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00后”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的现实表征及优化理路

2021-04-14王玉龙

文化软实力 2021年1期
关键词:素养信息大学生

[提 要]从网络信息意识、知识、技能、道德四重维度进行实证调查,发现“00后”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在普遍提升的同时亦有弱化之处,呈现出一系列鲜明的现实表征:意识维度,网络利用能动性强,网络空间安全意识欠缺;知识维度,基础知识储量足,信息资源组织知识欠缺;技能维度,基本检索能力优,信息辨别性接受欠缺;道德维度,网络道德自觉性高,信息道德担当缺位。究其弱化归因,一是网络信息异化充当“催化剂”;二是科学精神式微成为“诱发剂”。从国家、高校、大学生三个层面初步探究网络信息素养优化理路,要找准三个着力点:以制定网络信息素养国家标准为导向,以构建网络信息素养教育体系为支撑,以增强网络信息主体性意识为基点。

[关键词]“00后”大学生;信息素养;网络信息素养

[作者简介]王玉龙:重庆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是一个动态、多元的概念,伴随信息技术更新、知识创新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变化而不断被赋予新内涵。所谓网络信息素养是信息主体在网络空间中所必须具备的信息素养,是信息素养现实标准在网络虚拟空间的延伸与拓展。网络信息素养是大学生在网络信息时代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00后”逐渐成为大学校园的主角,掌握其网络信息素养的现实状况是有效开展网絡育人工作的基础性工程。目前,关于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图书情报领域。有学者采用了实证研究方法,致力于设计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能力量表;有学者从心理学维度研究大学生网络信息查询心理与行为等。

本研究从网络信息意识、网络信息知识、网络信息技能、网络信息道德四重维度入手,根据国内外已有的科研成果,编制《“00后”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调查问卷》,以重庆市高校“00后”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星发布,获取有效问卷3198份,有效回收率96%,运用SPSS16.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立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探究“00后”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的现实境遇及优化路径。

一 “00后”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的现实表征

准确把握“00后”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的现状是深入开展系统研究、取得科学研究成果的重要前提与基础。调研发现,“00后”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在普遍提升的同时亦有弱化之处,呈现出一系列鲜明的现实表征。

(一)网络信息意识:网络利用能动性强,但网络空间安全意识欠缺

网络信息意识是指信息主体通过网络平台寻求解决现实问题的主观能动性,是从事其他信息活动的认知基础。大学生网络信息意识主要表现在,作为信息行为主体的大学生能够认识到网络信息资源以及网络信息能力在其生活与学习中的重要性,试图整合运用网络信息源满足现实诉求,或通过网络平台阐发观点与传递思想,其强弱直接影响大学生群体信息活动的能动性和实效性。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1),近90%的“00后”大学生选择使用网络搜索来查询自己所需信息,通过查阅书籍、翻阅报刊等其他途径查询的仅占约10%;超过65%的“00后”大学生会经常使用百度百科等网络平台检索信息,有时使用者超过1/4,两者人数所占比重超过90%;超过半数的同学主动关注与学习校内数据库资源及其使用方法。可见,“00后”大学生运用网络满足自身信息需求的能动性较强。但同时,我们发现“00后”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意识偏低,在网络平台上填写姓名、身份证号码、学生证信息、家庭地址等个人信息时缺乏慎重思考,近30%的“00后”大学生在“是否始终保持个人信息安全意识”时选择了“有时或一般”,16.2%的“00后”大学生选择了“不”。超过40%的“00后”大学生对浏览网站或网络链接缺乏安全思考,未主动关注核实网站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对与真实界面基本一致的“钓鱼网站”缺少警惕性,随意点击打开邮箱中的邮件;在公共场合开放手机WIFI的自动连接功能,或主动去连接陌生免费的WiFi,这些网络行为极易造成信息泄露,进而导致网络诈骗案件的发生。

