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数据金融对农村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必要性
2021-04-14李嫚
李 嫚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统计学院在职人员高级课程研修班学员,北京 100029)
大数据,是指集合海量非结构化数据,通过对其实时的分析,可以为互联网金融机构提供客户全方位信息,通过分析和挖掘客户的交易和消费信息,掌握客户的消费习惯,并准确预测客户行为,使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平台在营销和风险方面有的放矢[1]。大数据金融的出现,是互联网金融机构对市场发展的探索和创新的结果,是金融市场不断竞争不断发展的产物,期间,不少农村商业银行(以下简称农商银行)也参与到大数据金融的研究和应用中来。
现有的农商行,前身一般是当地的农村信用社或农村合作银行,经辖区内农民、农村工商户、企业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共同入股,进行股份制改造成为股份制农商银行。农商行的出现,与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以及现实国情紧密相关,其发展演变过程也体现出其所在地域的经济发展的变化和水平,但不管在哪个地域,不管是何种称谓,农商行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当中比较特殊的金融机构,这种特殊性也是由它的特征决定的。
首先,农商行作为特殊的金融性机构,具有一定的商业性。很多农商行通过了股份制改造,商业性质不言而喻,利润成为银行的经营目标之一,也是农商行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基本需要。其次,农商行的政策性色彩浓重。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在我国14多亿人口中,有41.48%是农民,作为农村金融市场的主力军,农商行在助力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政策落实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基层服务功能,肩负不可替代的社会责任。农商行的产品和服务质量,对“三农”的支持大不大,对农村市场的开发充分不充分,关系着我国几亿农民的切身利益,关系着“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能否如期完成,关系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能否顺利实现,具有巨大的社会和历史意义。第三,农商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农商行的阵地集中在农村市场,服务对象主要是农民、个体工商户和中小企业。客户的综合金融素质偏低,对市场风险控制能力偏弱,对经营危机应对不够迅速,这是农商行在经营发展必须面对的挑战,也是风险所在。第四,农商行的经营管理相对落后。农商行的“出身”和历史发展路径,使得农商行相比中农工建等大型国有银行,无论在创新经营上,还是科学技术方面,都处于劣势。
1 大数据金融技术对农商行经营管理创新转型的必要性
1.1 走大数据金融之路,是农商行积极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经将各行各业联系在一起,万物相联已经成为现实。相应地,传统意义上的地域限制越来越小,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人们的选择越来越多元化,全国一张网是大势所趋并终将实现。农商行不应固步自封,满足于特定历史时期积累下来的成绩,相反,应该主动参与市场竞争,通过大数据金融,将客户信息收集、海量信息分析、挖掘信息价值、分析客户需求、提供优质服务、加强后台管理、提高风险控制力等方面发挥到极致,打好农村市场这张牌,充分利用农村市场这一优势资源,不断将优势放大,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精,你精我特”,针对不同竞争对手,多维度打造属于自己的市场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2 走大数据金融之路,是农商行创新发展的需要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一个企业不创新,开发不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适应不了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应对不了层出不穷的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对手,就无法实现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而大数据金融,将大数据技术与金融行业特点相结合,利用大数据带来的技术福利,不断细化金融服务市场,不断开出适应市场需求的金融产品。对那些经受住市场检验,被实践证明的新方向新技术,作为具有特殊地位和独特优势的农商行,更应该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拥抱大数据金融,利用大数据金融,争取在产品服务创新、经营管理模式转型、风险管控提升等方面实现真正突破。
1.3 走大数据金融之路,是农商行履行历史使命的需要
