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仅是识几个字
2021-04-14郑永淑
郑永淑
【设计初想】
《传统节日》是统编本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2课,是一首介绍祖国传统佳节的识字民谣,其中涉及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从中让学生了解祖国的传统节日,感受祖国灿烂的传统文化。
本课的内容贴近生活,浅显易懂,学生喜闻乐见,读起来也朗朗上口。识字作为低年级重要的教学任务,是不是仅仅只认识几个汉字那么简单呢?认得几个字应该是识字教学的基本任务,在认得几个字的同时,应该推动识字教学朝远方走一步。比如,关注识字能力的培养,关注识字兴趣的启发;比如寻找生字与语境的关联,追溯汉字之源,组串将汉字变成“熟悉的陌生人”等。全面提高汉字教学的价值和效率。识字教学,还应增厚文化含量。本单元承载着让学生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任务。因此,在教学中,应该确立以文化为背景、以识字为目标、以朗读民谣贯穿整节课的教学思想,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设计思路】
1.以学定教。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再根据学生喜欢的传统节日,相机指导随文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
2.趣味识字。本课识字量大,为避免枯燥乏味,可采用集中识字与随文识字相结合的方式,同时依据每个生字的特点,通过猜谜语、编口诀、看图识字、字理识字、联系生活识字等多种有趣的识字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识字任务。
3.融入文化。紧紧围绕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常见的传统节日,本着了解传统习俗的目的,设计相应的内容。尽量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从陌生化的知识出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
4.双主教学。从高度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从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出发,一方面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5.教学流程。本课的教学大致分四个板块:游戏激趣,揭示课题;初读韵文,集中识字;走近节日,随文识字;循序渐进,熟读成诵。
【教学目标】
1.认识“传、统”等部分生字,会写“舟、街”两个字。
2.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传统节日名称。
3.了解传统节日,初步感受祖国灿烂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1.认识“传、统”等部分生字,会写“舟、街”两个字。
2.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传统节日名称。
【教学难点】
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能按时间顺序排列节日,并能够联系生活,说说自己喜欢的传统节日是怎么过的。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了解相关传统节日的习俗、来历。
2.教师制作教学课件和相关节日的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游戏激趣,揭示课题
(一)看图猜节日,导入课题
1.谈话引入,板书“节日”。
同学们喜欢过节吗?让我们一起书写“节日”两个字。(学生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书写“节日”一词。)
2.游戏激趣,看图猜节日。
下面,咱们来玩一个小游戏——“看图猜节日”。
课件依次出示图片,学生根据图片内容猜出节日名称:贴窗花、放鞭炮(春节);吃月饼(中秋节);吃粽子、賽龙舟(端午节)。
(二)补充课题,初知“传统”
1.教师谈话,补充课题。
春节、中秋节、端午节是我们每年都要过的节日。像这样世世代代一直流传下来的节日,就叫作传统节日。(板书“传统”,将课题补充完整,然后齐读课题。)
2.补充知识,强化“传统”。
过春节的时候,贴对联、放鞭炮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习俗,就叫——(课件出示“传统习俗”,生接读。)粽子、月饼是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美食,那就叫——(生回答“传统美食”,师随后出示课件。)这些,都是代代相传的文化,叫——(生回答“传统文化”,教师随后出示课件。)
(三)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首关于传统节日的民谣。在这首识字民谣里,我们将了解到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有怎样的传统习俗。
二、初读韵文,集中识字
(一)自由读文,自主识字
1.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互助识字:同桌互相读一读生字,互相正音。
(二)趣味游戏,分类识字
1.游戏一:挂灯笼。
过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喜欢挂灯笼。今天咱们来玩一个“挂灯笼”的游戏。谁要是能读准灯笼上的生字,谁就能把灯笼挂上去。
课件出示后鼻音的字:堂 赏 饼 郎 巷。
生“开火车”挂灯笼,师相机正音。
2.游戏二:火眼金睛。
(1)“编口诀”。
有几位生字兄弟长得太像了,哪些小朋友有一双像孙悟空一样的“火眼金睛”,能够分辨它们呢?
课件出示:常 堂 赏
下面,咱们用“编口诀”的方式来分辨它们。老师先编一个:有巾是常,“经常”的“常”。谁能像老师这样,接着编?
