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乾隆《石柱厅志》
2021-04-14王辉煌
王辉煌
(西南民族大学,四川 成都 610000)
石柱地区的发展沿革相对历史悠久。石柱,古为《禹贡》梁州之域。唐武德二年(619年)分浦州之武宁县西界地置南宾县,为石柱建县之始。经过一千多年的历史沿革发展,至乾隆二十二年,改土归流,置石柱厅,隶夔州府。二十六年升为石柱直隶厅,直隶四川省。川东南民族地区是统治者的眼中的蛮夷之地,乃是未开化之地。受改土归流影响,民族地区逐渐被大众所认同,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走向融合发展。
1 编撰者介绍
乾隆《石柱厅志》由乾隆二十七年王萦绪所修,时王萦绪任职石柱直隶厅同知。王萦绪(1713~1784),字成祉,号希仁,乾隆元年(1736年)丙辰科举人、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丁丑科进士[1]。他大地推动了石柱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使“登贤书、捷南宫者继起”。其它如劝课农商、发展经济,“严义冢侵占条约”、打击土豪、抑制兼并,“决狱明察”、维护社会稳定等措施,为石柱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2]。王萦绪出身于书香门第,是广受中原文化的先进知识分子,又恰逢修志之风盛行的“康乾盛世”。在当权者的大力倡导和“方志为一方之全史”、“修志为一方之的实用思想下,故修成《石柱厅志》[3]。
2 体例介绍
《石柱厅志》全书不分卷,部目体。它继承且发展了《华阳国志》、《武功县志》的编撰体例,更加细化和清晰。《华阳国志》的体例由三部分组成:前四卷主要是记载巴蜀地区、汉中、南中各郡地的历史地理。五到九卷主要以编年体的形式记述了该地区的历史发展情况。后三卷主要是记载了梁州、益州、宁州从西汉到东晋初年的贤士烈女。共计12卷,将历史地理政治人物民族经济多方面综合在一部书中。《武功县志》的体例共分三卷七篇:一为地理、二为建制、三为祠祀、四为田赋、五为官师、六为人物、七为选举。在受到前者影响的基础上,《石柱厅志》按沿革、天时、疆域、山水、田赋、职官、承袭、建置、学校、节烈、风俗、物产、寺院划分为十三篇志,叙事简洁有法,《石柱厅志》编撰体例上反映了作者逻辑清晰、学以致用的思想。在该志书之后,因对修志的重视程度加深,学者们对该志书不断补修重订,石柱厅的方志内容进走向更加全面。
3 《石柱厅志》的主要内容分析
一沿革内容:介绍石柱行政发展沿革。南宋武德二年置南宾县为建县之始。南宋建炎三年置石柱安抚司。元初,南宾县设立为石柱军民府,后升为石柱军民宣抚司。元末明玉珍时改为石柱安抚司。明洪武八年置石柱宣抚司,隶重庆卫。洪武十四年撤销南宾县,改为南宾里。嘉靖四十二年改隶夔州卫。天启元年,石柱宣抚司升石柱宣慰司,隶夔州府。清顺治十六年,石柱宣慰司隶川东道夔州府。乾隆二十二年,改土归流,置石柱厅,仍隶夔州府。二十六年升为石柱直隶厅,直隶四川省。对于县域历史沿革记叙颇为明晰。从唐代延续到到清代,详述了石柱厅历代行政区划大致变迁具体情况。二天时内容:所在的星宿进行说明,对石柱厅所在的区域天气雨水阐述。最后对石柱所辖区域的农作物生产提出相应的天气说明。三疆域内容:地理位置为川东南,接楚境土司。乾隆二十七年改直隶厅设同知流官,属川东道。隔邻酆都县、忠州。所辖有飨灞场、石家灞、黄水灞、仓平场、大歇镇、茶店、悦来、西沱,黄水等等地。四山水内容:多大山,少平地,其次都统称为坡。主要有龙骨山、顶子山、万寿山等山。