莲、燕窝运送至钦州产业园,也为马来西亚农业带来不菲的经济收益。全球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马来西亚经济造成不小的冲击,马来西亚社会对于中国经济实力十分认可,非常期盼中国能够增加投资,加深与马来西亚的合作,为马来西亚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对于对中国存在偏见的看法,其主流媒体通过直接引用政府官员重视中马合作的话语的方式进行反驳。

关于物质过程,马来西亚主流媒体主要是对“两国双园”目前的发展状况、未来的合作方向进行介绍。同时就中资企业在疫情期间对马来西亚施以援手、提供稀缺医疗物资的情况进行描写,展示了中国友好的大国形象;通过关系过程客观地呈现“两国双园”的吸资能力和发展程度、关丹产业园对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关于心理和交流过程,通过直接引用政府官员的话语或是呈现其情感态度,表明疫情下马来西亚政府对加深两国合作的意向,在这个过程中,媒体的观点与立场并未直接表明。

总的来看,马来西亚主流媒体对于中国经济合作项目呈现积极态度,在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冲击的情况下,马来西亚政府看好中国强势的经济发展势头,期待中国的投资以及与中国的经贸合作推动马来西亚的经济发展。

四、结语

语篇的组织过程往往暗含着媒体作者的政治态度与情感倾向,利用对及物性系统各过程的不同建构方式,表达出其背后的观点与立场,达到引导受众认知与意识的目的。研究发现,文章选取的《新海峡时报》《星洲日报》中有关“两国双园”的新闻报道语料,在组织语篇的过程中主要利用物质、关系、心理、交流过程,对中马经济合作的报道采取了正面积极的态度,对疫情下马来西亚的经济发展表示担忧,强调疫情冲击下,中国资本與中国企业在马来西亚发展对其经济的重要性,致力于呼吁马来西亚政界放下冲突与偏见,不断加强与中国的经贸合作,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兰元,李林岩,杨喆.新闻标题在新闻媒体中的作用与区别[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107-109.

[2] 辛斌,高小丽.批评话语分析:目标、方法与动态[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4):1-5,16.

[3] 杨雪燕.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话语分析[J].外语教学,2012(2):31-36.

[4] 何伟,魏榕.系统功能语言学及物性理论发展综述[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1-20.

[5] 韩青玉.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批评话语分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137-143.

[6] 何伟,张瑞杰,淡晓红,等.汉语功能语义分析[M].北京:外语教学语研究出版社,2017:95.

作者简介:王闻娟,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传播学、东盟传媒与中国-东盟区域传播。覃哲,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气候与健康传播、环境传播—邻避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