(二)网络信息知识:基础知识储量足,但信息资源组织知识欠缺

网络信息知识是人们在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工具、拓展信息传播途径、提高信息交流效率过程中所积累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它是构成网络信息素养的基础。调查发现(见表2),大多数“00后”大学生对互联网的基本原理、网络信息的传播交流、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常见信息源的特点等“基本了解”或“非常了解”,较为熟悉以通用协议相连的网络结构,总体知晓网络传播的互动性、即时性、个性化与低成本的特点,基本了解网站的视觉设计和内容风格,熟练掌握了网络资料下载传输等基本功能。但是,近半数“00后”大学生较少了解网络信息资源组织的分类法与主题法等知识点,处于一种相对陌生的状态。“00后”大学生缺少对网络信息资源组织知识的了解,将影响其对信息查询基本原理的把握,进而制约其网络信息高级检索能力的提升。

(三)网络信息技能:基本检索能力优,但信息辨别性接受欠缺

大学生网络信息技能是指大学生在已掌握的网络信息知识基础上,运用网络信息工具,查询、获取、评鉴、加工、处理信息以及传递新信息的技术和能力,它是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的核心部分,是大学生独立开展专业学习、学术研究、信息互通、思想传递的重要基础。参见:刘航,刘秀丽,王江.信息化时代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及培养对策[J].情报科学,2013(11):42.调查发现(见表3),绝大多数“00后”大学生能够使用百度等搜索引擎,以及迅雷等网络下载工具查询与获取所需信息,但有一部分同学未在搜索引擎、下载工具上注册账号,这将影响其网络信息的深度查询和便捷使用,也不能共享自己所掌握的资料,从某种意义上说,“00后”大学生缺乏一定的资源共享意识。同时,超过半数的“00后”大学生对CNKI等数据库较为熟悉,说明“00后”大学生拥有基本的网络信息检索和获取能力。值得注意的是,超过一半的“00后”大学生对于数据检索中的“高级检索”、运用and、or等布尔逻辑运算符等功能处于“不熟悉”的状态,基本熟悉者所占比重仅仅超过1/4,仅有13.7%的同学对此较为熟悉,可见,“00后”大学生的网络信息高级检索能力处于较低层级,亟待进一步的改善与提升。同时,因没有掌握相应的信息查询渠道,近半数同学较少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英文网站内容,更多的是使用母语单一渠道获取资料,国际学术视野难以拓展,因此,“00后”大学生掌握多元化查询渠道的网络信息技能有待提升。

在大学生网络信息的评鉴方面(见表4),仅有16.3%的“00后”大学生一直使用可信性、有效性、准确性、权威性、实效性等标准对搜集到的网络信息予以评价,近半数的“00后”大学生在评价网络信息时,未考虑网媒影响力、信息发布方、信息引用渠道等因素。这反映出一大部分“00后”大学生尚未形成辩证审视网络信息的思维习惯,呈现出全盘接受的倾向,缺乏对网络信息的辨别性接受,容易导致对自己所需信息的单一化反应,降低了信息敏感程度,不利于对有价值网络信息的辨识和获取,亦无法及时准确地鉴别出虚假信息,从而易受迷惑。

(四)网络信息道德:网络道德自觉性高,但信息道德担当缺位

网络信息道德是指网络主体在网络信息活动中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及相关法律法规。“00后”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的主要群体,其网络信息道德水平的高低决定着能否成功构建清朗网络空间。调研发现(见表5),大多数“00后”大学生网络信息道德自觉性较高,主动遵守网络空间的行为规则。超过60%的“00后”大学生从不在网上发布或使用虚假信息、使用不文明语言,近90%的“00后”大学生没有网络人身攻击行为。但同时发现,亦有一部分“00后”大学生网络道德自觉有待进一步提升。仅有26.6%的“00后”大学生在网络上引用他人文章时会经常注明出处,说明“00后”大学生网络空间遵守学术规则的意识需要加强。经常主动抵制不良信息占比仅为40.8%,可见,大多数“00后”大学生能够在网络虚拟空间保持自律,但是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道德担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需要进一步强化。

二 “00后”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的弱化归因

从四重维度的实证调研看,“00后”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的弱化主要表现在信息安全意识、信息组织知识、信息辨别性接受、信息道德担当等方面,其形成是社会、技术与个人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与网络本身的特性、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等诸多因素存在着必然联系。

(一)网络信息异化:“00后”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弱化的“催化剂”

