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玉兰:带着烈士“妈妈”嫁人
2021-04-14邓小芹
邓小芹
2020年4月,云南省屏边苗族自治县春意盎然,木棉花高高地挂在树上,鲜艳欲滴,犹如英雄的鲜血染红了树梢。
屏边烈士陵园草木葱茏,67岁的袁玉兰站在张宜华墓前,看着照片上那张俊秀的脸,泪如泉涌,哽咽着说:“替你孝敬妈妈,我做到了。你安息吧!”
甜蜜爱情终于沙场
袁玉兰是重庆市忠县石宝镇晨溪村人。1973年,20岁的袁玉兰结识了村里的拖拉机手张宜华。张宜华年幼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为了帮母亲分担农活,他常常天不亮就起床,天黑了才回家。袁玉兰觉得,勤劳孝顺的男人一定很可靠。
两人互生好感,日久生情,第二年,他们订婚了。1974年底,县人民武装部到村里征兵。张宜华很想报名,参军报国是他多年的梦想,但想到常年生病的母亲和即将娶进门的未婚妻,他犹豫了。心上人的心思,袁玉兰明白,她坚定地说:“你安心去服役,把妈妈交给我照顾。”就这样,两人取消了来年春天的婚期,决定等张宜华退伍返乡后再结婚。
1975年1月21日,张宜华离开家乡,奔赴西藏军区。从此,两人鸿雁传书,遥寄思念。张宜华每月都会给袁玉兰写信,嘱咐她和母亲照顾好身体。每每收到来信,袁玉兰都无比激动,看完后立刻写回信。她还时常去张宜华家,帮他的母亲干农活,给她讲张宜华在部队的情况。
张宜华的母亲袁和菊是个苦命的女人,早年女儿夭折,后来又失去丈夫,身心遭受沉重的打击,患了一身病。为了不让“妈妈”太劳累,袁玉兰包揽了所有重活,农忙时节还邀上自家的兄弟,去帮张宜华的母亲收割庄稼。
生活的负担比从前更重,袁玉兰却从来不言苦。想到远方的心上人,她觉得日子充满了期待。
1979年2月初,张宜华又寄信回来了。他在信中说,他和战友即将奔赴战场。“打赢了这场战争,我就回家。但如果子弹不长眼,拜托你帮我照顾好妈妈……”想到未婚夫即将奔赴战场,袁玉兰的心一刻也不能平静。
为了让张宜华放心,袁玉兰迅速写了回信:“别乱说,你一定会平安回来的。你为国尽忠,我替你尽孝,是应该的。你不用担心,无论怎样我都会照顾好妈妈。”信寄出去没多久,部队传来噩耗:为了掩护战友,张宜华被子弹射中,壮烈牺牲。袁玉兰陷入深深的痛苦,整日以泪洗面。张宜华的母亲更是几次哭到晕厥。
看着卧床不起、伤心欲绝的“妈妈”,袁玉兰既心疼又自责,她答应过张宜华,照顾好妈妈。想到这里,袁玉兰擦干眼泪,握着袁和菊的手说:“妈妈,还有我呢,我会陪着您,照顾您的!”
出嫁也要带着“妈妈”
袁玉兰每天一早就来到张宜华家,帮他的母亲做家务,陪她吃饭。一天,袁玉兰像往常一样来到袁和菊家。只见她靠在墙边,看着墙上儿子的照片,默默地抹眼泪。袁玉兰意识到,对于独居的“妈妈”来说,走出悲伤的情绪很困难。如果有人和她一起住,陪她说说话,她的状态或许会好一点。可是,“妈妈”没有姐妹也没有儿女了,谁来陪她住呢?思来想去,袁玉兰决定自己搬过来。
第二天,袁玉兰便收拾了衣物,准备搬到袁和菊家。得知她要和袁和菊长住,家人都不赞同,同村的人也说闲话:“张宜华已经走了,她这不是犯傻吗?还不赶紧找个婆家嫁了!”闲言碎语传入耳中,袁玉兰心里很难过,但想想自己的诺言,她什么也没有说。
每天,袁玉兰默默地陪在袁和菊身边,给她做饭,帮她洗衣服,陪她说话,袁和菊的心情渐渐明朗起来。因为哭泣过多,袁和菊的右眼几乎失明,左眼也看不清楚,袁玉兰每晚用热毛巾帮她敷眼睛,再滴上眼药水。袁和菊贫血严重,袁玉兰四处求医,买回中药,熬好后一勺一勺地喂到她嘴里。
