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青岛大集 寻特色文脉
2021-04-14韩海燕
韩海燕
大集,在许多老青岛眼里,是冬日里的暖阳,是童年里的美好记忆,更是成长中的不可或缺。只要进了腊月门,一个个有着百年历史的青岛大集便开始散发出浓浓的年味,是植根于青岛人心中的“最纯民俗风” 。
对青岛人而言,赶大集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很久之前。有人说,大集好似一个社会,里面藏着多元的经济信号,蕴含着浓浓的文化味道。商品经济不发达的过去,集市是人们互通有无、沟通交流的重要方式。经济日益发达的现在,密集的超市和便利店取代大集供给人们需要的东西。但在人们的心目中,那充满着吆喝声、洋溢着快乐的大集文化永远都是无可替代的。
正月里的青岛味儿
时间并不总是带来改变,它更神奇的力量,是让一些东西留存,积淀为传统,就比如记忆力最深沉的青岛味儿。
正月里,去李村大集转转,曾经是青岛人的一种生活仪式,那种朴素的生活情结一直延续至今,成为平淡日子里一种温暖的慰藉。“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买不到”,李村大集是公认的“青岛第一集”。曾经,李村大集汇聚起了天南地北的“当家货”,栖霞苹果、眉县猕猴桃、潍坊萝卜、东北冻豆腐、临沂杜鹃花、沙子口鲅鱼、王哥庄鲍鱼、红岛牡蛎、鳌山卫海参……满是夯货。据统计,李村大集商品一度超过10万余种,小到针头线脑,大到二手汽车,可以说涵盖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里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商品交易场所,历史、文化在这里交汇,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群体记忆。2008年12月,李村大集入选青岛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是中国集市历史的“活化石”,见证着青岛的城市变迁,记录着青岛人的民俗风情,是传承与发扬非遗文化的根据地。
如今,几经搬迁、改造的李村大集,与它所在的这片土地紧紧相连。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李村大集形成了传统商贸与文化融合发展的良好形态。带有浓厚青岛印记的李村大集,不仅折射出青岛商业的发展史,更是青岛文化的一种独特表达,青岛人特有的文化性格,在热闹与喧嚣中,有了最生动的注解。人们可以确信,正是因为这些传统的延续,这座城市才会这样丰富生动。
闻名遐迩的泊里大集
作为青岛西海岸新区惟一入选市级“非遗”的农贸大集,泊里大集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由于配套设施落后等多种原因,原先的泊里大集场地已无法满足老百姓经营购物需求。2016年,泊里大集正式搬迁新址并开门纳客。搬迁后新址位于泊里镇泊董路以西,泊里河南村南侧区域,占地10余公顷,比之前大了一倍,大集时间未变,依旧是逢农历四、九。
搬迁到新址的泊里大集依然热闹非凡,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叫卖声、砍价声此起彼伏,各种声音构成了一曲独特的大集协奏曲。整个大集被细分为服装市、杂货市、食品市、肉市、蔬菜市、海鲜市、干货市、五金市、农具市等20多个专门的区域。虽然这里售卖的货物不如超市的精美,但物美价廉的数百种商品让附近的居民并不羡慕城里的大超市。
正因此,泊里大集不仅是泊里镇最具特色的“文脉”,也是泊里人精神上的“根与魂”。现代生活中,泊里大集作为一个民俗市场和文化符号更加闻名遐迩,赶泊里大集已不单纯是老百姓买卖商品的方式,更是对历史传承的回味和美好生活的向往。新的“泊里大集”拥有交易摊位3000个,不仅能满足未来市场发展需求,而且能快速有效地帶动镇区南部开发。近年来随着董家口开发建设的快速推进,泊里镇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泊里大集的区域影响力也逐步上升,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已成为青岛西海岸新区最大规模的综合性集市,年交易额突破1亿元。
据了解,“泊里大集”作为青岛市目前尚存的最古老、规模最大的集市之一,从清朝乾隆年间设立“泊儿集”(又称“泊里集”)开始,历经4次迁址,成为连结苏、鲁、皖、豫等省份的重要商品集散地,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方民俗特色。2012年,“泊里大集”入选青岛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年味浓郁的王哥庄大集