网络信息异化属于技术异化的范畴,是指作为信息主体的人失去主体性沦为追逐信息的工具。互联网已成为“00后”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渠道和交流思想的主场所。面对几何式暴涨、即时性传播、杂乱无章分布的网络信息,一些“00后”大学生不知从何处下手,不仅没能成为网络信息的主人,反而被网络信息所主宰,更谈不上科学用网。网络信息的异化催化了“00后”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的弱化。

1.网络信息暴涨

网络场域是一个集各种信息资源的杂烩场,其信息发布主体多元化,且移动上网设备的普及使信息的生产与发布实现了同步化,从政府到个人都可以在网上随时随地发布信息。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控机制,很多信息未经审核直接上传至网络平台,使网络信息庞杂、真假同存、质量参差不齐,大大增加了“00后”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选择难度。网络信息的暴涨使“00后”大学生过度注重信息的初级检索,忽视技术的深度学习与信息的深度查询,从而降低了“00后”大学生探索使用高级检索、追求查询渠道多元化的动力。

2.网络信息依赖

对网络信息的过度依赖致使“00后”大学生产生信息麻木,降低了其对网络信息的敏感性以及理性辩证思考的能力。对网络的深度依附导致“00后”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不自觉地过度崇信,当面对繁杂的网络信息时,有些“00后”大学生的信息主体性更是被消解殆尽,对网络信息的认知和感知变得迟钝,从而可能蜕变为虚拟空间的信息奴隶。同时,一些“00后”大学生离开了虚拟网络便感到无所适从,似乎失去了自身在社會中的现实定位,内心空虚,甚至荒废学业,无法保证学习与生活的质量,更无从谈起学习信息资源组织知识和肩负信息道德担当。

3.网络信息强迫

“00后”大学生群体较为普遍地存在着膜拜网络信息技术的认知倾向,从而易于无限夸大网络信息的价值和功能,片面认为“网络信息就是一切”,对网络信息产生了某种程度上的盲目与狂热,置网络虚拟空间的行为规范与道德伦理于次要位置,自律意识薄弱,自我约束力随之降低。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让网络信息主体享有比以往更充分、更广泛的信息权利,但作为网络信息技术主要使用者的“00后”大学生,偏离理性轨道,形成网络信息“强迫症”,在信息刺激中迷失自我,思维窄化与偏激,导致无法拓展查询渠道,止步于网络信息的全信或全疑,丧失了信息辨别的能动性,亦失去了创造力。

4.网络信息焦虑

网络信息焦虑是因不能访问接触、理解把握或者综合使用所需网络信息而产生的一种精神压力状态。它既是网络信息过度依赖的产物,又是网络信息超载与无序的结果,深刻影响着“00后”大学生的思想状态与理性思维,也改变着“00后”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同时,在“后真相时代”,网络舆情呈现出频繁反转的特征,高频次的网络舆情反转加重了“00后”大学生的网络信息焦虑,使其无法判断信息的真伪,增加了网络信息道德判断的难度;也致使其观察注意力、想象力和记忆力趋弱,从而对网络信息的鉴别和处理能力大大下降。

(二)科学精神式微:“00后”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弱化的“诱发剂”

网络信息技术作用于新时代“00后”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形成,“00后”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又反作用于网络空间,以网络信息素养的形式呈现出来。“00后”大学生具有强烈的科学精神意识,但亦存在式微倾向。大学生是否具有科学精神,是决定其能否成为网络信息时代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因素,科学精神的式微势必会诱发其网络信息素养的弱化。

1.求知求真精神浅化

网络空间交互开放,其信息内容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可实时播放,亦可重复播放,或者选择性回放,具有强大的娱乐功能。有些“00后”大学生沉迷于聊天交友、网络游戏、刷看视频,甚至浏览色情网站,导致在课堂上昏昏欲睡,课下却不亦乐乎,无“惑”也无“疑”,不思进取,更无心思渴求知识、追求真理。“00后”大学生在开展网络信息活动时多为表面化行为,停留于初级阶段,追求省时省力的捷径,不愿花费时间与精力夯实网络信息知识、探索使用网络高级检索功能,更不情愿积极开拓查询渠道。同时,求知求真精神的浅化也会导致网络信息辨别性接受的缺乏。

