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天空

2021-04-14徐颢

中国社会保障 2021年4期
关键词:毕业生岗位

■文/本刊记者 徐颢

三、四月是大学毕业生春季招聘的黄金期。陆华露对今年的“春招”充满期待,她已经摩拳擦掌,蓄势待发。

陆华露,对外经贸大学市场营销专业2021 届本科毕业生。早就决定“毕业就直接就业”的她,参加了去年的秋季招聘会。“我对影视娱乐行业非常感兴趣,大部分简历都投了这个行业的岗位。但这个行业校园招聘的机会很少,多数岗位都需要一定的行业经验。”这名准毕业生先后面试了爱奇艺、猫眼的影视宣传岗位,均被明确要求“先实习再转正”。也鉴于此,陆华露觉得“还是要多积累经验,等‘春招’再战”。最后,她投了搜狐娱乐的实习岗,顺利通过面试后如今正抓紧时间“积累经验”。

像陆华露这种情况的大学生,不是少数。她同宿舍的5 个人中,除了1 名保研本校外,其他4 名都将希望压在了今年的春季招聘会上。因为疫情影响,去年的秋季招聘大家都收获寥寥,即使有过字节跳动、腾讯、搜狐等大公司实习经验的室友也未能在‘秋招’上提前斩获称心如意的工作。和陆华露不在一个寝室的、同届的市场营销专业本科生袁媛则选择绕过就业:出国考研。她告诉记者:“同学中今年考研的人特别多,挺少有人决定直接就业的,而且找实习单位也比以往难了很多,就业形势确实有点紧张。”

能等来疫情之后“春招”的2021届毕业生自然还是幸福的,《2020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截至2020 年8 月31 日,2020 届本科毕业生中,签订就业协议的比例仅为16.91%,选择国内升学及出国留学的占据大半,达到58.23%,超过2019年同期。

2020 年毕业的中央财经大学本科生李雪莹即将拿到硕士学位,准备就业。出身于教师世家的李雪莹目标很精准——“去大学当老师”,但是她的本科专业“体育经济与管理 ”并不对口,她考不了教师资格证,只能继续读研究生。她选择去香港读中文专业,学制只有13 个月,按计划今年10 月底就能毕业了。因为疫情,李雪莹一直在家里上网课完成学业,近期准备去香港,提前准备毕业论文答辩。“我祈祷自己毕业后能回到我的家乡内蒙古包头进一所大学当老师,如果大学实在进不了,去职高也行。爸妈的朋友们都说我央财毕业的应该待在大城市找工作,但是现在找工作太难了,看看身边的同学,考研‘二战’的、考公务员‘二战’的,都是很好的学校出来,就是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中央财经大学官网发布的2020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2020 年该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 91.02%。其中,本科生就业率为86.71%,包括:国内升学28.29%,出国(境)留学22.11%,签订就业协议17.20%,灵活就业18.66%,自主创业0.28%,参军入伍0.08%和志愿服务西部0.08%。硕士生和博士生就业率明显高于本科生,分别达到96.30%和98.11%,签订就业协议占比也分别达到77.41%和86.79%,远高于本科生。

相较之下,更贴近市场需求的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天空似乎要晴朗些。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是一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该校立信会计学院2020届毕业生林颖杰在去年学校组织的线上招聘会上就抓住了机会。“在很多机会中我抓住了最喜欢的,也就是现在所在的公司,北京华远三农科技产业有限公司。”林颖杰说,“去年,学校一共组织了8 场线上招聘会,很多同学积极参与,岗位选择也很多,有去银行当柜员的、去医院当收银员的,等等。我们班除了2 名同学走了专升本外,其余36 名同学在这几场招聘会上都顺利实现就业。”问及如此顺畅就业有何秘诀时,林颖杰认为“学校专业设置本就比较市场化,加上在校期间也会有一些实操,上岗后更容易上手”。该校新鲜出炉的2020 届毕业生就业报告显示,截至2020 年10月31 日,毕业生就业率为95.03%,而包括国际金融、物联网应用技术、影视多媒体技术、会展策划与管理、建设工程管理和工程造价在内的6 大专业就业率均为100%。

高校毕业生就业一直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因为疫情,“双届叠加”的就业现状让高校毕业生就业不容乐观,何以解“难”?且看来自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就业创业室副主任陈云的专业解答。

就业“云观察”

以“洪荒之力”释难“双届叠加”

