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文化的艺术舞蹈编导实践探析
2021-04-14郑昌运谢海涛
郑昌运 谢海涛
(1.河南省固始县南大桥乡社会事务服务中心,河南 信阳 465242;2.河南省固始县文化馆,河南 信阳 465200)
群众文化所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能够体现出文娱活动的各类人群需求。其中艺术舞蹈是存在观众欣赏体验的一种活动内容,需要编导重视对舞蹈内容的创作和表现,让大家的精神生活得到一定的充实。编导可在群众文化事业中取材,把群众生活场景融入到舞蹈创作环境中,对艺术舞蹈进行内容创作上的生活化,使其具有吸引普通群众的肢体动作和创作背景,存在表达群众思想和劳动精神的艺术性。
1 群众文化的艺术舞蹈创作需要
1.1 体现群众舞者的舞蹈魅力
编导所创作的舞蹈内容,要通过舞者的表演过程,表达出一定的创作热情和文化面貌。这让群众舞者成为表现舞蹈魅力的主体,对编导的实际创作能力存在重要要求。许多编导在创作艺术舞蹈时,会参考流行舞种的编舞过程,融入受年轻人喜爱的舞蹈元素。这使舞蹈本身的音乐和布景,成为群众舞者参与表演时,要适应的新鲜事物。编导要在创作中,考虑到群众舞者带给大家的感染力,更多采用艺术舞蹈本身的元素,构建属于舞者们的表演舞台。
1.2 选择面向群众的创作题材
艺术舞蹈从形式上分为多个舞种。而各个舞种在表演过程中,存在相对严格的动作要求。编导要是只考虑舞者表演过程,不对群众文化的舞蹈内容进行题材要求,就会让整个舞蹈融入不属于艺术舞种的华丽动作,不能够做到面向群众的舞蹈表演。编导要重视舞蹈创作题材,以群众文化中的社会性内容为灵感来源,创作出体现群众积极向上劳动生活的舞蹈内容,指导群众舞者完成现代舞、当代舞等方面内容的练习。
1.3 重视艺术舞蹈的舞者形象
群众舞者对舞蹈内容的表演,应当能够刻画出劳动人民或者特定职业工作的艺术形象,把人们带入到舞台表演的环境中。这可以让艺术舞蹈,存在体现群众文化的舞者形象,让舞者的肢体语言传达出群众文化精神。当舞者的表演只限于动作,他们所塑造的形象就不够立体和丰富。编导要结合具体的创作内容和表演舞种,对舞者形象进行生命力和精神面貌上的塑造,对群众舞者进行服装、道具等方面的设计。
2 群众文化的艺术舞蹈编导实践
2.1 制定艺术舞蹈的创作主题
编导要以体现舞蹈魅力为主,设定表演群众文化的创作主题,为群众舞者介绍他们所要承担的表演任务和表演角色。根据舞者的基本功和内在气质,确定他们在表演中能够担当的舞台位置。比如以退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为主题的舞蹈,当中必然会存在知识骨干人物、普通劳动人民等多个表演角色。充当知识骨干人物的舞者,要具有肢体动作上的简单表达,注意自己在表演中出现的具体位置,与普通劳动人民角色存在合理的碰撞与距离上的拉近。这样才可以体现群众文化的包容性,以及不同角色的价值和精神面貌。编导要在创作主题下,补充对普通舞者身体语言的角色要求,使其艺术舞蹈的排列与表演,能够准确表现出群众文化在沟通交流、社会价值等方面的变化,呈现出舞蹈形式本身的魅力与灵活性。同时根据现代社会中,年轻人对舞蹈美感和舞蹈艺术的追求,适当增加艺术舞蹈中的魔幻现实主义创作主题,让舞者可以体会不同群众的审美要求,通过身体表现出群众文化的年轻化发展方向,为艺术舞蹈注入新的创作灵感和现代化舞台布景。运用音乐艺术内容,帮助观众理解不同创作主题下的舞者生命力,对群众文化进行创作过程中的主题表演要求,使其文化创作内容得以融入到舞蹈表演之中。
2.2 规划艺术舞蹈的创作内容
编导要对自己的创作内容,进行艺术舞蹈表演形式上的审核。这能最大程度减少舞蹈动作编排过程中的不连贯,避免舞者在表演中使用其它舞种标准动作,发现群众舞者比较擅长的表演主题。其中现代舞是与古典芭蕾这一舞种相互对立的舞蹈派别,在表演主题上不能够实现肢体动作上的融合。而当代舞蹈则是对中国传统舞蹈内容的发展,能够反映中国舞蹈形式存在的时代性。这些舞种动作都具有一定的表演标准,适用于群众文化舞蹈表演的不同主题。编导应重点做好舞蹈创作内容的积极要求,尊重每个舞种的表演历史和批判精神,尽可能使用当代舞或者传统舞蹈中的动作,表现中国民族在发展群众文化上的包容性,对舞者的动作幅度进行特定舞种下的适当调整。单纯的艺术舞蹈形式,在表现文化创作内容的过程中,会具有舞蹈动作上的张力和美感,不会为了达到演出效果,要求舞者做出有一定基本功要求的高难度动作。编导可以尝试对创作内容,进行群众文化事业发展过程上的细致描述,使用民间舞蹈动作表达群众文化精神,利用民俗舞蹈内容和地域文化节日,创造艺术舞蹈新的表演舞台。这会使创作内容中,增加普通群众在农业生产、节日庆祝等方向上的劳动文明精神,更多地体现群众文化下的中国社会万象,使艺术舞蹈在舞种动作表演和内容创作题材上,更好地融入中国节日传统和群众精神文明需求。
2.3 实施艺术舞蹈的舞者指导
编导在完成对创作内容的规划后,要重点实施对舞者表演练习过程的指导。这样能让群众舞者,深入理解舞蹈动作的表达意图,不把个人想法添加到对角色的表演中,做到对舞蹈创作内容的全面认同。舞者在没有经过他人指导的前提下,表现艺术表演的部分角色,会出现表情和动作上的不协调,过分要求个人动作的美感和标准程度。许多表演角色,并不会对舞者的形态进行标准化要求。反倒是对他们的表情和动作连贯性有着一定要求。编导对舞者表演创作内容的指导,可以重点为舞者讲解他们的角色形象,让舞者能够从内到外的包装自己,重视个人表演形象对他人的感染力。这能使群众舞者在练习舞蹈动作的过程中,积累体现表演角色的心得与经验,塑造出符合舞蹈创作需求的角色形象。编导可以对舞者肢体语言,进行群众文化方向上的合理性要求,让他们的肢体得到练习中的放松,使其表演过程不会出现太过严谨的动作幅度和紧张情绪。比如舞者在表演劳动人民劳作形象时,要 灵活的表现出喜悦等角色情绪,为塑造其形象表达出肢体动作上的绷紧和舒缓,不能够把动作固定在一个特殊角度上。这让编导对舞者表演形象的实践,要立足于每个创作主题与表演角色,实行存在群众文化表演和艺术舞蹈标准的舞者练习指导。
3 结语
编导要站在发展艺术舞蹈内容和文化表演形式的基础上,理解群众文化在精神面貌以及他人生活中的重要体现,对艺术舞蹈进行创作主题和创作内容上的设想,帮助群众舞者了解不同舞种表演要求,使他们在理解舞蹈的情况下,练习编导所设计的舞蹈动作。实行面向群众的创作内容征集,指导舞者完成对表演角色的动作练习和肢体语言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