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后现代主义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2021-04-14张敏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中国模式后现代主义现代性

张敏

[摘要] 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人们对现代性的批判出现了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阐述和态度尽管有片面和过激的部分,但其彻底的批判精神和不断的自我超越的精神值得借鉴。后现代性主义的部分理论和观点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对逐渐形成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中国模式”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现代性;中国模式

20世纪70年代后期,人们逐渐认识到现代性出现的问题。一些学者批判和否定现代性,还有一些学者在批判现代性的同时试图构建新型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模式。一类是以福柯为代表的解构主义的后现代主义者,他们完全否定现代性,对一切抱着怀疑的态度,另一类是以哈贝马斯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者属于建构性的后现代主义者。他们提倡在反对现代性的同时又不完全放弃现代性,而是要对现代性进行完善和重构。哈贝马斯的这种思想也因此被人们认为是建构性的后现代主义思想。后现代主义的这些思想可以为中国走自己的现代化道路提供经验和教训,有利于中国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后现代主义的内涵与特征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有深刻的社会根源,它的产生也与现代性密不可分。关于后现代主义有学者认为它是现代性的延續,也有学者认为它是现代性的完结的表现。后现代主义和现代性一样都具有批判性、激进性和解构主义的特点。西方著名学者丹尼尔·贝尔认为后工业社会的典型特征是从工业经济向服务业经济的转换,并伴随着职业结构分布、统治力量、社会决策机制等一系列的转换。

后现代主义自产生以来对社会各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其自身的发展来看,后现代主义也产生了不同的两个派别——解构性或否定性的后现代主义与建构性的后现代主义。解构性的后现代主义秉持其自产生以来的怀疑一切的态度,坚持全面否定现代性,要求全面、彻底的颠覆现代性。首先要知道它否定什么?就需要先了解它否定和批判的现代性是什么?现代性最重要的内涵就是宗教的衰落,启蒙精神的兴起。启蒙精神强调人类理性的重要性,相信凭借人类的理性,可以探究客观世界的真理,找寻规范人类行为的普遍原则,建立公平正义尊重人类尊严的社会,达成对美的终极追求。解构主义的现代性否定了现代性的一切,这种分析事物的思维方式在削弱权威的同时极易导致人们否定一切,导致怀疑主义、虚无主义、不可知论泛滥。其中代表人物有福柯、德里达、罗迪等。另一个派别被称为建构性的后现代主义,他们在反对现代性的同时又不完全放弃现代性,而是不断促进对现代性的反思,要求对现代性进行不断完善。代表人物如大卫·雷·格里芬、科布、哈贝马斯等。建构性的后现代主义在对现代性的成果肯定的基础上批判了其的不足之处,他们认为现代性并没有完成而是需要不断完善。这种主张恰恰克服了解构性的后现代主义的缺陷。他们的主张是对现代性和解构性的后现代主义的超越,他们的观点对中国现代性的建设具有积极意义,尤其是建构主义的后现代主义思想。总之,“面对这种全球性的思潮,中国学者理应作出自己的理论阐释,同时,还应更深一层地考察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正负面效应,促使人们在后冷战时期,在后殖民语境中尽可能从‘解构性的后现代主义走向‘建构性的后现代主义”。①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其从开始就不断批判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试图通过批判、否定最后构建出新的社会发展模式。首先是“反本质主义。主要是反中心主义,反对将事物都化约归纳而寻绎出现象背后的本质或表象背后的深度,将所有复杂现象都万中取一地抽取本质。反权威主义。即反等级制度和权威性话语。后现代主义理论发现,所谓等级制度或所谓权威话语,均是以独断论和中心论为基础的”②以及“多元共生性。与现代主义强调的中心性和一元性相反,后现代主义注重对立面的消失”。③后现代主义者批判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科技的掌握和运用到达了极致,他们利用科技的手段去为谋取暴利不惜牺牲人民的利益。他们认为现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渐丧失了社会理性并被纯粹的“工具理性”所支配。哈贝马斯对于这种观点表示赞同,他认为科技和理性在转变为“工具理性”后,在资本主义社会变成了一切事物和问题的标准以及评判是非的审判官。哈贝马斯对现代性的理解与后现代性不同又有所联系,他的这种建构性的后现代主义对人们正确看待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他的建构性的后现代主义思想对现代性建设也具有积极意义。面对全球化的各种思潮的影响,应该做出理性的、科学的判断,并运用西方先进的思想、技术指导现代性建设。

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中国的现代性建设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后期,当时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性建设的最原始状态。随后的几百年里中国的现代性建设一直在曲折中缓慢前进,真正发展起来应该是改革开放以后。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在进行现代性建设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各种问题,主要有这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现代性建设过程中面对的工具理性问题,再次是现代性建设过程中人们对物的依赖性即物化问题。最后中国如何应对全球化的多元性问题,这些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在解放后至改革开放以前这段时期的现代性建设主要依靠群体性力量,公有制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彰显着自己的活力,在当时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同时也存在着各种问题,“吃大锅饭”虽然看似人人平等,但容易打击到个体的积极性,造成了工作效率的低下。再者,当时的经济建设是在政治强压的状态下进行的,再加上当时的经济、科技落后以及国外敌对势力的阻挠,中国的现代性建设可谓是举步维艰。改革开放以后现代性建设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此时的现代性建设放开市场经济呈现出肯定个体的特点,同时又不放松国家的宏观调控,逐渐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但在经济、科技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问题。个体的主体性张扬的同时却导致集体的主体性衰落。在经济领域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依然很多,如生产领域的产能过剩、经济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平衡,消费领域的盲目消费、非理性消费现象日益严重。尤其是科技的发展在促进经济的发展的同时,有些地区只重视GDP的增长却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也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结果得不偿失。