2.批判辩证思维钝化

“00后”大学生缺乏科学思维来审视暴涨的网络信息,通常处于被动接收和无意识二次传播的状态,缺少对网络信息的辩证判断和分析批判。网络空间虚假信息泛滥成灾,严重阻碍了信息的有效传播,误导公众的理性判断。作为主要网络信息主体的“00后”大学生,在网络虚拟空间未养成独立思考的科学习惯,缺乏批判思维,网络信息辨别力较低,对一些敏感话题反应迟钝,政治鉴别力有待提高。同时,网络信息技术被封建迷信披上亮丽的科学外衣,网络算命、观面相、看手相、配星座、计算生辰八字等样样俱全,不少“00后”大学生被“神秘技术”所蒙蔽,失去科学批判的意识和能力,分辨不清科学与伪科学。参见:张炳兰.网络信息时代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弱化与提升[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7):252.

3.社会实践思想僵化

网络虚拟空间的一切活动都需要依靠固定的、预先设置的程序来完成,程式化化的网络操作技术致使“00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思想僵化。“00后”大学生一进入互联网,就必须遵循网络技术的路径和框架结构来行动。网络平台的固定化操作侵蚀着“00后”大学生多层次全方位实践能力的建构。计算机信息处理系统把信息主体的一切活动符号化,将本应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转化成为单一的键盘操作行为,催生了众多“键盘侠”。“00后”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退化将影响其社会实践思想的活跃程度,他们把大量的时间用来“泡”网,游走在人机对话的链条上,与社会实践相对分离,“身体接近性”的重要意义在网络虚拟空间缺失,从而导致其实践灵感被磨灭,社会实践思想被抑制。

4.自主创新意识淡化

众多“00后”大学生沉浸于网络所具有的强大娱乐功能之中,自控自律失力,自主创新意识被“绑架”,把本该用于深度思考与学习探索的时间过多耗用于网络娱乐。刺激性的网络游戏频频出现,使“00后”大学生处于长期过度的感官刺激中,对新生事物的敏锐性显著降低,创新意识被消融。部分“00后”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薄弱,私自挪用他人劳动成果,恶意窃取他人科研信息,虚拟空间的伦理道德自觉缺位,参见:安宝洋,翁建定.大数据时代网络信息的伦理缺失及应对策略[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12):42.与其自主创新意识的培育背道而驰。网络信息“鱼目混杂”,其中不乏境外敌对势力的隐性渗透,享乐主义、淫秽影像、暴力凶杀、自杀直播等消极因素充斥网络信息生态圈,致使许多“00后”大学生贪图享乐、精神颓废,产生畏难心理,这将消解其自主创新意识与能力。

三 “00后”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的优化理路

“00后”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的优化是一项系统工程,绝非简单的“头痛灸头、脚痛灸脚”,需要围绕网络信息素养所主要涵盖的意识、知识、技能、道德四重维度,针对所存在的問题,在理清弱化归因的基础上,从国家、高校、大学生三个层面切入,深入系统探究其优化理路。

(一)国家层面:以制定网络信息素养国家标准为导向

优化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需要一个“纲领性”的标准,如果没有此标准,其优化目标是模糊的,那么其优化理路的探索将是“浑水摸石”,难以找寻到科学有效的进路。制定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国家标准的重要意义不仅体现在有助于巩固“00后”大学生在网络利用能动性、基本知识储量、基本检索能力、网络道德自觉性已取得的进步,而且有助于摆脱网络信息异化困境、引导培育求知与批判并举、实践与创新并重的科学精神,从而优化“00后”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

我国学者对信息素养标准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21世纪之初,学术界把信息素养概括为八种能力标准,包括使用信息工具、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生成信息、创造信息、发挥信息的效益、信息协作、信息免疫。2005年,北京市文献检索研究会研制了《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为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提供了重要的衡量指标,这是我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系统的信息素养能力体系。在此基础上,2008年制定了《高校大学生信息素质指标体系(讨论稿)》,然而未成为我国通行的统一标准,也未被大学所普遍采用。