因为父母和兄弟姐妹的疏远,加上失去张宜华的痛苦一直萦绕在心间,袁玉兰常常觉得有苦说不出。但无论心里有多少苦水,在“妈妈”面前,袁玉兰总是表现得坚强又乐观,只有到了深夜,“妈妈”睡着了,她才敢偷偷掉眼泪。
让袁玉兰感到高兴的是,“妈妈”的状态一天比一天好。袁和菊雙眼恢复了视力,能自己吃饭了,“婆媳俩”的生活渐渐好起来。
有一天,袁和菊的哥哥来到家中,对袁玉兰说:“你照顾阿姨这么久,孝心、爱心都尽到了,可是你已经26岁了,不能再耽误了。”
袁玉兰立刻明白了,这是“妈妈”请来的“说客”。她流着泪说:“我嫁人了,妈妈怎么办?我答应过宜华,要替他照顾妈妈。”袁玉兰如此倔强,袁和菊拿她没办法,就假装跟她生气,不吃不喝。袁玉兰怕气坏了“妈妈”的身体,只好勉强答应:“嫁人可以,但是我得带着妈妈。”得知袁玉兰的条件,说媒的人纷纷知难而退。
1981年,袁和菊的哥哥到重庆万州打工,认识了搬运工彭国政。他见彭国政勤劳又踏实,就牵线搭桥,让他和袁玉兰互相认识。
听闻袁玉兰的“硬性要求”,了解到事情的来龙去脉,彭国政认为袁玉兰是个重情重义的好女子,对她生了几分好感。“多个妈妈,多一份福气。” 他告诉袁玉兰, 他会和她一起照顾“妈妈”。后来,两人步入了婚姻。
袁和菊怕拖累两个孩子,说什么也不肯跟他们去万州。彭国政只好过起了“两边跑”的生活,来回跑了好几年,毫无怨言。袁和菊实在不忍心看他长年奔波,终于答应和他们一起去万州。
孝爱温暖“妈妈”暮年
彭国政家境贫寒,只有一间小土屋。女儿和儿子相继出生后,生活更是拮据。为了一家人过得好一点,袁玉兰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就和丈夫一起做搬运工,常常累得腰酸背痛。尽管日子很苦,她却从不让“妈妈”干活,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做饭,把家里全都收拾妥当了,才出门干活。
彭国政也很心疼“妈妈”。听说艾草水泡脚可以祛除湿气和内火,他专程上山找艾草,一捆一捆地背回家,晾干、密封,以备“妈妈”长期使用。袁和菊喜欢吃鸡蛋,彭国政便养了十几只鸡,让“妈妈”一年四季都可以吃上新鲜的鸡蛋。他还经常到河边钓鱼,让袁玉兰煮给“妈妈”吃,有时钓得多,就拿小桶养起来,让“妈妈”慢慢吃。
夫妻俩长年劳作,十分辛苦,但他们从不抱怨,更不舍得让袁和菊跟他们吃苦受累。在他们的言传身教下,两个孩子从小就很疼爱“奶奶”,愿意把零花钱拿来给奶奶买好吃的,还拿出压岁钱,给奶奶买了助听器。在这个充满爱的家庭里,袁和菊的状态越来越好,性格也比从前开朗多了,脸上时常挂着幸福的笑容。左邻右舍都以为她和袁玉兰是亲母女,常常夸她的女儿和女婿有孝心,袁和菊听了,呵呵直乐。
有一次,袁和菊上街看戏时,不小心摔断了股骨,住进了医院。一个多月里,袁玉兰守在她身边,给她喂饭、喂药,帮她擦洗身子、揉腿。卧床久了,袁和菊感到浑身酸痛,不肯吃饭,还常常发脾气。袁玉兰小心翼翼地帮她翻身,像哄小孩一样,轻轻拍打她的背,哄她吃饭,哄她入睡。彭国政则一日三餐变着花样做菜、煲汤,送到医院,生怕“妈妈”吃不好。
2019年8月的一天,袁玉兰无意中看到“妈妈”对着张宜华的照片轻声说话。她明白,这么多年过去了,张宜华始终是“妈妈”心里最大的牵挂。于是她悄悄委托张宜华的战友,打听他的墓地在哪儿。
2019年底,袁玉兰收到张宜华战友的来信,得知他的墓地在云南屏边。此时“妈妈”已经94岁了,行动不便,袁玉兰决定代替“妈妈”去看张宜华。
2020年4月,袁玉兰从重庆市万州区武陵镇出发,跨越1300多公里,来到云南屏边烈士陵园,她要亲自告诉张宜华:当年的承诺,她从未忘记。
(摘自七一网 七一客户端/《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