(2)送生字兄弟回家。
同学们的“火眼金睛”真厉害!这三兄弟该回家了,谁来送送它们?
出示:
堂 赏 常
①粽香艾香满( )飘。
②踏秋( )菊去登高。
③春节团圆( )欢笑。
3.借助图片,认识“艾”字。
(1)借助图片,认识“艾”字。
出示:艾草图片及句子“粽香艾香满堂飘”。
这种植物的名字就藏在这个句子里,你能找出来吗?(将课件中的“艾”字变红)呀,它从句子里跳出来啦!
出示生字卡片“艾”。指名读生字卡片,说说有什么方法记住它。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识记,如加一加、减一减、编字谜等。
(2)联系生活,扩词识字。
出示艾草图片。师引导,生接读词语。
这种植物,我们通常叫它“艾草”;艾草的叶子叫“艾叶”;艾叶散发出的香味叫“艾香”。
(3)联系生活,朗读句子。
端午节的时候,人们把艾草、菖蒲、桃枝挂在门上,传说可以辟邪。因此,端午节时,我们能闻到——
生接读句子:粽香艾香满堂飘。
多种形式朗读。引导学生由“读通顺”到“读出香味儿”,直至读出“满堂香味儿”。
三、走近节日,随文识字
(一)了解节日名称,随文识字
1.课文中介绍了哪些传统节
日?(学生默读课文,用笔圈出节日的名称。)
2.反馈节日名称,学习生词
“乞巧”。
(1)生汇报圈出的传统节日名称。师相机贴出节日名称卡片: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乞巧节文中没有直接告知,学生对这个节日较陌生,可能找不出来)。
(2)老师相机引导,认读“乞巧”一词。
有个节日在跟大家捉迷藏,節日名称就藏在这个句子里,谁来读一读?
出示:七月七,来乞巧,牵牛织女渡河桥。相机指导“乞巧”一词的变调朗读。
(3)播放动画,了解乞巧节。
什么是乞巧呢?看看这段动画吧!(播放动画:讲述乞巧节的来历及习俗。)
原来,农历七月初七,叫乞巧节,又叫七夕节。(贴节日卡片:乞巧节。)
(4)诵读古诗《乞巧》。
古代有位叫林杰的诗人,写下了一首诗,诗题就是《乞巧》。咱们一起读一读。(出示古诗《乞巧》,师生齐读。)
3.了解节日时间。
这些传统节日是在哪一天过的呢?老师这里有一些时间卡片,你能把它贴在相应的节日后面吗?
请几位同学接力贴卡片,其他同学当评委,贴得不对的帮忙纠正。
4.把节日送回文中,师生接读韵文。
(二)交流自己最喜欢的节日,随文识字
这些传统节日,你最喜欢哪一个呢?
1.课件出示“学习提示”:
(1)读一读你最喜欢的一个传统节日名称。
(2)画一画这个传统节日的
习俗。
(3)说一说这个节日你是怎么过的。
2.生先分小组学习交流,再全班汇报。师相机指导随文识字、写字和朗读。
预设:
●中秋节
1.学生汇报。
课件随机出示:过中秋,吃月饼,十五圆月当空照。
根据学生的汇报,画出中秋节的习俗“吃月饼”。
2.师生谈话。
咱们刚刚过了中秋节,说说你是怎么过的?(学生兴致勃勃地说和家人一起吃月饼、赏月。)哦,大家都吃月饼啦!(课件将生字“饼”变红)说说你都吃过什么样的月饼?(学生说吃过蛋黄月饼、豆沙月饼、水果味月饼等。师随机正音:“饼”是后鼻音。)
月饼有各种各样的。瞧,(课件出示各种月饼图片)地上有这么多月饼,天上还有一个大大的月饼呢!(课件出示圆月图)
3.配乐朗读句子:十五圆月当空照。
看着天上又大又圆的月儿,我不禁想说——
师配乐深情朗读“十五圆月当空照”。
请多名同学配乐朗读,读出月圆之夜的恬静美好、富有诗意的画面。
小结:地上月饼圆圆的,天上月儿圆圆的,我们一家也团团圆圆,这是一轮团圆月呀!(师生齐读)
●元宵节:
1.生汇报。
出示句子:元宵节,看花灯。大街小巷人如潮。
根据学生汇报,画出元宵节习俗“看花灯”。
2.师指导朗读。
花灯,有各式各样的。请看——
出示各种花灯图片。请喜爱花灯的同学朗读句子,读出喜爱之情。
3.随文识字。
出示字卡“巷”,生认读。
出示:大街、小巷图片。
哪是大街,哪是小巷?请你来指一指。再来说一说大街和小巷有什么不一样。
这一“大”一“小”两个意思相反的词合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四字词语——大街小巷。(出示:“大街”和“小巷”渐渐靠近。生齐读词语。)
4.借助图片,理解“人如潮”。
出示大街小巷人如潮的图片。
什么叫“人如潮”?(生根据图
片说)
像这样人挨着人,人挤着人,多得像潮水一样,走了一拨儿又来了一拨儿,就叫“人如潮”。
5.打节拍朗读。
元宵节看花灯的人可真多呀,我们也加入到赏灯的人群中吧!