王哥庄大集位于崂山区王哥庄街道王哥庄社区,毗邻崂山仰口风景区。而王哥庄素有“山海小城 渔村茶乡”的美誉,无论是山珍还是海味,都有着颇高的知名度。王哥庄大集形成于清朝初期,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历史久、年味浓、规模大、商品多、人气高,干鲜海产品唱“主角”,是王哥庄大集的特点。逢农历四、九为集市之期,特别是进了腊月门以后,王哥庄大集更有了浓厚的年味,不少外地朋友慕名而来,赶一次最有民俗味和年味的大集,为家里置办年货,买特产走亲访友,人人满载而归。
如今,以王哥庄利客来门前活动广场为中心,分为多个区域。服饰、鞋帽、干鲜海产品、日用百货、干鲜瓜果、农副产品、粮食、各种肉类、小吃百货、时令蔬菜、各种花卉等一应俱全。在琳琅满目的货物中,最大的亮点就是遍布整条街的干鲜海产品,甜晒鲅鱼、干面包鱼、干墨鱼、干鳗鳞鱼、干鼓眼鱼、干老板鱼、干鲈鱼等200余种王哥庄当地正宗干海产品应有尽有,就像晒干了的海底世界。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加上地铁11号线开通后的交通便利,吸引了四面八方的市民游客前来赶集。
舌尖上的上马大集
虾虎、蛤蜊、海蛎子、鱿鱼、蛏子、老板鱼……如果你是海鲜发烧友,来到这里一定会让你大呼过瘾;如果你喜欢热闹,爱好传统民俗文化,那么10万人同赶一集的景象绝对让你不虚此行。这里就是始于清康熙年间、有着300年悠久历史的青岛市城阳区上马大集。海鲜满市的上马大集对上马人来说不只是舌尖上的美味,更是难以割舍的大集情结。
上马集古时称马戈庄集,当时集市规模较小,大都是走街串巷的小商小贩。小商小贩在农历的三、八之日变走街串巷为到集结定点交易。于是逢农历三、八便形成了马戈庄集市,据《即墨县志》记载,在光绪年间,马戈庄集市已具规模,民国时期规模更大。集市贸易原来只有针头线脑、锅碗瓢盆,后来又增添了杈把扫帚、粮米油盐、蔬菜瓜果,还增添了耙耢驴具和大牲口市场。
1988年,迫于现有场地已满足不了日趋扩大的集市,集市由原村街迁至村东南方的开阔地带。随着改革开放的步步深入,市场贸易日益繁荣兴旺,1995年,集市北侧马戈庄海鲜批发市场形成;1999年,集市北侧旧货交易市场建成;2005年,集市东北侧商贸城建成;2009年,集市东南侧以海鲜集散为主要特色的上马农贸市场和海鲜餐饮为主的上马胶州湾特色小海鲜美食港建成。这些不同商业体的建成,与上马大集交相呼应、相互交融、相辅相成,大大丰富和完善了集市贸易的内容,使这百余年的古老集市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如今,上马大集已被评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香飘万里的麻湾大集
零下10摄氏度的低温,迎风走着面如“刀割”;滚滚车流中不断发出嘈杂的声音,扬尘让人口鼻发麻;崎岖不平的小路让年迈的老人越加步履蹒跚……可在红火的大集面前谁在乎这些呢?从集市响起第一声吆喝的那刻起,整个集市就会如往常一样呈现出热闹红火的景象,这里就是青岛胶州市胶东镇麻湾大集。红烛和黄香是它的标志,火爆的人气让大集久经考验仍屹立不倒。
麻湾大集的历史到底有多久?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已经困扰了胶东镇街道的工作人员许多年,每个大集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一段历史,可麻湾大集到底存在了多少年,似乎寻遍整个街道也无人能够说出,更没有文字性的记载,只能从老人们的记忆中了解。
麻湾大集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因为当时胶州当地的人不是很多,而且住的非常分散,在没有麻湾大集的时候,人们的生活几乎是自给自足,或是当村人之间互通有无,之后一些麻湾村的村民推着小推车或者是挑着货郎担到胶东镇各个村沿街叫卖,这也是整个胶东镇最早的一批买卖人。在这些小商贩的努力下,后来人们都习惯性地把麻湾村当做胶东镇的一个商品较为集中的地方,久而久之,麻湾村就成了胶东镇一个小有名气的小市场,有了固定的摊位和固定的消费群,这就是麻湾大集最早的雏形。
但从1990年开始,大集的规模几乎是每年都在扩大,到现在整个大集的长度超过千米,销售的商品超过百种,成为胶东镇最大的集市,同时也是整个胶州地区最大的集市之一。整个大集的摊位均呈环形布局,形成一个巨大的“商圈”,鱼市、肉市、菜市、布市、花鸟市、牲畜市……绵延千余米的麻湾大集分为20多个门市,各类货物应有尽有。