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也是打好“三大攻坚战”、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作为基层金融服务机构的农商行,承担特殊的社会责任,在助力脱贫攻坚、化解重大风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创新发展方面大有可为。这既是农商行履行社会责任的历史机遇,同时也是农商行面临的时代挑战。如何抓住历史机遇,搭上大数据金融这班时代列车,充分发挥农商行的资源优势,让农商行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值得农商行的深入思考和探索。
2 大数据金融在农商行经营管理中的具体运用
2.1 大数据金融有利于农商行“了解你的客户”
对金融机构来说,“了解你的客户”是农商行识别客户、甄别客户、精准服务的重要环节。相比过去农商行“熟人社会”的客户识别方式,大数据技术可以帮助农商行对自己的客户进行多维度“精准画像”。大数据的采集和分析,使农商行有能力深入了解客户信息,比如客户从事的行业、客户的金融习惯、消费习惯、个人征信等情况,从而精准定位客户的金融需求点,并根据客户需求,创新开发适应客户需求的金融产品,开展精准营销。同时,大数据技术的运用,可以让农商行对客户的了解更加准确、具体,让客户的“画像”通过数字化的包装,变得更加生动、立体。
2.2 大数据金融让农商行的数据采集更具价值性
存款和贷款是传统的农商行服务中最主要的业务范畴,这决定了过去农商行所收集的信息作用,主要体现在客户基本信息、客户存款量、贷款存量等比较浅显的信息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产生活范围不断扩大,客户对金融产品的多样性需求越来越多,对金融机构的服务要求越来越高。通过大数据技术对海量数据的分析,农商行可以科学分析数据背后潜在的市场需求,开发出更多适应市场需要,满足客户需求的新产品和新服务,不断提高银行与客户的粘连度,不断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实现同一份数据,多层次挖掘,多维度利用,持续性利用,将老客户留得住,将新客户请得来。
2.3 大数据金融有利于提升农商行的风险管控水平
防范金融性系统风险,一直是金融行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于农商行来说,追求利润的增长固然重要,然而这一切都要在风险管控的前提下进行。通过大数据金融,农商行可以建立一套科学的风险管理系统。通过这套系统,一是可以从宏观上了解企业的整体经营状况,实时调整经营策略,避免因战略决策失误,导致经营风险的出现。二是可以通过风险管理系统,了解客户的经营规模和贷款需求,准确、科学地审批客户的贷款额度,既不影响客户的正常资金需求,又不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还能将经营风险降到最低,实现多层次的正面效应。三是基于大数据建立的风险管理系统,实现与各个部门数据的整合,对客户上下游经营数据进行全流程的掌控,在资金流向、工程进度、市场预期、以及可能出现的“黑天鹅”等方面与客户实时信息互通,确保在资金运营的重要环节出现重大风险时,农商行能够及时有效地应对,在确保企业不发生重大风险的同时,让客户的损失能够降到最低,将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有机结合,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共赢。
2.4 大数据金融有利于增强客户粘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农商行过去的客户群体开始不断出现层次的迭代,以80后、90后为代表的年轻人已经形成农商行新型的客户群主力。相比以前,这些客户可选择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产品更加多样,选择的自主性也更加独立[2]。过去农商行单一金融产品或者服务全体客户的局面已经适应不了新型客户的金融需要。这就要求农商行顺应时代潮流,思变求变。目前,不少农商行通过与电商平台合作获取的信息不仅可以用于客户征信情况的考量,还可以提升农商行决策的精准度,从而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比如,不少农商行在手机银行APP端嵌套了电商平台,并推出了具有“支农”“扶贫”特色的农副产品、农家院、文旅服务等,不仅帮助商户扩大了宣传,也整合了客户资源,实现了不同资源的对接,将客户的衣食住行锁定在银行客户端,大大提升了客户的忠诚度。
2.5 大数据金融有助于农商行实现管理模式的变革
过去的农商行,算盘、厚厚的记账簿、年底大决算是其经营特色。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农商行彻底改变了以往繁琐、庞大的数据处理工作方式,实现了“数据跑腿”代替人工核对,数据整合判断代替人工分析,数字说话替代主观经验,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此外,通过大数据金融,农商行可以借鉴不同行业、不同单位、不同年份工作指标,以做好科学的顶层设计,从而不断优化产品服务,降低经营成本,提升决策的科学性、客观性、可信度,最终实现金融服务提升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
3 结束语
大数据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社会各行各业,并在金融领域取得一定成效。不断探索大数据技术与金融行业的精准对接,打造一套基于大数据的风险管理系统,是金融机构的业务发展需要。作为肩负特殊历史使命,具有重要社会作用的农商行,一定要迎难而上、顺势而为,主动接纳大数据金融,科学运用大数据金融,让大数据金融嵌入金融服务的方方面面,提高银行运行效率,顺应广大客户需求,规避潜在经营风险,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担负起社会主义新时期的特殊历史使命,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