引导学生边打节拍边朗读,读出元宵节的热闹与欢乐。
6.猜灯谜,书写“街”。
(1)猜灯谜。
元宵节,人们不仅要赏花灯,还有猜灯谜的活动。让我们也来猜一猜灯谜。
出示灯谜:此行别佳人。(谜底:街)
(2)指导书写。
指导写“街”:左中右结构,要写得紧凑,匀称。右边略低,右边的第一横和左边土字的第一横对齐。
师生对口令,调整坐姿,描红、练习写两个“街”字。
●端午节
1.生汇报。
出示:过端午,赛龙舟,粽香艾香满堂飘。
根据学生汇报,画出端午节习俗:赛龙舟、粽香(吃粽子)、艾香(挂艾草)。
2.随文学习“舟”。
(1)出示“舟”字的演变过程,让学生猜猜是什么字,最后出示舟的图片。引导学生发现“舟”的字形与舟的相似之处:最初的“舟”字像小船,有船舷、船头、船尾,后来加了船帆,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舟”字。
(2)指导书写“舟”字。
师范写,提醒学生:“舟”是独体字,写的时候要注意它的笔顺,最后三笔是点、横、点。生练习写“舟”字。写完后展示一名学生的字,师生进行评价。
3.了解端午节的来历。
把舟做成龙的样子,就是——龙舟。(出示龙舟图片及词语)在咱们荆州,每年端午节的时候,都要在荆州古城外的护城河上举行隆重的龙舟赛。(出示荆州赛龙舟图片)看,河面上一条条龙舟争相竞渡,岸边锣鼓喧天,热闹非凡。端午节为什么要赛龙舟呢?(生说端午节的来历)
屈原是楚国人,也就是咱们荆州一带。荆州一年一度的龙舟赛,就是为了纪念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4.打节拍朗读,去掉节日习俗名称,背诵这一句。
●春节
1.生汇报。
出示:春节到,人欢笑,贴窗花,放鞭炮。
根据学生汇报,画出春节习俗:贴窗花、放鞭炮。
2.随文学习“贴”字。
出示字卡“貼”。抽读,怎么记住这个字?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如加一加、换偏旁、编字谜等。
引导学生接读词语:春节,也叫过年,是咱们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传统节日。过春节了,瞧,这家正忙着——贴窗花;那家正忙着——贴对联;还有的在门上——贴福字、贴门神。(相机出示贴窗花、贴对联、贴福字、贴门神的图片和词语。)
小结:红红的窗花、对联,不仅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还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3.打节拍朗读,体会过春节的喜庆。
4.去掉习俗补读,尝试背诵。
5.创编儿歌。
你家是怎么过春节的呢?
指名说,再试着带到歌谣里读一读:
春节到,人欢笑。( ),
( )。
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创编儿歌。如:春节到,人欢笑。看春晚,发
红包。
四、循序渐进,熟读成诵
1.去掉节日习俗名称,拍手
诵读。
2.只留下节日名称,背诵喜欢的节日名称。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课堂小结:这节课,同学们在自己喜欢的传统节日中认识了新的生字朋友,还能背诵部分传统节日名称、创编儿歌,老师为同学们点赞!下节课,咱们接着交流。
2.布置作业: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传统节日。课外,请同学们去搜集搜集其他民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作者单位:湖北荆州市松滋黄杰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