三、后现代主义对中国现代性建设的启示

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在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在外来科技以及各种思潮的影响下该如何走好自己的路是当下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经济全球化就像一把雙刃剑,面对的既是机遇又有挑战,如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的影响就是一个例子。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的现代性建设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要学会对该思潮的理性思考,学会理性分析该思潮带来的启示。

(一)后现代主义的批判、多元与创新

后现代主义是在批判西方现代性的基础上产生的,后现代主义的彻底批判精神和多元、自由、创造的精神值得关注和学习。文艺复兴以后,人的主体性得到解放,理性之上的观点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但随着时间的发展,现代性宣扬的一些观点也产生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现代性建设中也或多或少的出现了。如后现代主义批判现代性的“理性至上”,这种理性和科技理性在转变为“工具理性”后,人们开始推崇科学万能论。这种工具理性的膨胀导致了一系列的不良后果。如:人的物化,在中国的后现代性建设的过程中,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但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却恶化了。尤其是劳资问题越来越突出,每年都会出现因为讨薪发生的悲剧事件,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也在不断降低,人对物的依赖性更将强烈。这些都是现代性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解构主义的后现代主义者认为应该彻底否定现代性的存在,他们认为现代性已经结束也已经彻底的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它的存在只会导致各种问题,并希望通过否定现代性重新建立新的社会模式。但是这种观点显然不适应中国的现代性建设,另一种建构主义的后现代主义则认为,现代性还没有结束,不应该抛弃现代性,而是要不断完善它。中国的现代性建设正处于不断发展之中,正是需要不断改革和完善的阶段,对于后现代主义批判的现代性推崇的“理性至上”的理论可以从中汲取教训,在发展自然科学的同时不能忽视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要注重人们的道德水平的提高。在重视物质条件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精神文明的建设,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同样重要,两者要协调发展不能只偏重其中一个方面,否则最终只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二)否定“理性工具”和“物化现象”

后现代主义除了批判和否定工具理性还批判了物化现象。现代性发展到今天,全球化、消费主义、权威的瓦解以及知识的商品化的趋势越发明显,人们被物控制的现象也越发明显,也就是后现代主义批判的“物化”。近代西方的一些后现代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赤裸裸的剥削提出了彻底的批判。以科尔施为代表的学者认为无产阶级的利益能够克服个人利益的不足并主张坚持无产阶级的利益。如他在1923年所著的《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中坚定无产阶级利益的政治立场的思想。尤其他的后期的思想则更明显的体现了这点,持类似观点的还有卢卡奇,他把无产阶级看做“中介”的阶级因此并没有自己直接的利益,例如他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批判这种物化现象以及物化意识,批判资产阶级依靠通过工人阶级的物化和物化意识形成的过程收获了巨大利益。表面上资产阶级用物质利益弥补了无产阶级物化的损失,其实质是掩盖自身的剥削性。在这本书中他这样论述到无产阶级,无产阶级能够“由于自身的阶级地位——特有的——辩证法而被迫抛弃这种直接性”,即无产阶级从自身的阶级利益出发,能够以中介性的方法超越直接性,揭示出掩藏在物与物背后的人与人的真实关系。

(三)反对异化劳动和异化消费,坚持以人为本

有学者认为,“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性的超越,是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意识形态、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科学观等领域,发生的一次‘哥白尼式革命。”④后现代主义批判现代化进程中环境的恶化、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消费以及以追求数字的绝对增长为目标的经济乐观主义。解构主义的后现代主义“一味强调多元性、个性自由、不确定性等社会及其价值的‘碎片化过程中,也易走向价值相对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甚至道德虚无主义。”⑤这些都是中国的现代性建设过程中需要避免的地方。尤其是马克思指出的异化劳动现象在现代表现的十分突出,人们在私有制条件下表现出的自私自利的品性绝不是人的本性,异化劳动暴露出来的人与物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所以必须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事实证明,中国所坚持的价值观绝不是自私自利的,而是为全人类谋福利的价值观,在这种价值观的指导下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完善社会制度,以人民为中心关注民生。

综上所述,后现代主义强调了人类的理性的局限性、真理的复杂以及社会的多元。后现代主义在近几十年来对人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例如强调对不同价值、信念、生活方式的包容,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对待不同的传统和主义。现代性建设有必要借鉴后现代主义尤其是建构主义的后现代主义的思想,这对批判和反思当下现代性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总而言之,中国在面对各种西方的外来思潮时要学会理性分辨,对于符合中国实际情况和利益的观点要学会主动借鉴,对于一些糟粕的消极的思想坚决抵制。

[注释]

①王岳川.后现代性与当代中国[J].唯实,1998(Z1).

②③王岳川.20世纪末中国哲学研究重大问题检讨之八后现代主义研究(笔谈)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反思[J].求是学刊,2001(03).

④张之沧.“后现代主义”释义[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4).

⑤葛晨虹.后现代主义思潮及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J].教学与研究,2013(05).

猜你喜欢

中国模式后现代主义现代性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浅空间的现代性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的幻想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浅谈梦窗词之现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