水资源方面丰富,山涧水流入南滨河,龙河流过全境,西沱有长江支流,还有多条河流记录在册。五田赋志内容:开篇即表明石柱一直税收不明,强调田赋的重要性。因地形及水源,粮食长期供给不足。山多田少、缺粮。水陆交通不便,故田赋混乱。新制沿用三里十甲,按地丈量土地登记图册。洞源领前四甲,溪源领五六七甲,石渠领八九十甲。清查户口共计三万五千六百八十五户,以及对各种税务相应的整理详细记录。六职官制内容:对土官的官职、职责的说明。土官和流官的任命调动记录,就任者的职务以及人事关系有着记载。如王萦绪进士出身,由丰都知县升职石柱直隶厅同知等等记录。七承袭制内容:主要是对土司制的说明,石柱土司的马氏一族的兴衰传承。同时对土官冉氏,陈氏给予记录。八建置志内容:石柱因土司制无城,依靠高山河流地势险为城池,后对建城池的困难和过程进行了系列的记载。九学校内容:对学校建置发展沿革、对于发展教育事业的做出的努力,对石柱过去地区学子的考试情况说明。对王萦绪在为同知期间为教育事业发展做出的一系列措施给予记载。十节烈志内容:对忠义、孝悌各类人都有记载。包括忠孝悌仁义节妇名单,相应家属和事迹。正当地之风气,传儒家之教义。十一风俗志内容:士为四民之首,士人的道德风尚很大程度上反应社会风尚。士应当简朴谦虚,以正直的态度去影响社会风尚。主要以石柱的风俗信仰,风土人情相关介绍为主。十二物产志内容:首先说明石柱物产跟内地基本无区别。种植条件差,主要以水稻和玉米为主。除开之外,农民可发展农林业,畜牧业,野生动物资源丰富可提供狩猎。矿物质方面有煤矿、白铅、硫磺等。中药有党参、,天麻、黄连等。十三寺庙志内容:佛教成为习俗,三里十甲大多数信仰佛教。其中主要寺庙有观音楼、永寿寺、三教寺,石岑寺,其余小庙未记载。末尾主要是当时学者对寺庙所作的一些诗歌和文章的记载。
他序由直隶酉阳州事、会理州知州、四明邵陆所题。内容为:修志缘由,修志受华阳武功方志的影响,对王萦绪《石柱厅志》的高度评价。王萦绪所题自序内容为:修志的困难和前人修志的成果。书末有新建曹秀先题跋,内容为对王萦绪修志书的高度赞扬。
4 价值简述
《石柱厅志》是石柱地区的第一部正式的方志书,是研究石柱历史发展的重要依据,也开启了石柱地区修志的先河,对当今石柱地区志书的撰写提供了参考。
1)内容记述详实,史料价值较高。其记载的石柱地区的自然地理、社会生产等情况是对正史的重要补充,尤其是对社会风貌,改土归流地区变化的一个整体描述。通过乾隆《石柱厅志》的记述,可以对清朝时期石柱地区的有比较全面的认识,也可以对石柱地区的历史研究进一步展开。2)资料珍贵,意义重大。乾隆《石柱厅志》具有存史价值能为后世提供全面系统、翔实可靠的历史资料,也有后世方志的撰写提供了依据。王槐龄《補輯石柱廳新志》也是在这方志的基础上进行撰写的,可见其重大的价值意义。3)服务地方社会发展,打造特色旅游文化。乾隆《石柱厅志》在“风俗”、“学校”、“寺庙”中,对学校、忠节烈女、祠堂、寺庙等等制描绘的十分详细,对我们开发当地旅游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都有很大帮助。
5 结语
《石柱厅志》是石柱地区现存最早的地方志,是记录石柱地区的重要历史文献,该志体例横铺直叙、详略得当、主次分明,对今后的石柱地方志研究有很大影响。《石柱厅志》也记载的地方史料,是对正史的史料补缺。内容方面反映了明清时期石柱在改土归流后的生活生产、社会风俗、自然资源等等的方方面面,对研究石柱地方史乃至对研究石柱土家族民族发展变迁有重要史料参考价值,也是石柱地区历史文化发展重要宝贵财富。对于石柱县的历史文化研究,值得我们后代更加深入的探讨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