因此,这就需要立足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学习借鉴国外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优化的相关经验,探索制定我国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的能力标准。关于信息素养的衡量标准,前文已经有所涉猎,此处以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制定的相关标准为例进行说明。2001年1月18日,该协会颁布了《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该标准包括五个大类、22项表现指标和87项成果指标,其中,五大类包括确定所需信息的性质和范围、有效地获取所需信息、评估信息、有效利用信息实现目的、熟悉相关法规。参见:ACRL.Information Literacy Competency Standards for Higher Education.(2001-01-18)[2021-02-20].http://www.ala.org/acrl/standards/informationliteracycompetency/.前文所提到的《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借鉴参考了该标准体系。近年来,随着高校学科发展的专业化,ACRL将研究重心从宏观的指导性框架转向了具体学科信息素养标准的研制,发布了一系列学科信息素养标准,如2010年的《心理学信息素养标准》、2011年的《师范教育专业信息素养标准》与《新闻专业学生与专家信息素养标准》等。参见:曾粤亮,谈大军.多学科背景下美国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标准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5(10):12.2015年2月发布的《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客观反映了当前人们对全球高等教育和学习环境变革的深刻认识,倡导提升网络信息素养,开展更有深度、更加系统的学习项目。该框架围绕信息创建过程化、信息拥有价值、研究即探究过程、学术即交流过程、检索即策略式探索5个主题构建信息素养体系。参见:秦小燕.美国高校信息素养标准的改进与启示——ACRL《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解读[J].图书情报工作,2015(10):139.另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3年发布的《全球媒介与信息素养评测框架》UNESO.Global media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assessment framework:country readiness and competencies.(2013-12-30)[2021-02-20].http://un-esdoc.unesco.org/images/0022/002246/224655e.pdf.也较具代表性。这些标准并非完美,制定的背景或从本国出发,或从全球视阈考量,其中不乏较多的模糊性表达,可以为我们制定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标准提供参考,但不能照搬照抄。

(二)高校层面:以构建网络信息素养教育体系为支撑

引导“00后”大学生树立理性科学的网络观,规避对网络信息过度依赖与焦虑的异化困境,在网络信息时代始终秉承科学精神,离不开科学合理的高校网络信息素养教育体系的构建。它涉及教务部门、学院、图书馆、电教中心、网络中心、学生工作部门等众多部门,高校需在宏观层面统一规划,围绕课程设置、平台建设、师资配备,推动各环节的无缝连接、各部门的顺畅合作。

构建科学合理的网络信息素养课程体系是优化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的重要保障。构建一个以培育大学生网络信息技能为核心,传授网络信息知识为基础,增强网络信息意识为导向,提升网络信息道德为基准的开放动态的网络信息素养课程结构体系。其体系构建要注重考虑层次性、阶段性、针对性等问题,可以制定层级递进式教学方案,根据不同年级学生,把相关课程安排在合适的阶段,以不同专业学生的知识构架为出发点,有针对性地开设课程。关于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可以开设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科学基础知识、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文献检索与利用等系列课程,同时,还要把证书课程、短期培训、在线课程等纳入其中。同时,可以学习借鉴西方国家在信息素养课程设置方面的先进经验,例如,俄勒冈州立大学开设了信息素养学分课程,旨在培养信息保存、信息获取、信息分析的专业人才。高校关于教学评价方法和标准的更新亦是相当关键,需要走出模式化,对大学生网络信息获取、分析、加工、利用和研发等能力素养进行综合评价。

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尤其是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优势在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教育中的载体效能。高校图书馆是高校的信息资源中心,拥有充足的信息资源、完备的信息检索工具以及经验丰富的信息检索人员,可以为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教育提供有利的硬件环境。目前,高校图书馆主要围绕文献检索课程推动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可以考虑将一至两门网络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纳入正常教学计划,并定期举行网络信息知识竞赛、网络信息技能比赛、网络道德情景剧大赛等。同时,图书馆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利用校园网络的便捷条件,制作网络信息素养教育专题网页并设置互动功能,动态搜集与掌握“00后”大学生在网络信息素养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与学校相关部门进行信息沟通,讨论制定可操作性举措。