500岁的辛安大集
作为青岛西海岸最古老、最大的集市,辛安大集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了。近百年来,辛安大集经历了多次搬迁,规模不断增加。
据辛安忠孝寺内石碑载,明宣宗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赵宏等人倡导于古历三月初五在辛安起集,集日逢五排十,遇小月顺延一天(遇小月为初一,除夕遇29日不顺延)。每年农历三月初五和冬月初五日为山集。经历500多年风雨的辛安大集始终兴盛不衰。2001年春开始,辛安大集除逢五排十为大集日外,又加逢三排八为小集日。虽然现在辛安街道的商场、超市很多,但周边老百姓还是习惯农历逢五、逢十赶赶辛安大集。从针头线脑、面人糖瓜、红白喜事用品到蒜臼子、面板、香炉等都能买到。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辛安大集也在悄然发生改变,其中最明显的便是地址的多次变迁,但不论如何变迁,热度却始终未减。据辛安村的老人们回忆,在近百年中,大集从村北搬到村内,从村内搬到南河滩,后又从南河滩迁到村内,2012年9月辛安大集正式落户黄河路批发市场。
400年的即墨王村大集
王村大集是青岛即墨东部历史最为悠久的集市之一,自古就有“通工商业,便渔盐之利”之说。远古时代,当地居民就有将各自生产的农副产品和海产品等聚此交易之习,积习成市,逐渐成为“岛里”最大的集市,延续为农历“三、八”时“商贾云集,货物相易”,吸引了即墨、海阳、莱阳等外地商贩前来贸易,市场得到迅速繁荣,规模越来越大。至明萬历年间王村大集为即墨县十三乡集之一。清朝中期到民国初年,已开建比较上层次的“吉兴”“福盛店”“天合昌”等老字号名号店铺40多家,并具有自己的通用货币,十分罕见。如今王村大集依然繁荣,已成为繁荣当地经济,造福一方百姓的商业平台。
赶集,是一幅热闹繁荣的乡俗年画;赶集,是一道美好憧憬的心灵画面。它成为了一个符号,一个印记,成为人们心中最深处的记忆。集市中并不是只有买和卖,更有许多人的儿时记忆。赶集,逛的是文化,凑的是热闹,更是青岛一道别具特色的风景线。
For those who have grown up in Qingdao, going to the Daji, or fair, means the warm sunshine in winter, the beautiful memory of childhood, and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their growth. As soon as the twelfth month of the Chinese calendar comes, Fairs in different places in Qingdao, with a century-old history, begin to present a strong festivity of the Spring Festival. It is the “purest folklore” deeply rooted in the hearts of Qingdao people.
For people in Qingdao, the tradition of going to the fair can be traced back many years. Some people say that the fair is like a society with diverse economic elements and rich cultural charm. In the past when the commodity economy was underdeveloped, the market was an important place for people to exchange items and ideas. In modern times when the economy is increasingly thriving, densely located supermarkets and convenience stores are replacing the fairs to provide people with what they need. In peoples hearts, however, the Daji culture featuring vendors hawking merchandise and the customers joy can never be replac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