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造成巨大冲击,就业形势面临严峻复杂局面。毕业生从学校到工作的常态过程被打断,毕业生就业面临供给增加、需求下滑、招聘延后、求职受限等一系列困难局面。而据人社部介绍,应届毕业生年底就业率仍然达到90%以上。这实在是了不起的成绩。现在,2021 年的毕业生们也即将开启他们的职业生涯之旅。

从2001 年到2021 年,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从117 万人增加到909 万人,供给资源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压低了毕业生在市场上的议价权,大量的毕业生不再是象牙塔里待价而沽的“香饽饽”。近年来,每到毕业季,以“大学生就业难”为关键词的网络搜索指数都会显著提高。在供需数量、结构、观念等错位的情况下,青年失业率始终高出社会总体失业率1 倍左右,大专以上学历青年失业率更高。据统计,每年四分之一左右的应届毕业生在毕业之前没能找到工作。

与总量压力相比,供需结构错位是更加突出的矛盾。目前劳动力市场中生产、销售等一线岗位仍占大头,而技术和管理岗位不足三成,与毕业生就业预期相去甚远。而受教育专业结构、培养方式、教学质量等因素影响,部分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部分毕业生的求职观念和职业行为不适应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预期。“招人难”与“就业难”并存,此外,毕业生就业“这山望着那山高”“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普遍存在。部分毕业生的初次就业处于“将就”状态,或者只是为下一步“过渡”和跳槽“作准备”,选择灵活就业、“慢就业”和“不就业”的比例不断增大。与此同时,择业过程中遇到户籍、编制、人事档案、社会保障、劳动人事关系、住房和工资福利等各种问题,以及社会关系网络的无形隔阂和形形色色的就业歧视等,也增加了就业难度。因此,虽然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但毕业生及家长仍然感觉“难”。

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我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问题,将稳定和促进毕业生就业作为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为应对疫情影响,2020 年至今,有关部门机构“用尽洪荒之力”,在调控供给、扩大需求、提升能力、强化服务、加大帮扶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服务帮助。比如,采取税费减免、社保补贴、培训补贴等政策,鼓励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招用高校毕业生;通过学费补偿、高定工资档次、就业补贴等支持举措,引导毕业生到城乡社区服务,到教育、医疗等急需人才的领域就业,支持基层吸纳更多毕业生就业;政策服务资源向大学生倾斜,提供针对性的创业培训,给予创业担保贷款、创业补贴、场地支持,帮助大学生创业创新;完善灵活就业的保障举措,支持毕业生进行个体经营、非全日制就业和平台就业;扩大国有企业招聘规模,稳定事业单位招聘,推动高校、科研院所设立科研助理或辅助人员岗位,扩大升学深造规模等,拓宽毕业生去向渠道,稳定和扩大公共部门就业;募集更多的高质量就业见习岗位;提供免费公共职业指导课程,提高毕业生的求职能力;建立国家统一的公共招聘信息平台,开设高校毕业生招聘专区;广泛运用移动信息技术手段,改进就业服务方式;开展职业指导师进校园、进社区活动;建立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实名制数据库,实施一对一公共就业服务;对低收入家庭、零就业家庭等毕业生实施专项帮扶,等等。

这些政策和服务的实施落地,为拓展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实现就业形势稳定提供了强力支持。还应看到,随着全球范围内新冠疫苗接种的有效部署和疫情更广泛地得到有效控制,全球经济前景将得到显著改善。国内宏观经济形势持续向好,特别是随着“十四五”规划出台,各项建设任务进入实施阶段,经济有望得到较快发展、经济结构将进一步优化,创新驱动的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加速发展,各种新职业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持续扩大开放和深化改革,绿色发展加快,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力推进。这些都将从宏观上改善毕业生就业环境,增加就业机会,有利于应对今年双届叠加的毕业生就业压力。

从长期看,应对毕业生就业压力,特别是化解供需结构性矛盾,需要坚持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通过产业的转型升级和价值链提升提供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也需要教育培训部门大力改革创新教育培训体制,调整教育结构,在学校布局、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培养方式、教学质量等方面更好地满足市场需要;需要毕业生、家长及全社会在就业观念、职业态度、价值引导、发展预期等方面自主调整,理性适应客观趋势;也需要在公共政策和资源上大力推进城乡区域均等化、劳动报酬收入均衡化、社会流动顺畅化。■

猜你喜欢

毕业生岗位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201名新大中专毕业生入职昌飞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立足岗位 严以用权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