组建一支具有网络信息素养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是开展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教育的关键。以强化网络信息意识、完善网络信息知识、提升网络信息能力、增强网络信息道德为导向,不断提高教师网络信息素养,积极探索网络时代教师职业培训的新模式。高校教师作为高级知识分子,要树立引领意识与角色意识,争当网络信息道德典范,积极学习网络信息知识,掌握网络信息操作技能,熟练使用日常工具性软件,同时,要转变教育理念,注意引导策略的差异化与协调性。参见:李勇图.高校官方抖音建设的现实审视与思考[J].文化软实力,2020(02):57.提升利用网络信息服务于教学的能力和水平,创設网络信息环境,在教学活动中夯实网络信息资源组织知识的讲授,引导大学生增强网络信息安全意识,辩证审视网络主体与网络工具的关系,鼓励他们成为网络虚拟空间道德担当的“旗手”。同时,辅导员老师要积极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虽然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结构,但贯穿这种结构始终的是“以人为本”的哲学理念和实践导向。抓住“以人为本”的把手,充分发挥大学第二课堂的阵地作用,以活动为平台,以“00后”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切实推动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教育。

(三)学生层面:以增强网络信息主体性意识为基点

所有标准规则与教育体系的效能只有通过大学生自身内化才能发挥影响力,科学精神也只有内化于心才能外化于行。虽然“00后”大学生是网络信息素养优化工程的“受动者”,但其在系统工程实施过程中的网络信息主体性不容忽视。因此,引导“00后”大学生主动培养自身的网络信息主体性意识是克服网络信息异化、优化网络信息素养的关键一环。

主动塑造独立的网络人格。作为网络信息主体的“00后”大学生,在知识结构、心理特征、思维方式等方面具有鲜明的双重特质。一方面,他们学习模仿能力强、猎奇心强、想象力丰富;另一方面,又呈现出个性张扬、盲目追随、意志薄弱等特征,其生理成熟提前与心理成熟滞后之间形成矛盾,阻碍了正确自我意识的形成,易产生各种心理困扰,进而影响其网络信息意识与行为。“00后”大学生要主动强化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深刻认识和理解网络的本质属性及其功能,消解网络信息异化对自身主体性的负面影响,保持网络理性,避免迷失于网络空间。

主动推进网络与实践的有机融合。目前,部分“00后”大学生跌入网络“泛娱乐化”陷阱,陷入网络程式化操作窠臼,使丰富的网络资源与生动的科研实践相脱节。“00后”大学生要主动拓展知识结构,参加各类实践活动,培育科学精神,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把网络平台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在实践中深化对网络信息价值属性的认知。“00后”大学生要学会辩证看待问题,理性解决问题,做到创新与协作并举,提升网络资源开发、网络软件设计等方面的能力,主动参加网络信息安全对抗大赛、网络文化节、网络信息安全知识竞赛以及讲座,积极参与或构建虚拟的学习社区,就共同关心的现实问题展开讨论。

主动提高网络信息鉴别能力。网络空间具有开放性与虚拟性的固有属性,易成为虚假信息的重灾区。同时,各种思潮充斥其中,诸如网络民粹主义在传播过程中呈现出模式化特征,形成了某种特定的逻辑与结构,具有极强的迷惑性与煽动性。“00后”大学生应自觉坚守法律底线、社会主义制度底线、国家利益底线、公民合法权益底线、社会公共秩序底线、道德风尚底线和信息真实性底线“七条底线”,参见:胡余波,等.新时期大学生网络素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基于浙江省部分高校的调查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8(05):96.提升鉴别能力,对网络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和分类,有目的地过滤和筛选,储备和运用有价值的信息,剔除垃圾信息,对超出底线的信息要坚决反对、严厉批判。

自觉恪守网络空间规则。网络社会并非法外之地,它和其他形态社会一样,秩序的维护需要规则,甚至更为迫切。“00后”大学生应主动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在网络场域传播社会正能量,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推进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弘扬中华民族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美国计算机协会(ACM)、英国计算机协会(BCS)和加拿大信息处理学会(CIM)均制订了信息活动规则。我国学者也就网络活动原则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提出了无害、公正、尊重、允许和可持续发展等原则,这些可视为网络信息道德的基本守则,包括“00后”大学生在内的所有网络活动者均应自觉恪守。

总之,“00后”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优化理路涉及方方面面,绝不仅是某个政府部门或几所高校的责任,而是全社会共同的使命,需要各方相互协调形成合力。网络信息素养亦是一个动态概念,其衡量标准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被赋予新内容,因此,“00后”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的强化与提升非一朝一夕、急功近利之事,需久久为功。

猜你喜欢

素养信息大学生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订阅信息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展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